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镇北伯

八大晋商大部在太原,最著名的范家在宣府总兵的地盘张家口,张家口是宣府兵马驻守,他要抄家得和宣府兵马借路。

干这种事不能急,得花最少的代价用最少的时间来解决。

就和夺大同兵权一样,如果进来就硬干,到处打起来,只会浪费时间和人力,并增加伤亡。

丁毅也不急,心中默默盘算了会,准备下一步棋。

“大伙都坐,都坐,今天这里没有总兵和掌柜,都是兄弟。”丁毅客客气气的招呼大伙。

同时一挥手,好多小娘们端上点水,茶水,水果。

诸掌柜第一次看到丁毅这么客气,大伙相互观望,眼神交流,这丁毅收了钱后,果然对咱们客气多了。

真是贪官啊,大明军将俱是如此,果然没一个好东西。

范永亨率先陪笑道:“丁总兵,不知这次所谓成立晋商商会是何意思?大伙儿,都想知道呢。”

众掌柜纷纷点头。

丁毅一本正经的想了想:“诸位都是商人,但大明朝重农轻商,诸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第一句话说完,全场就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不可思议的看着他。

丁毅继续道:“说句心里话,士农工商,本镇心里,最尊重商人,最佩服的也是商人。”

“本镇自己在旅顺就是善长经商,用经商的钱,

才能训练精锐的兵马。”

“商业活动,带动商品运输,商品交流,百姓致富。”

“如果没有商业活动,我们生活中的所有必需品,油盐酱醋,煤铁钢柴,所有的一切,都将受到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失去来源。”

“大明的天下,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商人,愿意奔波各地,历经辛苦,腾挪转运,才为天下百姓,带去了他们需要的各种商品和物资。”

“没有商人,京城的皇帝和勋贵们吃什么,用什么。”

“没有商人,国家的军队吃什么穿什么。”

“没有商人,那些当官和文人,看什么读什么。”

“商人,才是国家的根基,皇朝的一切,我丁毅,要替山西的百姓和官员,谢谢今天在场的所有晋商,感谢你们,为山西百姓做出的辛苦和努力。”

丁毅声音越来越大,说到最后几乎是大喊而出,然后弯腰,向诸商人抱拳行礼。

全场晋商目全口呆,有人俨然眼中湿润,也不知过了多久。

“哇”突然人群中有人痛哭失声:“丁总兵。”

接着现场炸了锅似的,晋商纷纷或痛哭,或兴奋大叫。

“丁总兵了解咱们。”

“丁总兵言有有理。”

“丁总兵最懂商人。”

“多谢丁总兵体凉咱们。”

范永亨神色感动,没想到丁毅会这么看重商人。

大明官员皆把商人看成蝼蚁,随便一句话就能剥夺商户一切。

没想到丁毅这么看重他们。

连范永亨也都听的老泪纵横,好些感动。

这时丁毅又大声道:“商人地位太低,本镇要给你们相应的地位。”

“所以本镇要成立山西晋商商会,所有资产规模达到一定地位的,都能参加。”

“商会选出九大掌柜,加上我丁毅,共十人,一起决议商会大小事宜。”

“我丁毅为商会会长,另选副会长两名。”

“以后山西所有商业,皆在我们商会控制之下。”

“包括,物品定价和销售,商业税定制和上交。”

“九大掌柜五年一选,进入的商家,减税两成。”

“本镇会给商会成员派发令牌,在山西境内行通无阻。若在山西境内遇盗匪,皆由本镇出兵讨伐。”

