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鱼与晒盐

那就是,打造三千个用来捕鱼的铅坠子。

“拖网捕鱼?”

“是的,这项任务很紧急,所需铅料数量请张师傅报给我,我会尽快向钱粮司申请,这三千多个铅坠子,请务必于二周之内完成。”已成为李啸亲随赞画的陈子龙,简洁而清楚地向一脸迷惑状的张铜柱,传达了李啸的命令。

“放心吧,陈赞画,小老儿保证按时做好。”张铜柱见得是李啸亲自下令,立刻痛快答应,向陈子龙保证尽快完成任务。

给铁匠下达任务后,陈子龙又安排上百名妇女,利用从莱州城采买回来的鱼网丝线,一齐来缝制,按他设计的尺寸要求,花了十多天的时间,缝制了一张近乎一个中学学校操场那么大的鱼网。

在渔网缝制时,陈子龙让木匠们设计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硬木绞盘,安放在二号福船的尾部。面对包括水师军兵在内的一众人惊奇的眼光,陈子龙解释说,这个绞盘的功用,便是到时用网捕获鱼群后,用来收网与捞捕。

渔网结好后只过了两天,三千个沉甸甸的铅坠子也打制完成,陈子龙把这张巨大的鱼网的四沿,都装上一排上浮葫芦,中间与尾部装上用来下沉的铅坠。

三天后,整个捕渔用的拖网,终于全部制作完成,并与绞盘联接固定。

“好了,可以出海捕鱼了。”忙碌了这些天的陈子龙,脸上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饶是陈子龙信心满满,但包括水师总头冯式在内的所有水师军兵,都对陈子龙这项设计表示怀疑。

上次在姜尊叛乱中,表现忠诚的原水师甲长冯式,因其忠心及熟悉船只操作,在原水师总头陈猴子被调去管理后勤后,被任命为新的水师总头。此时的他,用一种充满怀疑的眼神看着陈子龙操弄,心里却在犯嘀咕,这个年青的读书人,什么时候竟懂得设计拖网捕鱼了,这东西真能捕上大鱼吗,该不会是在瞎搞吧。

不过,因为这是李啸传下来的军令,冯式还是很配合陈子龙工作的。陈子龙随后教水师官兵撒网捕钱的技巧,冯式与手下官兵,皆反复操练并熟记于心。

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后,陈子龙找了两名熟悉渔情的渔民作向导,让他们带着二号福船,向长山庙岛附近的深海渔场驶去。

二天后,正在龙口湾处视察的李啸,突然听得海边传来阵阵喧哗。

“李大人,快看,出海打渔的二号福船回来了。”

顺着旁边陈子龙的手一指,李啸看到,从海上的东北方向,一艘福船正顺着北风,快速向岸边驶来。

不多时,福船靠岸,岸上所有的人,都被福船上堆积如山的鱼虾惊呆了。

好家伙,装满了整个船身,这得有多少鱼啊。

福船甫一靠岸,冯式便大笑着跳下船来。

“陈赞画,我服了!你设计的这拖网,直是他娘的捕鱼利器啊,此次出海,只隔了一天便找到了鱼群,这张弥天大网撒下去可了不得,鱼虾装满得几乎用绞盘都拉不动,他娘的,我在海上干了这么多年了,还从未打过这么多鱼呢。”冯式一脸笑得稀烂,两只小眼睛眯成两条细缝。

“呵呵,这般小计,不值一提,倒是将士们出海捕鱼,甚是辛苦,冯总头,赶紧让人把鱼虾卸下来过秤吧。”陈子龙被冯式夸赞,心下亦是极喜,脸上却刻意保持平静的微笑。

很快,在一众水师军兵与紧急赶来的后勤队的帮助下,全部鱼虾过秤,竟然整整6万斤!

所有人听到这个数字,皆大感惊讶,每个人都向陈子龙投入满是敬畏的眼神。

这位陈先生,看似书生模样,却没想到此人肚子,竟还有这般真材实学,果真是人不可貌相。

“李大人,陈赞画,这次是我水师第一次捕鱼,说实话,还不太熟练,惊跑了不少鱼群,若是下次,定然还能捕获更多!”

