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谋取

作为国家重臣,他的行踪必须随时向上级部门报备的,他并不是奉令出征,而是去应急的。当然,在明面上当然是说奉令出行,现在回去补办了手续。

在军机处,他看见了军机处领班大臣孙承宗,随着战事的增加和军机的权势加大,所有的军国大事都在军机处处理,内阁更多的是处理政务了。

因为军机处多是皇帝一手提拔的人,算是皇帝亲信集中地,所以被人呼之为帝党。孙承宗、熊廷弼、米礼义、米柱等为帝党校心人物。

孙承宗一捊大胡子,说道:“米大人!贵州的差事办得漂亮,朝廷不费银两,就解决了贵州之事,以后有事,就包给你了。”

米柱道:〞别!这次是好运气,加上情况特殊,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都有数代的积累,这才便宜了朝廷,这次打蒙古,一穷二白的地方,还能指着把草变成银子卖钱。”

孙承宗道:“米大人,见到你老夫就放心了,且去老夫值房喝一杯茶如何?有要事相商。”

米柱道:“其实下官是回来请假的,在贵州一路赶回来,马不停蹄的,大腿的皮都磨破了,至少在家休息一个月才能补回来。”

孙承宗道:“老夫知道你辛苦,但是这是关于锦衣卫指挥使的事。”

米柱只好来了,他喝着上好的信阳毛尖,却觉苦涩无味。

孙承宗道:“叶阁老!韩阁老!刘阁老一致保荐,让前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重新担任指挥使之职。”

米柱道:“内阁的手伸得也太长了点,天子亲军的事,他们也敢管,五军都督府都没有开口呢?”

锦衣卫乃上十二卫之一,属五军都督府旗下,全名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属军队序列,是准军事化组织,连他们的总部都是在皇城的五军都督府之内,历史上还出现过多位都督掌锦衣卫事的。

如正德朝的钱宁,或者说钱宁是第一个以明军武将的最高官衔——正一品左都督来掌管锦衣卫之事的。因为北京有五军都督府衙门,所以这个左都督并不是在锦衣卫“带俸”的,而是隶属某一都督府。理论上讲,钱宁的正式职务是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掌锦衣卫事,缩略起来则是锦衣卫掌卫事左都督。值得一提的是,武宗皇帝的镇国公朱寿(正德自己给自己封的官儿),也是在后军都督府带俸的。

本朝的政治制度比较特殊,皇帝对群臣不信任,建立起了内廷和朝廷两套班子,朝廷是内阁大学士为首的文官集团,内廷是以司礼监掌印太监为首的宦官集团,两套班子互相牵制,互相攻伐,因为朝廷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为了与之抗衡,内廷被赋予了自己的暴力机器,即两厂一卫:锦衣卫,东缉事厂,西缉事厂,厂卫作为独立于国家行政体系的准军事组织,拥有全套司法权力,地位超然,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对其一点办法没有。

厂卫虽然都直接听命于皇帝,且指挥官都由皇帝亲自任命,然而作为东厂提督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通常是皇帝极为信任的人物,政治上稳如泰山,所以自从东厂出现之后,几乎一直压制锦衣卫,可以说,锦衣卫和东厂都是皇帝的打手,而东厂提督是皇帝的代理人。

因为历来史书都由文官书写,因此史官在黑对立阵营的宦官集团的厂卫组织时都不遗余力,更有“明不亡于流寇,亡于厂卫”这种终极黑。

现在朝廷居然打锦衣卫指挥使的主意了,难怪米柱生气了。

孙承宗道:“五军都督府里几位都督,没有意见。”

五军五督府由五位都掌管,但一向是由英国公和成国公两系掌管,历史上还出现过两次由成国公掌锦衣卫事的情况。

米柱道:“皇上应该还没有表态吧?”

孙承宗道:“皇上说由你决定。”

米柱道:“既然由下官决定,朝廷和孙阁老又何必替下官心忧下官手中的钱何时用?”

难怪李天华会叫他小心骆思恭了,他应该知道些什么了。

孙承宗道:“皇上同意我等来问,是因为他是默许了,如果米大人不反对,他可以官复原职了。”

米柱道:“锦衣卫都指挥使,管着数万锦衣卫,非能力出众,忠心耿耿者不能胜任,下官不评论骆大人的忠心,但他可是以尸位素餐,庸碌无能而去职,曹随令十万水西精锐烟飞灰灭;许显纯立下盖世奇功;李旦弄来粮食活了多少人之命?骆某凭什么胜出于三位。”

孙承宗沉吟了一会儿,他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新田骆氏能成为锦衣卫世家,绝非侥幸,他们世代守护一个秘密,所以皇上对他们信任有加。”

米柱道:“是不是壬午年孝愍皇帝的传闻?”

