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自任摄政王

次日清晨,寒风凛冽如刀,空中彤云密布,在天刚放亮的时候,空中已有纷扬细小的雪粒,飘飘洒洒地落下。

这个昏沉的雪天,全体西返大军,人人身披重孝,打着素白旗帜,在统军大将多尔衮的率领下,离开抚顺,一路哀声不断,折向东南,径返辽阳而去。

在一众护卫簇拥下的多尔衮,头戴白帽,身着白甲,披着纯白色的披风,护卫着装了皇太极尸首的金丝楠木棺柩,一路上紧绷着脸,默然前行,不时有纷扬的雪花与纸钱洒在他的脸上,但多尔衮却一直一副凝然思考的模样,对这些仿佛浑然不觉。

多尔衮这一路上,都在默然想着,返回辽阳后,自已该如何在群臣与众将树立威信,从而正式成了皇太极的继位者,又要如何调兵遣将讨伐豪格,还又该如何安排兵力守卫边境,以防李啸的唐军前来偷袭,种种大事压在他心头,让他心情十分沉重而压抑,故一路行去,他这张长条脸一直紧绷如铁。

跟着他回去的将领中,多铎神情倒与昨日无异,只是另一名宗室大将阿巴泰,虽然一直低头无语,但脸色却是十分难看。队伍中的他,自率已部,精神萎顿地远远地跟着队伍后面。

在昨天夜晚,多尔衮弑杀皇太极时,阿巴泰因一路行军疲累,已早早躺下休息,结果到了深夜时分,才听到了手下军兵禀报的,崇德皇帝被杀的可怕消息。

虽然,向阿巴泰禀报的军兵告诉他,是皇太极突发狂疾,最终被医官所误杀,便这个消息,对于也算久历政坛的阿巴泰来说,他心下当然知道,这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虚辞。皇太极的真实死因,其实极可能是被多尔衮给弑杀的。

因为对于任何人来说,他们都没有弄死皇太极的理由,只有想夺取大清最高权力的多尔衮,一直忌惮皇帝重新掌权,才会痛下杀手,把皇帝最终给杀掉,以绝后患。

而多尔衮之所以突然弑杀皇帝,应给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诸如,皇帝突然恢复了神智之类,毕竟,原本痴呆状态的皇帝,对于多尔衮来说,并不构成任何威胁,只有恢复了思维与理智的皇帝,才会让多尔衮倍觉威胁,以致痛下杀手。

说起来,对于多尔衮采取这般狠辣残酷的手段,阿巴泰在心下虽然纠结难受,但其实他也能理解多尔衮的这种做法。毕竟大清的皇位只有一个,多尔衮自暂代权柄以来,便一直朝着夺取大清权力之目标拼力追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不惜逼反豪格,不惜把整个大清弄到几乎内战的边缘,所以,多尔衮最终对皇帝痛下杀手,却也是意料之中。

但令阿巴泰心下十分不满的是,他对于多尔衮在弑杀了皇帝之后,对待自已的态度十分生气。

因为昨天整个晚上,多尔衮都未跟他解释自已不得不杀掉皇帝的原因,甚至连个通报消息的人都没有派出,反而是自已手下军兵在探明了消息后,才向自已悄悄禀报。

阿巴泰对多尔衮这种对自已这般轻视的态度十分不满,只不过,现在已跟着多尔衮上了贼船的他,纵然再有心反对,却也无能为力了。

阿巴泰忍不住想到,也许有一天,自已成了多尔衮的绊脚石,那么,他也一定会把自已毫不犹豫地一脚踢开吧。

也许,从现在开始,自已即使在继续跟着多尔衮混,那么,出工不出力,应当是最佳选择。

从抚顺到辽阳,这一路上,阿巴泰越来越认定了自已的这个观点。

在又过了三天之后,多尔衮统领全军,抬着皇帝的棺木,终于到达了辽阳,驻守此处的阿济格,亲自出城相迎。

在见到多尔衮后,阿济格毫不犹豫地与一众官员出迎,并率先跪地而拜,然后大声痛哭,以示向皇帝的灵柩举哀,当然,也是隐晦地承认那站在灵柩旁边的多尔衮的继统之权。

见到阿济格这般下拜,其余的各名官员,自是皆明其意,立刻跟随着他一同下拜,然后皆放声痛哭。

一眼看去,整个辽阳城外,乌央央地跪倒了一大片,便是颇为壮观。

见到兄长带着一众官员这般恭敬地,明为哭拜皇帝,实则参拜自已,多尔衮心下十分欣悦,只不过,他在表面上,却还要与他们一样,作出因为皇帝过世而十分悲痛的模样。

接下来,在下令让人将皇帝的棺木抬入一间规模宏大的灵堂后,多尔衮与阿济格一路并肩行走,一路前往早已给他安排好的东京辽阳的府衙之中。

在这一路上,阿济格向他简要地讲述了辽阳城中的兵马数量,以及前来投靠的诸多势力情况。

当多尔衮了解到,除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三旗满洲兵马外,几乎所有的清国兵马都齐来投奔自已,他的内心无比欣喜。而在听到,诸如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以及不少从盛京逃出的官员,都全部齐来投奔自已,并拥戴自已掌控大清最高权力时,多尔衮内心的愉悦,何可胜说。

