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断粮七天

“明末之席卷天下 ()”

卢象升一见杨嗣昌就大兴问罪之师:“公等坚意言抚,独不闻城下之盟,《春秋》以为奇耻大辱。且卢某受尚方剑,长安口舌如锋,倘唯唯从议,袁崇焕之祸立至。纵不畏祸,难道不念披麻戴孝之身, 既不能移孝作忠,奋身报国,将忠孝两失,有何颜面立于人世?”

卢的大概意思,说连春秋都把城下之盟当做是奇耻大辱,你们还有脸和建奴谈和?

而且这段话里, 基本是指袁崇焕也是因为想后金谈和而被杀。

后世经常争论袁崇焕到底有没有私下和后金谈和, 但从卢象升这段话来看,应该是真有其事的。

因为历朝以来,凡是被逼签下城下之盟的,都是奇耻大辱,比如丁毅征伐日本和朝鲜,那个不是。

杨嗣昌被骂的面红耳赤,浑身颤抖,气愤地说:若如此说,老先生尚方剑先从学生用起。

卢象升回敬道:既不能奔丧,又不能战,尚方剑还是先从我颈上下手,怎能加于别人?舍战言和,非卢某所知。

杨嗣昌极力否认:从未言抚。

卢象升步步紧逼:周元忠赴辽东讲和,数日往来,其事虽方一藻、高起潜着手,却受成于本兵(兵部尚书), 通国共闻,谁可隐讳?

杨嗣昌张口结舌,两人不欢而散。

翰林院编修杨廷麟(字伯祥,南直隶清江人)由此次长城边关溃败,弹劾杨嗣昌:“陛下有挞伐之志,大臣无御侮之才,谋之不臧,以国为戏。(杨)嗣昌及蓟辽总督吴阿衡内外扶同,朋谋误国,与高起潜、方一藻倡和款议,武备顿忘…督臣卢象升以祸国责枢臣,言之痛心…..谕(卢)象升集诸路援师,乘机赴敌,不从中制。此今日急务也。”又说:“凡天下之功,不成于智,而成于愚;愚者之才,不生于巧,而生于学。陛下毅然内断,先治内以治外,使诸臣以学自卫,以愚卫国。”

杨廷麟是强烈要求让卢象升统领天下兵马与鞑子死战,更暗指高起潜这种人没啥用,简直是废物, 只会拖后腿。

十一月初八日, 崇祯再次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如何击退来犯之敌,翰林院编修杨廷麟的言论更加激烈:“始建虏未犯塞,高起潜、方一藻曰当款,杨嗣昌亦曰当款;吴阿衡曰款必可恃,杨嗣昌亦曰款必可恃。表里煽谋,宣情泄弱。”矛头直指杨嗣昌,无意间也有责备崇祯重用杨嗣昌和高起潜之意。

崇祯大为恼火,把伶牙俐齿的杨廷麟改任兵部赞画主事,前往卢象升军营亲自体验一下,朝廷究竟“主款”还是“主战”。

其实,把杨廷麟调往卢象升军营,是杨嗣昌的注意,想借刀杀人。《崇祯朝记事》说得很清楚:“(杨)廷麟之题赞画也,因其疏忤本兵,兼以张沈之憾,故相比为谋。实欲假手于敌以杀之。

但杨廷麟命好,在卢象大军未出师之前离营,正好躲过一劫。

后来卢象升兵败的事传回来,嗣昌首先问曰:‘杨翰林死否?’报者止知赞画,不知翰林为谁。嗣昌再问:‘杨赞画死否?’报者答以已先奉差不在营中。嗣昌为不豫者久之。嗟乎,败报之至,正国事危急之时,宜如何震惧失措,乃止计及私仇,未死者欲其死,已死者欲饰以罪,大臣心事如此。”

想想大敌当前,明朝各文臣相互算计,难怪丁毅要告诉王卫忠,小心友军。

明末这个奇葩的时代,明军真是要小心友军,胜过小心清兵。

但这时崇祯的骚操作还没有完,他把杨廷麟发配到卢象升营中时,

估计已经想着卢象升会兵败身死了。

要不然怎么会把一个自己极为讨厌的人发配到卢象升营中?难道崇祯是觉的卢象升一定会打赢,然后帮杨廷麟也立个大功?

从崇祯发配杨廷麟开始,估计已经放弃卢象升,甚至巴不得卢象升兵败身死。

所以他又来了两个新的操作,一是让陈新甲到了昌平,分了卢象升一半兵力,约一万人。

同时,内阁首辅刘宇亮(字季龙,号蓬玄,四川绵竹人)不学无术,却精通权术,此时竟然爬上了首辅宝座,为了讨好皇帝,毛遂自荐,愿意亲自出京督察军情。

崇祯正在头痛呢,立即批准,还马上将卢象升革职听勘,由刘宇亮代行总督之职。

你说这崇祯皇帝,人家卢象升打的好好的,还夜袭清兵差点成功了,你平白无故就免了卢象升总督,分了他的兵,还用个废材,各种神操作。

刘宇亮原本是一种姿态,并无意指挥打仗,一听皇帝要他代行总督,惶恐之极。杨嗣昌赶紧出面缓解:临阵易将乃古今大忌,不妨令卢象升戴罪立功。

崇祯坚持己见:卢象升安坐真定(今正定),州县残破十二三处,岂堪复用?