丁毅一口气说了一大堆,众商铺听的神色激动,又惊又喜。

说简单点,丁毅成立一个公司,他是老板,另选九家为董事。

商人有什么好处?首先以后在山西境内随便走,有丁毅兵马支持,甚至还能护送。

然后山西的商品销售都要经过他们商会同意,包括定价权。

还有借贷,谁生意上钱不够,可以向商会借贷,利息极低。

丁毅这商会已经包含了后世银行和公司两种结合。

未来山西银行的稚形也形成了。

他说完后,叫小娘们递上来商会合同和规章制度,拿出来每人一份。

里面比他说的还说细。

众掌柜们看完后,纷纷觉的,必须要加入这商会,对自己的商业有极大的好处。

至少以后在这边走,都不用交钱,还能护送出关。

八大晋商们开心死了,丁毅这货如此贪婪,为了赚钱都能护送他们出关。

给他一成股份,可以接受的。

丁毅要占股,且不投钱,大伙看了条款,还是觉的可以接受。

其中集体定价这条,足以让大伙赚个盆满钵满。

假设盐价,若以后山西境内规定二两一担。

商会内全涨价,商会外的,低于二两,由丁毅去查抄,逼的他们也抬价。

这样大伙的利润就更高了。

其他商品皆是如此,商会能控制定权价,大把的利润就随之而来。

丁毅还说:“这件事,我还会招山西总兵谢志良,宣府总兵王承胤一起合作,保证诸位以后在山西,畅通无阻,一起赚大钱。”

当然,谢志良和王承胤就不在董事会里,其他董事,俱有商人担任。

八大晋商顿时转起眼珠,要当董事,当然只有咱们这几家生意做的比较大的。

范永亨很快道,此事至关重要,我们肯定大力支持,具体怎么做,还得回去向家主汇报决定。

当然,丁毅笑着挥手,诸位回去之后,好好想想,有什么要补的,可以一起商讨,再补上。

等晋商们兴高彩烈的走后,又等了大概三天,丁毅先派方多台前去太原找谢志良,他自己率领一千骑兵,兵发宣府,同行有一百匹马没骑兵,都载着包裹。

------------

七月初的太原城。

谢志良正站在城头,看着下面一辆辆马车、一头头耕牛离开太原城,前往大同镇。

谢志良是广东人,同样是将门出身,其祖父是广东平远县总司(武职),他年轻时先读书,后投军,初平远当兵,因歼五总有功,升任平远县石正营把总,复以捍御有方,调任潮州柘林守备,再以防海得力,战绩卓著,经南赣军门元吉叙升中营游击。