哼,凭着这近乎压倒性的兵马数量,那么,在豪格尚未彻底在盛京城中站稳脚跟之前,自已发动大军,大举进袭盛京城,极可能会将那豪格一举击溃,而真若如此,那李啸纵率唐军来援,只怕亦只能干瞪眼了。

不过,当他了解到,那两红旗兵马与镶蓝旗兵马虽然投靠自已,但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却依然留在盛京之时,多尔衮原本笑容隐现的脸孔,瞬间阴沉了下来。

他是何其聪明之人,自然明白那代善与济尔哈朗虽派了部下兵马,但自已却不来投奔他,无非是想两头押宝,最终让自已稳操胜劵罢了。

这两个老狐狸,倒是真真狡猾得紧。

不过,多尔衮也知道,现在局势未定,这场内战的最终结果也没有确定,自已当然不能对这两位在大清政坛上极具份量的宗室权贵表达不满,毕竟,他们实打实地把兵马交给了自已,相形之下,对自已的支持,却是远比豪格更重一些。

两兄弟边走边聊,不知不觉进入大堂,在这里,有更多的官员早已等候在其中。

多尔衮昂昂然坐上了那把高居于众人之上的虎头椅,环视众人一圈后,便正式向众人宣布了皇帝的死因,以及自已在皇帝临终前,被正式任命为大清帝国继任者一事。

皇太极临终前任命自已为大清帝继任者这句话,是多尔衮在路上所突然想到的,多尔衮认为,反正死人不会说话,自然可以随自已怎么编造。

而一旦抬出了皇太极临终遗嘱,无疑会给自已的政治形象大大加分,继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亦是愈足。

当然,多尔衮这样的说辞,其实有了一个巨大到几乎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

那就是,按他所说的皇太极的死因,这皇太极既然是突发狂疾,最终被医官误杀而死,那么,他如何会还在临终前,突然这般清醒,以至能清楚地口授谕旨,让多尔衮继统大清之位,这根本就无法用正常的语言解释明白。

只不过,多尔衮这番漏洞百出的话语说到这里,下面的各人自是人心活泛,每个人都知道他内心在想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出来揭穿他话语中的不合理之处。

于是,在下面一阵窃窃私语的骚动后,站在下面的一众官员里,大学士宁完我施施然地,首先站了出来。

“禀睿亲王,奴才以为,现在崇德皇帝既已大行,纵再痛悔哀哭,亦是于事无补矣。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主,民不可一日无君,奴才以为,睿亲王智勇殊众,德配天地,功盖大清,又有皇上临终口谕为证,实是继任我大清皇位的最为正统之人选。若得睿亲王为大清之主,则大清国中,应是人人欣悦,万众臣服矣。还望睿亲王勿要推托,需得顺天应民,代天受命,统续为君,成为我大清之主,则我大清幸甚,百姓幸甚啊!”

宁完我说完,率先下拜。而见他伏身而拜,其他的人也自然不是傻瓜,纷纷跟着下跪磕头。

而见到大堂中的朝臣们纷纷表态了,阿济格与多铎二人相视一笑,也急急伏地打扦而拜。

至于阿巴泰,则是在略一犹豫后,亦是嘴中大声应命,同样下跪伏拜。

见到众人在宁完我的带头下,在自已面前纷纷表态拥立,多尔衮内心有如喝蜜一样甜,只不过,他在表面上,却还露出一副十分为难的神色。

“咳,各位的心情,本王自是理解,只不过,现在乃是国丧其间,皇帝尸骨未寒,本王又如何有趁机取位之心?更何况,那豪格占据了盛京都城,谋叛自立,这国家未统,金瓯未完,本王又如何有继承帝位之想法。诸位这般好心,却是把本王置于火炉上烤呢。至于这大清的帝位,本王还是认为,要依祖制,让八旗旗主与各位文武重臣一起推举商定,方为合适啊。”

听了多尔衮这番表态,下面伏跪的官员心下皆是暗揣,多尔衮这番话,究竟是何用意,难道说,他真的这般高风亮节,不愿趁机夺取大清的最高权力了么?