孝愍皇帝本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的谥号,他叫朱允炆,洪武十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继皇帝位。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

孙承宗讶然道:“你怎么知道的?”这件事好像不是米柱应该知道的,知道者除历代先皇外,就骆家几位核心人物了。

米柱不以为然道:“也就你们当是天大秘密,在新田,谁人当是秘密,锦衣卫都指挥使,是掠食猛虎,不是守门之犬。”

米柱这么一说,算是把话说死了,除非皇帝下旨,否则谁也不能令他改变主意,孙承宗一拱手,然后道:“你说在新田,这件事许多人知道?”

米柱道:“至少不是阁老所想的天大的秘密,非阁老级不能得知。”

孙承宗一愕,说道:“米大人,口说无凭呀!”

米柱道:“这件事,对下官没有任何好处,也没有什么坏处,有必要夸大吗?事情都过去二百年了,还能推翻既成事实的事吗?”

孙承宗一想也是,他讪讪一笑。

成祖皇帝朱棣造反,叫靖难,这是有法理依据的,靖即平定,难表示祸乱,靖难代表平定祸乱。

《皇明祖训》有语: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另有一段:既平之後,收兵於营,王朝天子而还。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後颁降。

具体意思很明显,需要你各藩王的时候,你就按旨意入朝,平乱过后,立即走人,返回自己的封地,不要在京城威胁到皇位。这也是朱元璋为以后的子孙皇位稳定性、为朝内的纷争矛盾想出的一个很有效的解决策略。

然后说说造反,臣子造反是个大事,需要充足的准备。这包含最基本的武器兵力、内心的足够强大、智谋超人的策划者(姚广孝)、最合适的外界环境,还有个人的人格魅力。

其次就是找个合适的理由了,你不能说造反就造反啊,这不是去攻打北部入侵、也不是杀某个贪官污吏,这是要去打皇上,打自己的侄子,如果没有合适的借口,那可能遭天下人谴责,毕竟老百姓看到的都是表面。

另外也无法使将领们信服,最重要的是如果简单粗暴的开始造反模式,那将领们心里也怕,虽然都知道自己跟着朱棣干的是被杀头的事,但用靖难来做理由,那感觉就不一样了,至少可以裹挟不知就里的士兵军将,让他们跟着干,且还能蒙蔽其它的藩王和镇边大将,如果造反,天下共诛之,如果是皇室内部事务,这些下人们就不敢管了,只能是观望。

所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找个什么理由来发起进攻呢!朱棣思来想去,最后在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中找到了一句话。

靖难,简单理解为平定祸乱、扫清奸臣。朱棣呢就以此为由,指责朝中的重臣、主张削藩害朱棣的大臣黄子澄、齐泰为奸臣,自己呢作为藩王有清除奸臣的责任,且必须要这么做,因为老爹有祖训啊,这里绝不能失职。所以朱棣在建文元年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时间,攻下南京,登上皇位。

当然,他在靖难之初,打的是清君侧、诛妖孽、镇奸邪的口号,不是自己要当皇帝,后来建文帝父子死于“火灾”,天不可无日,国不可无君,他才“迫不得己,无可奈何”的当了皇帝。

这些屁话,他自己都不信,更不用说朱允炆了,所以看见城破,立即逃难走人,他可是不会相信,朱棣打了四年,死了这么多人,只是清君侧,肯定会顺手灭了他,所以他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先闪人再说。

有朱允炆在,朱棣就当不了这个皇帝,他当然害怕朱允炆卷土重来,所以重启了锦衣卫,新开东厂,郑和七下西洋,都与此有关。

第626章准备功夫无题第783章反击无题第980章围困城市第579章无所不用其极第423章威震天下第320章缉凶第175章封地第986章朝廷矛盾第71章盟友第971章应对策略第38章东厂老大第304章皇后人选第822章身陷重围第246章第261章机关枪第486章迟钝反应第951章信德首府第174计划第154章弹劾第869章交易第175章封地第780章南洋之变第1023章南洋皇后第615章李旦南下第911章狮子大开口无题第269章救援第212章女战神第963章兵临德里第113章伤亡惨重第418章大捷第324章新形势第257章拉人第1章自杀的秀才第926章隔离对手第289章赴宴第977章战略平衡第1003章日不落帝国第869章交易第610章众望所归第556计划第153章布衣谋臣第602章吕宋攻防战下第283章皇帝家事第408章守护神第485章李旦进京第957章乱成一团第703章爪哇新局面第861章发展第987章政见不同第565章进退第609章摊牌第301章过关第208章海上旧事第207章海洋构想第762章波斯湾风云第843章登基大典第988章献城投降第304章皇后人选第787章跳坑第624章南洋号第34章登基第355章争端第384章援军第826章弃明投暗第29章宫变下第651章献城第249章真禁海第55章朝廷大势第382章惨胜第716章灭国之战笫590章政斗第666章文莱加盟第90章追杀第1038章大陆强权第342章大汗第945章接触第631章婚宴第568章偏激第834章反击战略第987章政见不同第129章魔爪伸至第773章谋取第124章项目招标第299章驱逐第403章头衔第180章基地第951章信德首府第433章出兵第919章成功解救第793章无力第103章偷袭第933章无奈南下第596章动手第908章确定消息第472章大破敌军第85章绝地第974章形势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