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北进

感谢泪落红尘5和阿骚的打赏!!!

一支军队的气势如何,只从行军时候就能看得出来,以这个时代普通的明军为例,在本地打仗的时候气势通常还行,当然这里所说的军队是正规军,而不是那种半农半兵的卫所兵,大明的卫所早已经腐坏多年,根本就不能够作战了,徐州卫算是非常罕见的非典型卫所,是不可以计算在内的。

以普通的正规军为例,在本地剿匪一般都是兴致盎然,毕竟匪徒们打家劫舍,多少都得有点积蓄,只要是能够将寨子打下来,军官老爷们自然是能够赚到钱的,心情不错的时候也会给下头发些,最不济好歹还能改善几顿伙食,因此这个差事对于正规军来说是最美好的,也是所有人都翘首期盼的。

与之相比较的话,在本乡本土对付强敌,气势就要弱一些了,这个强敌的类型有很多,比如说蒙古人,比如说倭寇,再比如说最近这几年最耀眼的明星东虏建奴,都是大家很不愿意对付的,哪怕是在家里头作战,身后背负着家乡父老的希望,也没人愿意打这种仗,因此气势自然不可能强的起来。

当然,这里面其实也是有对比性的,对付倭寇的基本都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兵,战斗力本身就不算强大,因此气势上才会有所亏缺,要是将辽镇的兵马调过去剿灭倭寇,估计人人都得披红挂彩,敲锣打鼓的庆祝这件事,因为比起东虏来说,倭寇的战斗力几乎就是个渣滓,关宁铁骑可以随意将他们撕成碎片,想怎么收拾都可以,哪怕就是防卫蒙古的一些边镇,都能够轻松应付那里的局面。因此不具备可比性,只是从事实的角度出发,来讲述一下各自遇到本地区敌人的反应。

不过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带兵去异地作战。还要对上最为可怕的敌人,这才是一般部队最不容易接受的,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本国地域矛盾实在是太过严重,当年秦王扫六合,将各个国家捏成了一个强大的秦国,可各地的民俗之类却全都留了下来,之后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中,也没能够将这种地域文化消除,因为只要还有文化这种东西存在。地域性就根本消除不掉。

正因为消除不掉,几千年积累下来,地域矛盾便愈发严重,导致外地人生存艰难,客军的生存就更艰难。本地人觉不喜欢说着不同方言的军队在家门口走来走去,因此对客军的态度也绝对不会太好,遇到那些民风相对淳朴,或者说比较温和的地方也还好了,遇到粗旷豪迈有精神的地方,保证不太好解决,之前孔有德和李九成在吴桥闹出来的事情就是力证。那其实就是地域矛盾惹出来的事情。

吴桥兵变其实还算好,毕竟客军是出去作战,跟他们所在的地方还没多大关系,可如果客军觉得自己是在为某个地方拼死作战,而某个地方的本地人又希望他们赶紧滚蛋,这两种思维一旦产生碰撞。会发生的恐怕就不止是惨剧了,而应该是一种毁灭性的巨大能量,足以将客军和本地人一起毁灭掉。

宋庆之所以想到这些,主要就是因为此次乃是纯粹的客军作战,而且还是面对最强大的敌人。因此这方面他应该重视起来,毕竟他的目的地是山西大同,而不是京城或者登莱,入卫京师的时候,除了京营之外大家都是客军,加上京师被包围起来,朝廷只希望来的兵马越多越好,因此给各部兵马的待遇也都不错,那毕竟是朝廷,天下兵马都是他们的,虽然更加偏重京营,却也不至于太过厚此薄彼。

到了登莱平叛的时候,整个山东差不多都被孔有德等人打的鸡飞狗跳,宋庆几乎就是带着救世主光环而来的,待遇自然不会太差,加上还有京营那些部队在,当地官府肯定也是倾力配合。

等到了大凌河的时候,因为有吴三桂的关系在,他几乎就是关宁军的自己人,加上又是非常能打的,待遇方面肯定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因此宋庆和徐州兵还没有真正遇到过什么客军待遇的问题。

但这次他要遇到了,他驰援的地方是大同,也就是宣大的地盘,这里对于他是完完全全的异地他乡,对于徐州兵们也是不熟悉的地方,因此只怕真的要体验一把客军是什么待遇了,好在他这次带了文宣队出来,去到那边之后只要别在第一时间被敌视,他还是有机会扭转当地老百姓印象的,他不指望在那边出现军民鱼水情,只要能够让他的部队在当地好生休息就行,因为他非常清楚一件事,只要当地人敢于炸刺儿,而事情主要责任不在己方的话,他保证会挥起屠刀,做类似当初孔有德的事情。