冯式搓着手,脸上显现喜悦与遗憾交织的神情。

听了冯式的话语,一旁的指挥使李啸,脸上同样是隐忍不住的灿烂笑容。

他立刻在心时计算了一番,算3天捕上来一次,一个月按捕10次计算,哪怕每次只能捕到6万斤,每月捕获量就有60万斤之多。足以供应全部需要提供伙食的人员了。

如果以后海路宁靖,可以派出更多船只,去往更远的深海处捕捞的话,完全可以获得更多的渔获。

“子龙,赤凤卫全体人员能解决吃饭问题,皆是你之功劳啊,本官代军兵百姓们谢过了。”李啸拉着陈子龙的手,一脸感动的说道。

“大人过奖了,学生纵有微智,亦是有限。”陈子龙犹是一脸淡然的微笑,他压低声音对李啸说道:“大人,有道是,一人之智,不若众人之智,学生在想,在我军中定然还有更多有智之士,能提出更多解决我军钱粮问题的办法。大人何不下发求贤通告,若有能提出切实帮助解决我军钱粮问题建议者,可酎情给予重赏。”

“很好!那这通告,就由子龙你来撰写吧,赤凤城与铁龙城等处,皆去张贴。”李啸毫不犹豫地同意了陈子龙的建议。

让李啸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陈子龙便一脸笑容地带着一名身着粗布短衫,军兵家属模样的人,来到了李啸的千户官厅。

“李大人,此人是甲总五队盾兵薛强的父亲薛大富,特来向大人献上晒制海盐的方法。”陈子龙笑吟吟地对李啸说道。

李啸连忙延请薛大富入坐,薛大富一脸受宠若惊般的神情,斜签着身子坐下来。

随后,此人自我介绍道,此人曾是登州盐场的作头,对制盐流程极熟悉,因孔有德叛军掠夺烧杀,登州盐场被毁,他也不得已成了流民,一家人流浪到莱州附近时,幸得被前来莱州招揽流民的乙总总长王义守发现,其子薛强作为盾兵选中,随后全家人来到了赤凤堡,一家人才避免了冻饿街头而死的命运。

“薛大富,我赤凤城也能开辟出晒盐场么?”李啸问道。

“大人,当然可以,我看赤凤城北面海岸处,滩涂极多,若能规划出一大片盐场出来,可是源源不断的利润啊。”黑瘦的的薛大富,向李啸唾沫横飞地讲述开发盐场前景。

薛大富尤自滔滔不绝,李啸却陷了深思之中。

与薛大富侧重于食盐的生产相比,李啸更多考虑以后食盐的销售。

李啸看过一些明末的历史书,书是提过明末的盐引制度。

明朝时期,如果想要合法贩盐,商人必须先向政府取得盐引。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这种盐引,每引一号,分前后两卷,盖印后从中间分成两份,后卷给商人的,叫“引纸”——盐引;前卷存根叫“引根”。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在明初之时,朝廷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法。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制度,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以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防,充实边境军粮储备。

不过,现在已是明末之时,开中法早已成为历史陈迹,取而代之的是纲盐法。

《明史?盐政议》中说道,纲盐法的大体内容为,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以“圣德超千古,皇风廓九围“命名,未入纲者,无权经营盐业。

当然,这史书上的说法,是明朝中朝的价格与税率,与明朝末年相差很大,不足为据。但它说明了一点,朝廷现在直接把盐从官营专卖,变成了承包盐商专卖,官府只管收银子收税,然后指定盐商垄断官盐专卖权,并且该盐商的子孙可以世袭这种垄断权。官府再给这些盐商们划定区域运销食盐。

那么,什么条件的盐商有资格卖盐呢?

首先,这个盐商要拿到窝单。

所谓窝单,其实就是一件合法运销官盐的证明文件,一个大明政府颁发的特许执照。窝单上会注明该盐商所取得的盐引数量以及运销区域。那些盐商们,通过各种门路,向朝廷的盐运司申请资格,然后交一笔保证金,再找人具保之后,就能拿到朝廷颁发的窝单。

有了这个东西,这个盐商就有了垄断专卖的权利,并且,这个窝单是可以子孙世袭,也可以象银子一样,用来买卖与交易。

有了窝单以后,这名盐商就成了官方指定的食盐专卖商,拥有某块地域的垄断权。各盐商根据朝廷的指划,在各自的专卖区域内运销官盐,各盐商不得越界销售。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鉴于该盐商的力量较小,不足以支撑起一片地域,那么他还可以伙卖。

