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

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

冼景被太子一连关了数日。

虽然太子看在重庆公主的面子上,并没有对冼景进行什么刑罚。只是关在一个单独的房间之内,不允许任何人去探视而已。

刚刚开始的时候,冼景还是很镇定的。

但是时间越长,他心中的心绪就越发浮动起来了,他忍不住问自己,太子是不是有其他的选择,或者太子与重庆公主之间的兄妹之情,是不是不如他想象中的那么深厚。或者说他太高估了自己。

无数的心绪,涌上心头,这种对情况完全失控的感觉,让他内心之中十分不安。越发焦躁急切。

又强行按捺住,唯恐自己的神情被送饭的奴婢给窥视了过去,让太子更看轻自己。

只是他却没有照镜子,已经黑下来的眼圈,略显得凌乱一点的头发,无不说明了冼景的心思。

只有他不知道而已。

等太子终于要见冼景之后。

冼景内心之中,心急如焚,但是偏偏要装作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

太子也没有废话,而是将一本账册拿了出来,淡淡的说道:“这上面说,你每年要给出的分红,最少要三五十万两,却不知道佛山铁厂能不能拿得出来?”

冼景心中苦涩,说道:“太子明鉴万里。”

这就是冼景为什么这么急,甚至要冒险进入火器领域的原因。

佛山铁厂投资太大了。

想要回本不是不能,但是需要时间,但是他已经给很多人承诺了分红。当然有些人可以不给,比如说各路商人。

这些商人很多时候,也没有想过真能分红。

还有一些人,却必须要给的,比如钱家。这是不能得罪的人。

如果冼景满足于而今的地位,他大可吃下不给这些商人分红,这些人也不敢说,但是冼景却有更高的野望。

人在不同的地位上,就会有不同的想法。

冼景还是一个秀才的时候,觉得能将佛山铁厂建立起来,就是非常好了。但是而今尚得公主,佛山铁厂也不在话下。

他心中自然有更大的追求了。

比如说大明商界之首。

他之所以有这个想法,一方面是他自己的能力局限,他驸马的身份,根本不可能参与国家大政,另外也是对朱祁镇的心思的揣测。

冼景对自己为什么能尚公主,有过很多想法,隐隐约约的揣测出来,其实皇帝陛下,是希望他在商界有所作为的。

所以,为了在商界建立权威,将这些大商人都拉拢过来,这第一次分红,是决计不能短的。

无他,这不是分红,乃是信誉。

古代经商,最重信用。冼景而今失言一次,将来就不要指望别人相信他。所以冼景的选择,也就只有一条路了。

太子说道:“而今有一件事情,满者伯夷与淡目国打仗,你想去卖武器,我可以给你一个通行令。只是-------”

冼景二话不说道:“五成,在爪哇卖出多少银子,有五成就是殿下的。”

太子听了。他越越估算一下,最少有十来万两银子,他也有些心动。

说实话,交趾省的账册之上,还有不少结余,远在这之上,毕竟交趾新定,朱祁镇免去了交趾赋税起运京师。

这也是想让交趾的税收,取之交趾,用于交趾,好让交趾百姓归心。甚至这些年来,每年中枢还给交趾补贴一些钱。

只是如此一来,交趾在财政上独立,也让朱祁镇担心,交趾有独立的倾向。

这也是为什么朱祁镇想让太子坐镇交趾的另外一个原因。

用太子压制交趾的独立倾向。

太子手中过的金银最多的时候,有百万两之多,但是这都是在册的钱。太子是一分钱都不敢乱用。

太子是要继承皇位的,自然要爱惜羽毛。

十万两如果是不在册的钱,足够太子做很多事情了。

太子自然不会立即答应了,如此显示出自己太看重钱了。这会影响到太子的形象,太子说道:“汪直。”

“末将在。”一个侍卫出列说道。

这个侍卫不过十几岁,脸上还有淡淡的绒毛。他就是太子爱妃汪氏的弟弟。因为汪氏的原因,太子一直将他带在身边。太子对他也分外信任。

太子说道:“这一件事情,你去与冼驸马一起去办吧。”

汪直会意行礼之后,立即对冼景说道:“冼驸马,请吧。”

冼景向太子行礼之后,就与汪直缓缓的退了出去。

汪直与冼景谈过什么,这里就不细说了。

反正从此之后,汪直从军中脱身,纠结了十几艘战船,护送冼家的商队在南洋贸易,这个过江龙的出现。

将本来维持脆弱平衡的南洋,瞬间变得混乱起来了。

旧港宣慰司,与南洋卫乃至南洋的华商也都该说大量的换装,这些人南洋土皇帝都是有钱人,大量的金银换成了武器。

淡目国与满者伯夷的战事,也败了几仗。

甚至占城国觉得有利可图,也参与进去了。虽然武器是战斗力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并不意味着,有精锐的武器就能代表一切。

淡目国得到了南洋大量回回教的支持。爪哇岛上的战争,反而越大越大,一些华商见冼家支持满者伯夷,也投入身家。

只是能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却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这几年之内,胜负是分不出来的。

太子的这个动作,很快就被朱祁镇知晓了。

南洋是朱祁镇关注的重点,而太子身边也是朱祁镇关心的重点,这者叠加在一起,朱祁镇想不知道都难。

而太子也没有隐瞒朱祁镇的意思,专门写了一分奏折,来禀告这里面的事情。

当然了,说话的艺术,自然是说的都是实话,却不是全部的事实。比如冼景在私下给太子多少钱,是一个字也没有说。

好像根本没有这一件事情一般。太子一心一意在忙的都是南洋布局。为将来的南洋之战做准备。

在最后还说了,派于冕为太孙的老师。

太子是一个字没有骗朱祁镇,只是部分的真相不是真相。

朱祁镇却不生气,因为在他看来,太子的奏疏,已经能与一些大臣的奏疏相比了,虽然行文上还有一些疏漏,朱祁镇用朱笔将这些疏漏的地方,都圈了出来,什么也没有批。

太子未来是在做皇帝的。

而满朝大臣,谁不是欺君的好手,写出来的奏疏,从来是告诉皇帝,他想告诉的事情。很多真相都是奏疏下面的潜流之中。

朱祁镇还担心,将来太子不明白这一点,真当下面的奏疏当成大明的现实,那可就大大不妙了。

而今太子都会写这种奏疏了,将来估计下面的人想骗太子,就很难了。

至于太子有自己的小心思,朱祁镇一点不在乎。

能坐稳这个龙椅的从来不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的道德君子。甚至如果太子真是这样的人,朱祁镇也会废了他。

但是朱祁镇也微微感叹道:“太子长大了。”

随即批阅道:“准。”

朱祁镇随即交代怀恩道:“在乾清宫腾出一个院子,作为太孙出阁读书的地方。”

虽然太孙还小,但是朱祁镇也不得不重视太孙的培养,毕竟大明的国情在,这个太孙几乎百分百就是未来的皇帝。

朱祁镇年纪越大,越明白,他不可能掌控一切,但是只要安排好后继两个皇帝,就能管大明百年兴盛。

至于百年之后,朱祁镇已经泉下泥销骨了,哪里还能还能管得了人间如何雪满头。

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十二章 军议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七十章 年关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八十章 经筵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