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

令崇祯皇帝没想到的是,在他斥责了陈新甲的求和建议后,仅仅过了十五天,便有清廷使者前来京城,要求拜见皇帝,恳谈议和之事。

所来的清廷使者团,规模十分壮大,多达二十余人,其主使为原内阁大学士宁完我,副使为吏部右参政鲍承先。

按理说,宁完我这样的国家级大学士,担任一个小小使者团主使,还是有些委屈的,不过,现在宁完我,已从内阁大学士的职务上解职,现在的他,正处于最为落魄的时候。

而他之所以被解职,是因为这段时间起来,宁完我在处置蒙古进供一事上办事不力,又被人举报贪污,而被皇太极惩处,从内阁大学士的职位上撸了下来,成了一名普通的办事文员。

因此,为了给这位多年以来忠心耿耿的汉人老臣一个重新起复的机会,皇太极专门让宁完我担任此次议和的使者主使。

然后,皇太极考虑到,必须给宁完我配一个懂明朝礼仪的规矩,于是他决定,再以先前的明朝将领,现在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吏部右参政的鲍承先担任副使,与宁完我一同前往。

清廷使者要来的消息,首先被用箭书射到到宁远,宁远总兵吴三桂得到书信后,立刻将书信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往明廷。

崇祯皇帝看到这封信时,不觉呆住了。

他本以为,明清若要议和,极可能会如陈新甲所说的那样,只能由自已派出使者,去向清廷乞求议和,方是可让清廷接受的唯一方式。却万万没想到,清廷反而首先派人过来,向自已商谈议和之事,这倒让崇祯皇帝有点转不过弯来。

这是怎么回事?

怎么现在,清廷议和的心情倒比自己已还急切了?

不过,现在宁完我鲍承先等人既已来到,自已也不能不见,崇祯想了想,还是决定,在乾清宫单独召见了他们。

很快,宁完我与鲍承先二人,在太监王之心的带领下,来到了乾清宫中。

入得宫来,见到身着赭黄龙袍,端坐着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时,宁完我脸色倒还平常,而原为明朝将领,后来才投降清人的鲍承先,则是明显脸上浮显出一丝愧色。

两邦为臣,臣节尽失,今日复来,鲍承先心下,惶愧之情隐隐而现,好在他及时控制了自已的情绪。

二人来到丹墀之下,犹豫了一下,还是按照明朝的规矩,伏地而拜。

“使臣宁完我,叩见皇上。”

“罪臣鲍承先,叩见皇上。”

见到这两个穿着清朝服饰的官员,跪拜在自已面前,崇祯皇帝心下感慨万千,面色十分复杂。

从根本上来说,这两个人,其实都曾是他的臣民,宁完我曾是辽东秀才,而鲍承先更曾是明朝将领,只不过现在,他们却双双投效了异族,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

再看到,从当初到现在,有多少明朝重臣,纷纷倒向了关外的满清,诸如,洪承畴、祖大寿、孟乔芳、祖大名、祖大成……,这一连串的名字,让崇祯心酸不已。

崇祯心下,顿时一阵莫名的酸楚,仿佛有什么东西,在不停咬噬着他的内心。

不过,他还是及时地反应过来,对下面的二人轻声道:“唔,你二人平身吧。”

“谢陛下。”

二人站起身来,皆是一脸的不自然,尤以鲍承先为甚,根本就不敢抬头。

乾清宫中,一时一片尴尬的沉默。

还是宁完我首先开腔,他向崇祯深揖一拜道:“皇上,微臣此来,乃是奉我大清国皇帝之令,特来觐见陛下,要与贵国商谈议和之事。“

听到议和二事,崇祯心里便十分不爽,他咬着牙轻哼了一声。

见崇祯一脸不快之状,宁完我心里咯噔一下,却还是硬着头皮说道:“皇上,恕臣直言,先前两国在松锦大战,大动干戈,多有死伤,实是不堪回首之往事。但此事既已揭过,微臣认为,两国关系,还需再往前看,从此化干戈为玉帛,自此两国相洽,再无纷争,方为好事啊。“

宁完我沉声说完,斜着眼睛,偷瞥了一下崇祯的表情。

崇祯听了宁完我这番话,心下更觉恼怒烦闷,却又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紧绷着脸坐着。

“宁完我,那两国若要议和,你国所议之条件,却是为何啊?“

崇祯皇帝憋了半天,终于淡淡地回了句。

宁完我见崇祯终于开口,心中顿觉轻松,他轻吸了一口气,将皇太极要求的几个条件,全部对崇祯讲了出来。

这些条件,具体如下:

第一,明朝承认清朝的独立地位,两国以兄弟之国相称,其中清朝为兄,明朝为弟。

第二,两国有吉凶大事,须当互相遣使庆吊;

第三,每岁明朝馈清国黄金三千两,白银五十万两,清国馈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第四,清朝一方的满洲人、蒙古人、汉人,朝鲜人进入明境者须捕送于清;明之叛人进入清境者亦须捕送于明;