所以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州县残破十二三处关卢象升屁事。

清兵到处肆虐是你崇祯无能,大明无能啊。

杨嗣昌这人虽然差劲,但心里也知道谁能打仗谁不能打,于是再三请求,崇祯才勉强收回成命,但还是剥夺卢象升兵部尚书头衔,以兵部侍郎履行总督之职,戴罪立功。

卢象升莫名奇妙被剥夺了兵部尚书,还让他戴罪立功。

他当时肯定想不通自己那里有罪?夜袭失败算罪?

那以后那个总兵还敢打仗,输了就是罪喽?

卢象升先遭分兵,又遭到处分,就有点心灰意冷。

此时他的营中也有麻烦,因为没有粮饷了啊,崇祯摆明放弃他了,那还有粮饷给他。

这时他想找个有粮的地方守着,此时满清军队分三路南下:一路由涞水攻易州(今易县),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今徐水区)。

十一月时,卢象升从涿州(今涿州市)进抵保定,命诸将分道出击,并派赞画杨廷麟前往真定,带去他的亲笔信,要求高起潜支援,同时请保定巡抚张其平求粮。

张其平当然说没粮,而且不想卢象升驻守保定。

没多久,崇祯也派人来严厉谴责,说:“前日敢战之言沽名欺众!”

崇祯这货也只敢欺负欺负卢象升这种正人君子,他这话敢对祖大寿和丁毅说吗?

换成祖大寿和丁毅,立马带着兵回老家去,理你个屁的。

卢象升这种正人君子是最受不了激的,闻言不得不孤注一掷,皇帝都这么说了,臣也只能拼命。

而且这会他也没粮,卢象升没办法,准备带兵出去,寻清兵一决死战。

随行的大同总兵王朴一看,卢象升犯傻,我也不能跟着犯傻啊,而且这时说大同方向有清兵了,这正是好借口啊,他直接在半路上带着兵马一溜烟的跑了,这下卢象升就余下五千兵马。

王朴这和吴三桂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小跑跑,友军一打率先就跑,不知几回了。

这次还没打就开了个疾跑,瞬间无影无踪。

这样卢象升整个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走出帐向北拜谒京师,对手下五千将士宣誓:吾与尔辈同受国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又涕泪纵横地对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说:自我与流寇交战数十百次,从未败绩,今食尽力竭,死在旦夕,不再徒劳父老了!

群众号泣雷动,各自拿出升斗粮食,慰劳军队。

在得到老百姓暂时支持了卢象升一批粮食后,在十二月十一日,阳历算崇祯十二年(1639年)1月,卢象升率部进抵巨鹿县贾庄。

到达贾庄时,他们全军已经断粮七日,全凭百姓自愿捐粮掺杂冰雪为食,然无一人叛。宦官高起潜统兵数万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卢象升派遣杨廷麟去求援,高起潜置之不理。

高起潜不但不支援,反而向临清方向移动,离卢象升更远。

卢象升在巨鹿直接被清兵包围,事后明朝有人说是遭遇战,其实明显是清兵早就埋伏好了。

12月11日,双方发生接触战,12日,卢象升大营被包围,辰时(7-9点)战斗开始。

多尔衮“率满蒙官兵之半往击敌军,命巴牙喇、外藩蒙古兵往围敌军,命汉军及来降二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发炮,命满洲四旗、蒙古四旗下马步战。”

清军不是分兵各处抢掠吗?怎么突然全军集中了?因如果是遭遇战,清军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集中这么多建制的部队,且炮队就在附近。这一战,清军所有建制部队全部参与,满洲四旗、蒙古四旗、汉军旗、来降二王、外藩蒙古各部各司其职,行动快速有效,事先一定有周密的部署,战场一定有统一的指挥,所以巨鹿之战是一场早有预谋的伏击战。

此时明军卢象升部基本上被拖成了疲惫之师,粮草供给又跟不上。

清兵为什么没有选择先打高起潜呢?第一高的兵多,卢的兵少;第二,先打高,卢必定会救,这样就可能打成击溃战。

清军的作战计划早就制定好了,全军以逸待劳,要以优势兵力吃掉卢象升,各部兵力全部到位,第二天天一亮,就完成了包围圈。

因为是“率满蒙官兵之半往击敌军”,这说明还有一半的清军没有动,可能在防止高起潜增援。

但他们若了解明军友军德性,恐怕不会留一半兵马不攻了。

卢象升被围,只能与清军决一死战,随拔寨而出,于蒿水桥决战清军。史载“...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掌牧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

总兵虎大威、杨国柱带少数人突围而逃,几乎全军覆没。刘宇亮刚赶到保定,听到卢象升阵亡消息,吓得面无人色,急忙逃往晋州(今晋州市)躲避。

战后,杨廷麟及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升遗体,甲下尚着麻衣白网(服父丧)。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

进入1639年,在孙承宗后,大明又一名将星陨落了。

那此时的丁毅部在那?