所谓伙卖,就是由多个盐商合伙经营一片区域,内部再划分销售数量。

有了这窝单以后,以后这名盐商,每一年再向朝廷先交钱办一个本年度的资格证,就是年窝。有了年窝,就有了本年的专卖权。

总之,在这种纲盐制下,最重要的就是窝单,有窝单就有垄断专卖权。

李啸没有这样的专卖权。

他也不打算去急急地向朝廷申请窝单,贩运食盐。

刚刚才升为赤凤卫指挥使李啸,不希望在自已的发展初期,因为贩盐一事,就要触犯太多人的利益,碰到太多不必要的发展障碍。

所以,他不打算向朝廷申请盐引窝单,以免使自已显得过于贪婪,给那些看他眼红的朝臣,留一个太过明显的把柄。

李啸打算先利用宣府北路的金汤城为据点,先向蒙古诸部贩盐。

这蒙古诸部,可没有这样的盐引制度,可是纯粹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

李啸这样做的话,赤凤城所产的海盐,不需要盐引窝单之类,就有了隐蔽而可靠的销售渠道,价格可以卖得更高,并且,还可以逃税。

现在市面上,一百二十斤的一担私盐收购价是三钱银子,为了打击对手,收得更充足的盐,不少收购私盐的贩子的收购价,都偷偷地提到了五钱甚至六钱银子。

当然,私盐贩子们不可能做赔本买卖,他们一转手,那利润又将翻倍增长。若是运到某些缺盐的地区,利润翻十倍都有可能。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中间的利润自已赚到手。

至于与蒙古诸部走私的风险,现在有了金汤城作掩护,风险可减少很多。毕竟还没有哪个活腻了的盐检司头头,敢来防卫森严的金汤城寻晦气。

李啸相信,真能把所产的海盐,长途贩运至蒙古诸部,那每担盐卖个7两或8两银子,绝对没问题。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往而不上。

“薛大富,你的建议甚好,本官采纳了。来人,赏薛大富银子50两。”李啸笑着拍了拍薛大富的肩膀。

“谢李大人恩赏。”薛大富接过沉甸甸白花花的银子,一脸笑得稀烂。

接下来,根据薛大富的意见和建议,李啸也根据后世的采盐知识,两人一齐对整个盐场进行了具体的设计。

李啸在龙口湾东部的沿海滩涂处,设计了500亩盐场,取名为赤凤盐场,面积约有40多个现代足球场那么大,全部用薄青石板铺地,用泥灰加糯米汁弥缝,用青砖砌成如同方格子一般的盐田。这些盐田,通过多条弯折的涌道,与大海连接。

李啸选择这个位置,可以充分利用海滩空地,毕竟龙口湾这样的优良深水海港,将来李啸资金充裕了,可是要用来修建山东第一的进出口海港的,若只是用来修盐田,却太过可惜。

这种用海水晒盐的盐田设计原理,其实是十分简单的。

那就是,每当涨潮时,打开闸门,把汹涌而来的海水灌入盐田。在田中暴晒蒸发掉水份,约浓缩到盐度15度左右,再打开盐田地闸门,从沟渠流入卤水池,在池中沉淀泥沙。澄清后地卤水用人力抽水车抽入结晶池,于饱和状态下继续蒸发,很快就能结出白花花的海盐结晶。

这种新颖的方法,比起盐户们传统的煮海水制盐的手段,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是登州盐场近几年才新使用的制盐技术。可惜的是,这样的新式盐田,还未来得及产生效益,便被孔有德耿仲明叛军毁于一旦。

鉴于修建赤凤城城墙的人手有富余,李啸决定,由陈子龙负责,立刻抽调一批精干工匠,带着大批的家属与俘虏,去规划好的地方去兴建盐场。

见得李啸这般支持自已的晒盐事业,薛大富一脸喜色,他向李啸介绍道,现在有这一千多人的建筑队伍,在充足的青石板、泥灰、糯米汁与砖头供应下,有两个月的时间,500亩盐田,数十个大型卤水池和结晶池,海水涌道,以及卤水池结晶池的防水雨棚等设施,应该可以全部修建完毕。