这并不算残暴,而是带兵的能力表现,也是士兵对他的信任度表现,如果一个主将出门在外,连自己手下的兵都护不住,那也就别指望关键时刻手下能跟他保持一致了,这是个将心比心的问题,你要想让手下当兵的在关键时刻为你效死,平时你就要维护住他们的利益,把跟他们冲突的人全都干掉,哪怕稍微过分了些也无所谓,这绝对属于帮亲不帮理的事情,带兵的将领们尤其需要多加注意。

只是宋庆没有想到,他的人马还没有到达指定地点,就直接被调到了宣府三卫,准备跟当地的兵马,以及卫所那些半农兵一起,对抗即将到来的一万五千后金兵,这种待遇简直是太让宋庆兴奋,他本以为自己到了地头儿之后,短时间内应该没什么事情做呢,毕竟人家宣大本身就是九边重镇之一,虽然把他这个徐州参将调来参加保卫战,但应该也不会第一时间用上,谁知道居然头一波就要投入战斗。

打仗他倒是不怕,只是在宣府打仗,多少有那么点别扭。主要是当初他跟宣府那位参将几乎动了刀子,宣府本身也不算太大,如今皇太极入寇,肯定是全部都要动员起来。这时候自己贸然进入宣府,若是那厮找茬的话,徐州兵作为客军肯定不会占太大便宜,因此宋庆直截了当使用了自己被兵部赋予的权利,宣府倒是可以去,但不跟当地兵马会合,自己选择驻地的迎击阵地,并且不跟当地的军头们打招呼,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商量,等打起来到时候再说。反正他是不会主动去找那些宣府军头聊天的。

如果从常理上来说的话,宋庆这种做法非常明智,成功率也是很高的,毕竟他不是宣府的人,宣府这边根本就没权利去管他。他喜欢在什么地方驻扎,愿意什么时候参战,对付哪一支敌军,全都可以由他自己来做主,他原本接到的命令是去大同,能够停在宣府这边已经很给当地军头面子了,其他方面根本就不需要再做什么。谁都挑不出什么理儿来,因此宋庆也就这么理所当然的做了。

可偏偏老天爷不赏脸,因为皇太极这次来得太快,几乎跟上次攻打京城似的迅雷不及掩耳差不多,以至于关内明军做好准备的不太多,张家口那边没能坚持太长时间。就被多尔衮和多铎带着两白旗的兵马给攻破了,前锋苏克萨哈的两千骑兵已经冲进关来,正在肆无忌惮的抢劫,而宣府那边准备完全没有做好,更加没有要出去打一打的意思。因此只能写了封言辞非常恳切的信,请宋庆拦住多尔衮兄弟。

这封信之所以言辞恳切,不光是用了求人的语气,同样也很明白的说出了两边的关系,当初跟宋庆差点动刀子开打的那位徐参将,如今在宣府也依然是位参将,宣镇总兵大人知道了两人之间的问题,所以替那位徐参将道歉了,甚至还加上了几句徐参将自己的话,那歪歪斜斜狗爬似的字体,估计的确出自徐参将之手,因此别管对方真心假意,宋庆都只能暂时接受这种设定,同时带着兵顶上去了。

没办法,对方已经把姿态放的这么低了,如果继续矫情的话,那得罪人是肯定的,而且朝廷那边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哪怕温体仁都不会帮他会说太多话,温体仁如今刚刚成为首辅不久,正需要外面强力将领的支持,而宋庆就是最好的人选,因此他必须要表现出自己强力的一面来,只有这样首辅大人才能够继续在朝中支持他,如果自己破了功的话,那么谁帮忙说话都是不管用的。

考虑到种种因素,宋庆还是选择了带兵北上,直接顶到宣镇前头去,反正多铎也是老对手了,多尔衮则是他一直想要碰一碰的家伙,跟他们打一打还是挺有意思的,况且他北上不是剿灭流寇,而是正经跟后金打仗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因此打谁也都是打,宣府方面如果不会跟自己为难的话,留在这里倒是也不错,他在途中得到消息,曹文诏和曹变蛟已经在大同了,说明那边的实力显然要比这边更加强些,因此留在宣府对整个战局无疑起到的作用更大,这些都是让他能够继续留在此间的理由。

两日之后,徐州兵大队开始朝着张家口和宣镇之间的区域迈进,虎尔哈带着探马率先渡过洋河,向着北岸四散开来,到处搜集后金兵的情报,只是因为苏克萨哈带着骑兵到处抢劫,他们也不敢靠的太近,毕竟对方人多势众,速度上也都差不多,真要是被咬住的话,只怕也不是那么好应付的。