丁毅的一万五千人自11月中旬从黄县出发,先到莱州,然后要粮。

丁毅全军带了二十五天的粮草,却不知这仗要打多久,他依稀记得历史上卢象升就好像没粮了。

想想也有点好笑,卢象升在主场作战,西面有顺德府,南面还有广平府、大名府,兵马才五千人却断粮了七天,清兵近五万兵马在明国境内纵横大半年不但不缺粮,反而满载粮草而回,极具讽刺意味。

并且如丁毅所想的那样,清兵在客场还伏击了主场作战的卢象升。

丁毅肯定不能犯这样的错误,他要仅带着自己的粮往前,不用多久就会没粮,到时要不到粮怎么办?也学清兵抢?

即然崇祯皇帝事先也答应了给他粮,所以他一路像乞丐似的要过去。

所以他每到一城,先要粮,有粮才行动。

莱州给了三天的粮,约三百石。

丁毅则往前三天,移到青州附近。

此时青州王卫忠部已经不在,丁毅继续要粮。

青州知府说你们人马太多,我只有一百石粮。

丁毅说那我不走了,要么住在这,要么回登州,皇上问起来,我无粮无法出兵,这个罪过你来抗吗?

青州知府无奈,只能发动全城士绅捐粮,士绅们当然也不愿意,但这时清兵兵锋已经到了山东境内,青州知府连哄带骗,不给粮的话,对方直接撤兵,不去打清兵,到时清兵攻过来,大伙都危险啊,于是青州士绅勉强捐出一千百石,而青州这边有个衡王,居然也捐了五百石。

一千五百石约够丁毅一万五千人吃十五天左右,这次丁毅继续往济南走,他全是骑兵,本来一天能到,但为了保护押辎重粮食的登州囤兵,所以走的比较慢,因为他们马骡多,从青州出发两天,哨骑就说遇到了王卫忠的步兵。

第673章 人口翻倍第196章 上校皮鲁特第785章 不愿回去第232章 威胁第638章 这群疯子第681章 老套路,偷袭第379章 兵临城下,说话才会有道理第133章 遇到对手了?第737章 碾压第532章 比火炮还可怕第881章 对权势的渴望第342章 天助太田?第804章 骗死人不偿命第778章 兵围成都第501章 熟悉的名字第693章 害死全军第806章 建元仁德第4章 白甲多格第556章 石油专家米托第813章 圣上你别乱来啊第190章 小弟吴三桂第724章 镇北伯第586章 重炮轰营第399章 都想回故土第974章 求生欲很强第981章 很好忽悠第263章 皇太极气疯了第877章 墨西哥的银子第123章 惊艳的开业第363章 送礼是门大学问第636章 愿血染大地第374章 6磅野战炮第559章 以后有的是机会第808章 限制君权第562章 恶贼李永芳第654章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第417章 锻造和建模第655章 愿为丁大人效死第611章 大发战争财第808章 限制君权第451章 还没开始就结束第902章 四倍利润第766章 不听话的左良玉第568章 大鉴炉第106章 相请不如偶遇第241章 堆积如山的物资第370章 战马不够第320章 帮我捅他一刀才好第719章 兄弟们共诛之第247章 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第274章 金州绞肉机(9)第504章 势如破竹第880章 皇帝不能进第470章 避免崩溃第925章 不怂第401章 调兵抗金第143章 良将李率泰第120章 永不回明第126章 二种方法第344章 一夫当关第525章 说的很有道理第756章 昭然若揭第360章 朝廷的手段第422章 骑兵对车阵第540章 落水第976章 我就说丁老板是好人第996章 你不背谁背第392章 江华岛之盟第832章 格杀当场第52章 开天劈地的捷报第11章 仇人相见第111章 冲阵第312章 人口引流第661章 清正廉明刘大人第510章 不委屈第96章 粮战(下)第169章 他想杀我?第2章 战略撤退第741章 义旗一举,海宇归心第622章 老套路第908章 五指山第628章 必死无疑第505章 以夷制番第360章 朝廷的手段第651章 与民争利第540章 落水第615章 工业先驱第20章 代防守官?第324章 说的好听第671章 流水线造船第209章 历史的改变第891章 丁毅演丁毅第239章 建船厂第364章 干件大事第911章 这叫炒作第360章 朝廷的手段第483章 无穷的嫉妒第77章 绝色第940章 命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