就在各人心下暗自思揣之际,一人直起身来,向多尔衮拱手道:“先君未过丧期,国家未得一统,睿亲王便不继位承统,真真仁德之主也。只不过,微臣在想,睿亲王这般做为,虽全小节,却未免失了大义啊。”

听到了这个声音,多尔衮与一众官员,皆不觉扭头望去,只见说话之人,却是内馆大学士范文程。

这范文程,在当天得到皇太极在海参崴受了重伤的消息后,在盛京城中犹豫了好几天,最终还是认定,兵马微少势力不足的豪格可能会落败,而兵多将广又智谋出众的多尔衮,应能最终夺取这大清最高权力,故在经过一番审慎思考后,才最终决定押宝在他身上。

故而,他趁着盛京混乱动荡之机,带领全部家眷,急急逃离盛京,一路来到了多尔衮的最大最根本的据地东京辽阳。

现在,看到多尔衮回来,又说了那么一番虚情假意,却又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话语,范文程知道,自已表态显忠心的时候到了。

多尔衮眉头微微一皱,却忽地明白了范文程说这话究竟是何用意。

他哦了一声,便故意问道:“范学士,你既这般说,可以有甚想法,可从实对本王说来。”

范文程嗻了一声,便立刻回答道:“睿亲王,微臣想说,现在国家新丧君主,正是最为动荡不安之时,更何况,现在内有叛贼据守都城,外有恶邻虎视国境,这般紧要关头,国家若没有强有力的君主来统领,只怕是危机重重,不可胜数矣。睿亲王如何可拘于祖制与礼节,而弃大清,弃臣民于不顾呢?”

听了范文程的话,多尔衮心下甚喜,脸上却还是一副为难的神色:“唉,大学士之言,却是不无道理。只是祖制在前,国君新丧在后,本王就这般急急上位,只怕还是会有小人在背后乱嚼舌头,也定有不少朝臣心中不服,还是需要商议个稳妥之法方好。”

那范文程仿佛料到他会这般一样,他立刻昂然地大声说道:“睿亲王,若你实在为难,不肯立刻继位以承续大统的话,在下却亦有一法,可让睿亲王不登基称帝,亦能顺利统掌大清的最高权力。”

范文程这话说完,周围一阵窃窃私语,然后,又全部归于一片安静。

“哦,是何方法,你倒说来一看。”多尔衮显然亦是极感兴趣,他瞪着眼睛,向范文程问道。

“禀睿亲王,那就是,睿亲王可任为大清摄政王,以为代替皇上统摄国政军事之意,这样一来,纵有小人嚼舌,纵有朝臣暗中不服,但对于睿亲王这般行动,却亦无可指摘。而睿亲王当可以虽无皇帝之名,却能行皇帝之实,岂其是两全其美的好计?若在将来平定盛京,一统大清之后,睿亲王再顺水推舟进位为皇上,亦是完全可以呀。“范文程从容不迫,一脸微笑地缓缓而道。

听了范文程的话,多尔衮眼中,顿是有亮光一闪而过。他略一沉吟,便微笑着大声说道:“好,很好,既然范学士与各位的推举之心这般诚挚而肯切,本王又如何忍心拂逆众意,那本王就勉为其难,暂任摄政王,还望各位好生辅佐本王,一并为国效力。“

第五百九十七章 地狱之骑第三十九章 对冲、骑战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吴三桂第六百二十九章 复有何路可走第七百二十一章 生擒艾能奇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敌锋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内城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仪还是安禄山第一百四十七章 铁龙城之战(一)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门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驾亲征,彻底溃败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决战第五百三十一章 局势大转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二百六十五章 铁模铸炮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汉人第九百一十章 前部既灭,邀战中军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歼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寻仇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静海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软的捏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八百二十九章 御驾亲征,以援孤军第四十章 祖宽第五百二十七章 痴呆皇帝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国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乐城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歼第二百八十八章 格格出逃第一百七十四章 后金之乱(四)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啸的四条大罪第六百三十章 南迁不了了之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军如虎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进营囗第九十三章 铁龙城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卖自已第八百五十章 一击之威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为干戈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锋下的顺从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无及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啸的四条大罪第五百零三章 毒弩之威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围山海关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轰后射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战幕府第八百一十一章 轰降黄骨岛,迎敌孔廷训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围山海关第三百五十二章 联军的胜利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九百二十一章 俄军覆灭,全力攻城第三百二十章 意外的收获第七百二十七章 两番轰城,灰飞烟灭第八百零七章 突袭与诱敌第一百三十九章 奋发的梦想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让旅顺,为见面礼第五百二十八章 四面总攻第一百二十五章 劲敌第八百二十二章 三面夹击,一鼓而灭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驾亲征,力保大西第五百二十一章 惨烈近战第四百七十一章 炮打活人第七百五十四章 轰杀你们这群废渣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杀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驾亲征,彻底溃败第六章 选择第三百四十四章 铁模铸炮成功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六百九十四章 黄得功来援第九百一十二章 唐军突至,准军大溃第二百二十一章 夺城突变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见缅王第二百四十九章 收降的艺术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临岫岩,骑兵初战第十章 门第第九百二十章 全歼俄军,追亡逐北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战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与决别第一百八十三章 九皋山之战(一)第二百一十四章 镇边城所第五百二十四章 重创皇太极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围山海关第六百五十四章 扩军雄心第九百一十一章 准军齐至,胶着大战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八十三章 模式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国灭 西川一统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打金州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为干戈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华牌卷烟第九百三十章 异变突起,乘夜而反第七百五十一章 掷杀阿巴泰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价第六百六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夜袭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义之辨第四百零四章 两片式胸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