随后,宋庆带领一万六千大军到达宣镇,宣镇方面已经将粮食全部准备装车,宋庆自然也是老实不客气的收下,让辅兵们运着往北边继续前进,他本来还打算见见那位宣镇总兵,如果有可能的话,再看看徐参将过得如何,说不定还能来段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狗血戏码,传出去说不定又能给自己加加分。

只是来送粮食的军官却说总兵大人跟其他各位将军都在商议军务,准备应付建奴之类,如果宋庆有兴趣的话,他可以代为通传,但却需要稍微等上两天,因此宋庆就丝毫兴趣都没有了,他可没时间等着开会的大爷们,既然已经决定去打了,那就抓紧一切时间过去,最不济还能先把营寨给搭建起来呢,也比留在宣府等着那位自己肯定不会特别尊重的总兵大人召见要强,宋庆还没贱骨头到那个份上。

一万六千大军在宣镇停留半日,连歇宿的打算都没有,便直接向着北方开进,傍晚时分在洋河南岸安营扎寨,宋庆本打算拿随身携带那本《春秋》装装关公,却不防丁魁忽然进来,身后还跟着虎尔哈,顿时觉得有些蹊跷,赶紧问道:“北岸那边怎么样了?苏克萨哈还在呢?”

“不止是苏克萨哈,多尔衮和多铎也进来了!”虎尔哈咬牙切齿道:“属下的那个仇人也在,我在远处看到他了,骑着马,上次救他的那个汉人也在,只是离得太远,他们人又多,我没敢上去!”

“不错,进步了,有点脑子了。”宋庆非常欣慰,虎尔哈是他重点培养的人才之一,虽说对方也是个女真人,但东海女真跟建州女真的仇恨只怕比汉人还深,汉人如今好歹还只是被掳掠和抢劫,东海女真却已经是全族都被奴役了,加上宋庆还有个统战的计划,打算慢慢在战场上俘虏些东海女真的人,通过虎尔哈将那些人都反正过来,因此对这个猎人之王似的家伙投入了很大心血,只是对方一直都不开窍,打仗总是跟疯子似的,遇到仇人更是不管不顾的直接冲杀上去,完全不看周围形势如何。

如今这么一看,这小子经过几年系统军事教学,总算是也开点窍,不再那么莽撞了,算是大战开始前的一个惊喜。

第357章 盯梢第284章 獠牙(上)第123章 守城第360章 大敌第188章 离京之前第392章 单挑第377章 魏国公府第65章 密谋(下)第118章 青春?第128章 雷霆第338章 今非昔比第199章 聚集(下)第32章 势力图(下)第105章 人头(上)第367章 邳州议第288章 再见孙承宗第275章 城池拉锯(四)第182章 放火第171章 年轻人们第237章 第一批火铳3第371章 烽火扬州路(下)第151章 旗风猎猎(一)第182章 放火第34章 观察第316章 汇合第9章 王坚第401章 亲戚第55章 帖子(上)第349章 审问第407章 左良玉第411章 想当战兵第29章 众人来投第72章 打的就是你(上)第318章 美景和你大爷第220章 割地赔款第106章 人头(下)第122章 逼战第151章 旗风猎猎(一)第13章 练兵之法第365章 最后的关口第18章 赌坊第266章 兄弟相见第49章 操练问题第210章 遭遇3第278章 鏖战松锦(三)第256章 临时职务第289章 重返大凌河第107章 安定门(上)第34章 观察第306章 失陷(上)第174章 军议第1章 初来乍到第377章 魏国公府第469章 被追击的文宣队(上)第51章 发财的构想第309章 逃亡第82章 扩充的脚步第71章 要报仇第241章 胡同知来了第80章 升迁(下)第22章 声望日涨第307章 失陷(下)第312章 交锋(上)第420章 坐地虎第330章 回转第240章 邳州事(下)第351章 想去看看第11章 收狗第278章 鏖战松锦(三)第286章 獠牙(下)第64章 密谋(上)第26章 理由第88章 最后一次剿匪第58章 开张大吉(中)第168章 扫荡北直隶(上)第473章 突围(三)第155章 驱赶第187章 野女真第225章 暴怒的周进第463章 两军之内第363章 北返(三)第134章 还要打?第459章 敢来取否第277章 鏖战松锦二(3)第52章 澡堂子第98章 风声鹤唳(一)第179章 收复(二)第4章 百户第26章 理由第74章 夜斗第459章 敢来取否第198章 聚集(上)第400章 调令第119章 浪漫(上)第301章 公主第257章 誓师出征第49章 操练问题第171章 年轻人们第294章 两败之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