第五,各君其国,以宁远双树铺中间土岭为明国界,以塔山为清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进行互市贸易。

这个条件,比历史上真实的明清议和时,皇太极所要求的条款,却是优惠了很多的。比起趄实历史上上,清朝对明朝提出的苟刻提案,所要求的金银数少了一半。

当然,这不能不说,清廷之所以没有狮子大开口,却是大半要归功于李啸的卓越战绩,以及对清廷的沉重打击。

听到这个消息,皇帝心下一动,却依然默不作声。

他知道,这个看似可承受的诱惑提案,自已还是不能轻易答应,以免中了敌人挖好的陷阱。

于是,崇祯轻咳了一声,复缓缓道:“宁完我,鲍承先,此事关系重大,朕需与朝臣商量一番,再作定计。你们先退下,暂住馆驿,以待回复吧。“

见皇帝不置可否,原本极想从皇帝口中,套取一些信息的宁完我与鲍承先二人,皆不觉脸露失望之色。

只不过,他二人却也不能多说什么,只能悻悻而退。

待二人退下后,皇帝立刻派太监召集,首辅周延儒与兵部尚书陈新甲二人入宫,前来紧急商议这议和之事。

很快,周延儒与陈新甲二人匆匆而至,行过君臣礼节后,会谈立即进入正题。

皇帝简略地将宁完我说的条件,向二人转述了一遍,便开始向他们征询看法。

听了皇帝的介绍,陈新甲首先发言,他一脸喜色地向崇祯说道:“皇上,这是好事啊。现在清虏主动来求和,这对我大明来说,可是难得良机呢。依在下看来,在我大明如此残破,军力如此疲弊的情况下,鞑虏这般条件,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陈新甲说完,周延儒也轻咳一声开始说话,不过他略一犹豫,却试探着向皇帝问道:“皇上,鞑虏这般条件,没有狮子大开口,倒也确是在可接受之范围,若以此条件与清虏和议,朝臣虽还会多有反驳之词,但在目前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朝臣的非议终究会慢慢平息的。只不过,微臣却只在担心一点……”

Www ▲Tтkan ▲co

他说到这里,抬起头,用一种探究的目光望向崇祯,欲言又止。

“玉绳,不必拘谨,你且讲来,你在担心什么?“崇祯淡淡地说了一句。

周延儒长叹一声,拱手禀道:“微臣在担心,若朝廷与鞑虏达成议和协议,唐国公李啸,会是要立刻与朝廷反目成仇啊!”

“周首辅何出此话?”听了周延儒的话,陈新甲急急说道:“唐国公在崇祯九年时,曾何其激进,力排众议主张议和,还曾自派人员,参与清廷议和的会议商谈,甚至还提出要把清国公主嫁给皇上的荒唐事,虽然此事不成,但足见唐国公愿意议和之心也。现在若两国能成功议和,那唐国公自会欣喜不已,又如何会反对呢?”

周延儒摇头道:“唉,陈尚书,此一时彼一时也。当时,唐国公势力较弱,无力与清廷对抗体,而我大明又刚在清军第三次入关中,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因此大明与清庭还保持着微弱的平衡,故唐国公认为议和可行。但现在形移势变,唐国公经营南洋,远拓外满,其势力现在已然越发壮大,成为一只让清廷无法忽视的军事力量。而清廷正是畏于唐国公之军威战力,又被唐国公扫灭金州,屠埋赫图阿拉两地,受了重创,才不得不放下身段来与我大明议和。而他们之所急着要与我大明议和,正是希望至此不受我大明羁绊,又有大明可为其输血,从而让他们能腾出手来对付李啸,其用心何其毒也!”

周延儒顿了下,复道:“故臣以为,若我等这样,背着唐国公与鞑虏议和,只怕唐国公得到消息后,必定会勃然大怒,连表面上对朝廷的尊重,都难以维持下去了。而现在我大明精锐尽丧,李啸对我大明来说,堪为顶国之栋梁,堪为擎天之巨柱,若是清朝成功地利用这次议和,挑拔破坏了我大明与唐国公的关系,则微臣只恐这样的做法,不过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啊!”

周延儒脸上显出悚惧之色,他颤声道:“皇上,若造成这样的后果,这唐国公李啸,轻则如左良玉等跋扈将领一般,自此再不听朝廷调遣,连表面上的尊敬都做不到;重则当场与朝廷翻脸,仿效安禄山故事,兵进京师,若如此朝廷,又该如何应对?再退一步来说,就算李啸恪守臣节,不与朝廷翻脸,也不口出怨言,但到时清廷再找个借口,撕毁协议,与我大明重新作对,李啸因心灰意冷,只在旁边袖手旁观的话,我大明岂非只能坐亡而待乎?”