盐场尽管面积颇大,但由于可以使用自已工坊生产的砖头与青石板,预算节约了不少,据薛大富估计,有1万多两银子便足够建成了。

见到盐场井井有条地开始动工,李啸也十分高兴,他任命薛大富为盐场总作头,准备在盐场建成后,招入1000人到盐场工作,整座盐场便正式开始运行。

李啸记得以前化学课中教育过,海水含盐量大约百分之三点五,那么,一百吨海水即能制盐三点五吨。

经李啸测定,如在这北方的深秋时节,盐田日极限蒸发量能达到6毫米,这样一来,即使算上雨天不能生产,阴天产量再减半的情况之下,这500亩盐田,一个月最保守的产量也在一百五十万斤以上。

这个数量看上去很大,其实相比整个大明朝的食盐消耗量来说,实在有点微不足道。

史书记载,在明朝,每人每年平均消耗十五斤盐,李啸每年的盐产量15万担,只不过够120万人吃一年。

这点可怜的数量,相比大明过亿的人口,实在少得可怜,几乎就是沧海一粟。

但对于包括奴隶与定居的汉人在内,人口总数共有数百万的蒙古诸部来说,赤凤盐厂的产盐量,却还颇有不足。

李啸心下乐观地估算了一下,每年若真能卖给蒙古人15万担盐的话,以一担8两的售价,刨去生产成本与运输费用,就算每担只有5两的纯利,一年便是75万两银子的巨大利润呢。

有了这笔钱财,李啸将来再度扩军,将不会再有任何后顾之忧。

如果将来,除了蒙古诸部,诸如朝鲜、日本、南洋等地,均能成功建立商道的话,李啸的这些盐田,完全可以再度扩建,从而将给他带来更多的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与财富。

李啸心下感叹,难怪诸多穿越小说,均把制盐贩盐视为快速扩充钱财的好方法。这制盐走私的利润,实在是只有身在其中,才会明白这银钱数额有多么惊人。

“大富,若盐场运行良好,待明年,再扩建一倍,让盐田数量达到一千亩,从而充分利用我赤凤卫现有的滩涂场地。”李啸目光投向遥远的海天相接处,一脸灿烂笑容,双眼奕奕生光。

“在下唯大人之令是从!”一脸兴奋与向往之色的薛大富,大声回答道。

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国运命之战第六百六十一章 孤城绝境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铎大败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铎败死,雨攻辽阳第四百四十一章 嫁公主笼将心第九百四十一章 长子战死 兔死狐悲第一百五十一章 铁龙城之战(五)第八百九十三章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第二十三章 诊治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第四百六十七章 公主的秘事第七百七十三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三百四十五章 东征虾夷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啸第八百六十五章 围歼耿仲明第五十六章 大赚(二更)第四百六十三章 全省百姓我都要了第五百六十章 李啸的三项条件第八十三章 模式第九百一十一章 准军齐至,胶着大战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级交易(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规划第六十七章 求才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临岫岩,骑兵初战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第六百九十三章 与城俱亡第一百零七章 忧思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对决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山东易,撼李啸军难第八百三十四章 关键之机,雷霆救援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锋下的顺从第六百零八章 拥立顺治第一百六十八章 以利诱之 以威迫之第二百章 新巡抚颜继祖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贩卖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门献俘第七百一十九章 两面围击第七百一十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第四百零五章 龙之复仇第五百八十章 营口登陆第三百四十二章 扩军五营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陇望蜀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规划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诱降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归化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围山海关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来的崩溃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谈,层层加码第三百五十章 清军报复第一百七十六章 皮岛谈判第七百九十八章 屠敌于岸第四百三十七章 高杰来投第七章 攒典第三百一十九章 兵围赤嵌城第六百二十七章 加封唐王第三百九十七章 削爵罚银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矿 扩军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劝封第六十七章 求才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机弩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二百三十六章 亲往台湾第九百四十六章 城门混战 生死一线第八十四章 巡抚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七百三十四章 背后的更大危险第五百一十五章 缘何效死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头的骑兵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锋下的顺从第五十七章 报仇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归降第八十六章 车马行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赢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战二顺王第四百四十章 局势大恶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龙击炮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该配英雄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摊牌第七百四十章 迫降黄陂,进逼武昌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吕宋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锡,灭大顺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二百五十三章 败逃摩尼山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应对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八百四十章 缅甸暴乱,莽白篡位第七百八十一章 杀夫求降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七百零一章 万炮轰南京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啸的四条大罪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三百六十章 唐明议和第三百八十章 吴三桂来访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