谢志良文武全才,陆战海防皆精通,也算明末少见良将。

原历史上他与儿子最后拥护隆武帝,全家殉难,为大明尽忠。

前面说过,因姜家在山西势大,崇祯帝于去年,调谢志良到山西为太原总兵,历史上这个时候,谢志良已经是太原总兵,兼靖粤伯了。

这会谢志良还没封伯,没封伯爵的原因,估计是丁毅来了之后,影响了部分历史。

但他到太原之后,和历史上一样,囤田练兵,精修边防,干的很认真。

谢志良是想练一批精兵出来,可到了太原之后发现这里不对劲。

因为他一个广东人,很受当地军将排挤。

谢志良到后发现,太原府在册兵马四万六,实际兵马三万一,除去老弱病残,真正能战之兵,不到一万,且久缺训练,兵甲不齐。

他以自己五百家丁为底子,带着一万多兵马认真训练,但下面的人阳奉阴违,派系分明,让他很头痛。

就在这时,丁毅也和他一样空降来了。

当时巡抚蔡懋德带着他去大同迎接,也是想结交一下这个外来总兵,大伙都从外面调来,说不定有感同身受的地方。

不过很可惜,当天丁毅被剌,不欢而散,两人几乎没有交流的机会。

当时谢志良以为丁毅可能比自己还惨,要在大同受当地军将排挤为难。

不料,没多久,他就听到消息,参将章城虎意图谋杀丁毅,事败后被杀。

接着,姜瓖和姜瑄、王全纷纷上书,一个说喝酒误事,伤了同仁,请罪辞职,另一个说从马上摔落,还有一个说身体不适,请求退职,现在三人俱被夺去兵权,关在大同。

这时谢志良就看到丁毅的厉害之处了,更发现丁毅真是胆大包天,没什么不敢做。

而且丁毅这么一搞,整个大同焕然一新,不听话的,老**子老油条什么,全被清理,他听到消息,大同仅把总以上,丁毅就斩了几十个。

听着肯定有点夸张,但谢志良想,若丁毅想彻底掌控大同镇,斩个十几个军将是最少的。

他又是羡慕又是佩服,可惜他自己不敢这么干。

巡抚蔡懋德当时也拿丁毅没办法,你说丁毅嚣张目无朝廷吧,他又向巡抚蔡懋德保证年交税十万两银,加十万石粮。

现在山西这粮可贵着呢,这等于几十万银。

你说丁毅把朝廷当回事吧,参将章城虎说杀就杀了,副将姜氏兄弟说拿就拿了。

蔡懋德思来想去,一面组织向大同供应农具牛骡和种子,一面请丁毅放了姜氏兄弟。

因为在山西隔壁的陕西,还有榆林总兵姜让在。

丁毅收到信后,考虑了几天,决定先放了姜氏兄弟。

他主要是给巡抚蔡懋德面子,蔡懋德是个好官,在太原还能帮到丁毅。

但他也回信给蔡懋德,我放姜氏兄弟,你要和谢志良支持我在太原做事。

蔡懋德看到信后,把谢志良叫过来讨论了半夜,决定支持丁毅。

在丁毅召集晋商开会的前两天,丁毅放走姜氏兄弟。

姜氏兄弟先跑到太原来找巡抚蔡懋德告状,结果发现蔡懋德左顾而言他,就知道没啥用,立马转身跑去榆林,投靠榆林总兵他们的哥哥姜让去。

蔡懋德顺势,说会上报朝廷,调他们去榆林当副总兵。

两兄弟恨恨而去。

巡抚蔡懋德是个好官,也是个清官,更是个正直的官员,但他这样做,无疑是帮了丁毅,且同样目无法纪。

姜氏兄弟两个副总兵,没兵部文书,也没三司定罪,就这么被丁毅先抓起来,再像赶狗似的直接赶到榆林,从法理上说,丁毅大逆不道,和造反没区别。

更别说丁毅在大同干的其他事。

这事要放几年前,蔡懋德肯定要和丁毅往死里顶。

可现在不能这么干了。

蔡懋德是个好官,清官,所以更知道大明现在是什么吊样。

松锦之战,大明十万精锐丧失殆尽。

全大明朝最能打的兵马,现在只有三支,一支是退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部,另一支在孙传庭那边对付农民军,还有一支就是丁毅。

他要是敢把丁毅逼反了,大明就真的完蛋。

而且丁毅送姜氏兄弟过来的时候,也派人和蔡懋德说清楚。

姜氏兄弟军纪败坏,鼓动下面军将对抗他这外来总兵,必须要清理。

蔡懋德当然明白大明官场的德性,辽东那边同样,外来的总兵没一个能混下去的。

太原谢志良也天天叫苦,所以他能理解丁毅的心情。

然后丁毅又道,我现在清理他们,认真囤田练兵,可为大明训练两万精锐。

每年交十万税银给朝廷,再交五万税银给巡抚衙门,且不要朝廷军饷和粮食,都宪大人,这样可好?

蔡懋德当时听的激动的要哭。

丁毅不要饷银,反哺朝廷和布政司,全大明两百多年,那有这样的总兵?