周延儒这话说得很重,崇祯皇帝大为动容,他半张着嘴,脸上的表情无法形容。

他前些时间,才看过李啸的来信,李啸在信中力劝他不要同意与鞑虏议和的建议,言犹在心,现在周延儒这番话,让崇祯愈发心乱如麻了。

不料,陈新甲却冷笑一声道:“周首辅,你这话,虽有些道理,但以本兵看来,你也未免太过抬举李啸了。李啸纵有跋扈之处,但归根到底,他还是明朝的臣子,总不可能朝廷要做何事,还需事事首先征求李啸的意见吧?另外,皇上,臣现说句诛心的话,现在的局势,早已成了我大明、清虏、李啸三方鼎立之势了,奈何首辅不自知乎?”

周延儒也皱起眉头:“陈尚书,你此话,究竟是何意啊?”

陈新甲轻哼一声,回道:“周大人,在下试问,现在的李啸,朝廷可有半点能力来约束他或来控制他?他虽名为我大明的臣子,却是为所欲为,基本不受朝廷任何管控,这样的一名臣子,以微臣看来,倒是比那唐朝的藩镇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再说难听点,现在他装得象郭子仪,可谁又能知道,他将来,会不会变成一个清君侧的安禄山!”

陈新甲这段话说到这里,崇祯感觉自已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怒斥道:“陈新甲,李啸乃是朕的驸马,你安敢如此说他?!你可知道,你这番胡言乱语,会给我大明官场,带来多大的震荡与伤害么?”

见皇帝发怒,陈新甲扑通跪地,脸上便涌起了哀色,他大声道:“皇上,非是臣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只是古话道,操刀必割,不可不小心哪。那李啸手握重兵,兵精将锐,又曾与朝廷闹过一次反叛,这样的人,纵然现在重新表面臣服,但有谁保证他这样的表面效忠,能持续多久?李啸表面是国家的忠臣与倚护,但在实际上,堪为我大明中的一头噬人猛虎也!“

他顿了下,继续道:“这样的人,纵是皇上的驸马,但在诱人权势与利益面前,这样的姻亲关系,能有多大的可能长期维系下去,微臣心下着实没底。这野心勃勃的李啸,将来究竟是会变成何等情状,臣内心十分忧虑啊。“

“住口!陈新甲,你这般放肆言辞,恶心意贬损唐国公,究竟意欲何为!你难道还想要朕,再一次逼反李啸吗?!“

听了陈新甲的话,崇祯皇帝脸皮气得通红,他腾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指着下跪的陈新甲大声怒喝。

第四百零二章 扩军平南镇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八十五章 赎买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三百二十章 意外的收获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军突至第六百零八章 拥立顺治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军急援第十二章 抢马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九百二十五章 与其送死,不如反叛第七百五十九章 离间君臣,借刀杀人第九百二十五章 与其送死,不如反叛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见缅王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袭出城,集束烧营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怀心思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四百零七章 反抗者,尽屠之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铎败死,雨攻辽阳第二百五十八章 威压性谈判第一百三十六章 付子之托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让旅顺,为见面礼第九百四十七章 拉萨城破 儿子自缢第六百九十六章 三万精锐尽覆第一百零八章 寻仇第五百五十章 阴沟翻船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墙 难以为继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锡,灭大顺第五百二十九章 援兵终至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来的旷野决战第四百八十一章 毁灭者李啸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动第三百八十章 吴三桂来访第七百八十五章 桂王,万不可弃城啊!第六百九十三章 与城俱亡第六百六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夜袭第四百一十五章 进攻马尼拉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杀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乐城第二章 伏击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墙 难以为继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满疆界划定第七百四十六章 唇亡齿寒 重兵往救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齐突,全力攻城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敌灭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怀心思第五百一十六章 下辈子做你的女人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缅甸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钱买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世袭指挥使第四百四十一章 嫁公主笼将心第九百三十七章 夜袭遇挫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一百九十五章 卷烟生产第五百四十四章 铁心叛逃第二十一章 追杀第四百零四章 两片式胸甲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啸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兴公主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铎大败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准国亡第八十五章 赎买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内城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杀第五百六十章 李啸的三项条件第三十九章 对冲、骑战第二百三十二章 钢材与制炮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七十一章 突困第九百一十七章 弑父归降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锡,灭大顺第三百一十八章 暴力夺城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军尽灭第五百五十九章 雨夜访客第二百一十七章 无间道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临镇远堡第八百九十七章 追剿郑芝豹,横扫东南亚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赏第四十四章 暗计第二百七十三章 勋章制度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缅第三百零二章 两全其美第八百九十章 大顺何去何从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罚酒第五百四十四章 铁心叛逃第八十八章 时局第四百六十章 鲁密铳三段击第六百七十一章 失意东南,得意西北第六百二十六章 贼将东攻,奈何?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头的骑兵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对决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鱼与晒盐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啸不死,大清难安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头激辨第六十一章 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