若大明各路总都这样,那还有建奴和民贼的事情。

所以蔡懋德听后,下定决定要支持丁毅囤田练兵,更要坚持丁毅其他的事。

而丁毅二话不说,先派人送来十万银子,五万给朝廷,五万给布政司,而丁毅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布政司支持耗牛,农具等物。

崇祯早就下令各镇囤田,也让各布政司配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所以蔡懋德大力支持,想方设法,调动全省物资,支持丁毅。

丁毅还向他推荐红薯和土豆等作物,蔡懋德吃过,看过,大力说好,整个太原也在他推动下开始推广,并令山西全省推广。

可这时,山西其他地方官干正事不上劲,贪污受贿一头劲,那有功夫认真推广这玩意。

蔡懋德还向朝廷进献,得到崇祯淡淡回应一句:“朕知道了。”

崇祯听说是丁毅献的,下意识觉的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此时大明风雨飘摇,内外交困,谁有心情推广种植农作物。

眼前如何面对满清, 如何剿匪才是头等大事。

但丁毅不但向朝廷献粮,还上交税银,囤田练兵。

经蔡懋德再三请求,又或者崇祯知道松锦精锐皆失,要花点血本,大明朝廷总要意思意思拉拢军心。

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月,朝廷终于下旨,谢志良和丁毅驻守边关,囤田练兵有功,一个被敕封为靖粤伯,一个被敕封为镇北伯。

丁毅听到消息时也笑了,他为大明朝出生入死,多次大败满清,都没封伯,反而以囤田练兵,上贡粮食和饷银的名义被敕封了伯爵。

此时也拉开了明末之后,伯候不值钱的开始。

第781章 天下之大,无容身之地第414章 你会后悔的第493章 我要产量翻倍第118章 不是本将陷害他们呐第587章 是在下一盘大棋啊第633章 强攻第752章 让他们勇气尽丧第376章 江华岛第178章 一定要记着这些名字第960章 大案第46章 必是心腹大患第750章 炮齐发第558章 我是大清猛将第711章 二十四万大军第741章 义旗一举,海宇归心第63章 公款吃喝第755章 老子是为了天下姓第491章 夺取成功第452章 又是惨败第387章 骑战第314章 奉巡抚之命令第907章 要面子还是要命第868章 正当防卫?第387章 骑战第529章 道德败坏第426章 反抢一波第358章 开支万第140章 幕僚周锡圭第551章 巨额赏金第140章 幕僚周锡圭第865章 攻占东南亚第364章 干件大事第792章 江南造反第746章 大军云集第890章 小管家婆第1012章 又见意外第44章 强烈的不安第872章 酒后吐真言第933章 新事业第144章 鞑子是纸老虎第601章 心向大清第952章 吃苍蝇第964章 找到第843章 十万广西兵第547章 接弦第103章 我丁毅岂能做出这种有辱斯文的事第419章 工匠被你抢光了第593章 世子失礼第880章 皇帝不能进第404章 做死第730章 大哥,你往榆林跑呀第366章 结案第669章 兵力翻二番第101章 盐田与盐价第486章 震憾第861章 刁难第249章 丁老鼠送死而已第14章 斩杀白甲第919章 杜小姐你说话诚实点好吗第238章 再凶一点第173章 必须干了这个王八蛋第824章 非要晚上教?第433章 囤堡无数第602章 离心离德第132章 挺牛的第544章 重创第898章 假仁假义大干太祖第296章 祖宽要马第618章 请调皮岛兵马来援第408章 白虎旗第929章 坏东西第136章 大战将临第425章 大金之耻辱第907章 要面子还是要命第1012章 又见意外第325章 炸山第233章 走错了第303章 安全第一第396章 全部没收第901章 旗开得胜第169章 他想杀我?第27章 丁大人长命岁第264章 守住咱们的家第842章 南北对抗第949章 骗子很多第972章 文官真毒第149章 全军冲锋第254章 谁之姓?第985章 赚钱小能手第996章 你不背谁背第712章 议和之争第256章 梁尚书的职业道德第721章 我何需向朝廷交代?第495章 甘薯和土豆第536章 杀人要诛心第479章 说到赚钱,六亲不认第592章 我也是你的第996章 你不背谁背第439章 北沟城第347章 石见国益田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