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

第一百一十章议麓川

朱祁镇按部就班的回到大内之中,关于麓川之事会议也急不可待了。

这一两日之内,各方人士都为麓川之事议论纷纷。

朱祁镇首先看到是各方奏折。

结果不出朱祁镇所料,是群情激奋。大部分朝臣都支持大举增兵云南,回击麓川。

但是并非没有杂音的。

朱祁镇就发现两人反对征麓川,一个乃是礼部主事刘球,另外一个就是刑部右侍郎何文渊。

这两人都有名臣之姿。

礼部主事刘球倒也罢了,他是永乐十九年进士,与于谦同科。于谦向朱祁镇提过刘球,说他乃古之君子。

但是朱祁镇并不是多看重他。

盖因从他履历就可以看出来,他是单纯的词臣。又是在礼部任职,在士林之中声望很高,但是在朱祁镇看来,不过尔尔。

但是何文渊就不一样了。

何文渊乃是地方官出身,曾经治行浙东第一,是一步步从县令,知府升上来的,对地面情弊知道太多了。

他既然说不行,自然是很有原因的。

所以,朱祁镇将那些支持增兵云南的奏折撇开,先细细看何文渊的奏疏。

何文渊的奏折最重要的地方有两次,他提出了云南征战后勤上的困难,必然是天下骚动。其次,就是善后问题。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最后朝廷还是要退回来的。这种情况,对朝廷没有利益可言。

也提出了解决方法。

就是派重将坐镇云南,如赵充国平地羌乱,且屯且战,动兵不多,加以时日。必然能奏捷。

朱祁镇觉得,何文渊所言并非没有道理。

只是良将难寻。

如果沐晟有能力的话,就不会让麓川坐大到如此地步。但是沐家两代坐镇云南,换沐家易他将,且不说沐家在云南的影响力。

单单是胜任的将领就少之有少。

何文渊的意思,将战事局限于云南一地,哪怕打的时间长一点,也不要紧。要坐镇云南的将领,自然要年纪轻一点,熬得住南方气候。并上马能理兵,下马能屯田,并能压服沐家,让沐家为之所用。

这样大将,朱祁镇的夹带之中是没有的。

而且何文渊毕竟长期在内地任职,对麓川的形式并不了解。在何文渊看来麓川不过弹丸之地,兵不过万。

却不知道麓川本部就有数十万百姓,影响力遍布千里之内。俨然一国,其势不过稍弱安南而已。

朱祁镇担心,如果不举增兵,大理,楚雄都危险了,云南非我所有。

打赢容易,如何一劳永逸就难了。

朱祁镇看过何文渊的奏疏之后,才去看朝臣支持大举增兵的奏疏。

这是朱祁镇从太皇太后那边学习的办法,无论什么时候,先看弱势一方的奏疏,并非不合流的声音一定都对。

而是在几乎举朝都一个声音说话的时候,发出不同意见,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不管对错,都应该慎重对待。

支持开战的人之中,也有两人的奏疏,朱祁镇细细看过。

其一就是张辅,其二就是杨荣。

张辅就不用说了。

张辅对外,从来是强硬派。

在弃安南一事上,即便满朝文武都赞成,张辅还是据理力争。而今他更是在奏疏上表明,而今不增兵云南,就是弃云南。

第二个就是杨荣。

杨荣就要比张辅理智多了,不过,他比张辅更进一步,如果说张辅还再说,朝廷为什么一定要增兵云南。那么杨荣就要开除方略了,举荐王骥督师,蒋贵为主将,带领边军一部,还有南方卫所军队南下云南。

朱祁镇想了想,对王振说道:“将其他支持出兵的奏折,全部贴上节略,等朕回来看。”

王振立即说道:“是。”

下面支持出兵的奏疏,最少有几百本。朱祁镇自然不会一一都看过。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去见太皇太后。

毕竟而今真正决定朝廷大事的,还是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未必想为了麓川大动干戈。

朱祁镇做如此想,也就将杨荣的奏疏与何文渊的奏疏一并带上去了。

到了慈宁宫,朱祁镇见太皇太后躺在躺椅之上,一晃一晃的,眼皮垂下来,似乎已经睡着了。

太皇太后似乎老得特别快。

岁月似乎在他身上加速流过。

在数年之前,太皇太后还行走如风,根本不用人搀扶,但是而今太皇太后的精神大不如前,身边一根拐杖,也成为身前常备的物件。

这似乎也是太皇太后有意将朱祁镇推上前台的原因之一。

“娘娘,娘娘。”朱祁镇半跪在太皇太后的躺椅前面。小声说道。

太皇太后口中咕嘟一声,这才睁开眼睛,见了朱祁镇说道:“皇帝,你来了。”

朱祁镇说道:“正是孙儿。”

太皇太后说道:“你做得不错,有几分静气了。却是我老了,想的有些差了。”

朱祁镇知道太皇太后所言,乃是他在南海子并没有回来,而是正常狩猎完了之后,才回来这一件事情。

“都是娘娘教得好。”朱祁镇笑道。

太皇太后说道:“小马屁精。”太皇太后从躺椅上站起来,朱祁镇立即搀扶着,如果刚刚开始,朱祁镇搀扶太皇太后,还是虚虚搀扶,不过是做个样子而已,但是而今他却能感受到太皇太后身上的重量。

太皇太后真的老了。

朱祁镇搀扶太皇太后,小步向前走,太皇太后一边走一边说道:“你来是为了麓川一事吧。”

朱祁镇说道:“娘娘英明,这一件事情,总要是内阁六部五军都督府都察院都到,到底该有一个什么章程,还请娘娘示下。”

正如一些人说的,会议越大,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决定。很多决定都是大会之前已经决定的。

大会上不过是统一思想而已。

太皇太后叹息一声,说道:“皇帝啊,我是不是错了,我不过是想太太平平过日子,这不好吗?鞑子也就罢了,毕竟是世仇,但是麓川又是怎么回事?”

“还让不让人安安分分过日子了。”

朱祁镇说道:“娘娘,麓川也是世仇。”

太皇太后有些诧异,说道:“有吗?”

朱祁镇不得不将麓川的由来全部说了出来,朱祁镇说道:“黔宁王大破任思发之父,将麓川分为十几个土司。而今任思发而今想重振家业。”

太皇太后已经到了大殿之中,坐在交椅之上,这才说道:“想起来了,黔宁王定边之战,打得就是他家啊。”

朱祁镇有些哭笑不得,也不知道太皇太后是真不记得了,还是从来没有将麓川当一回事。

太皇太后说道:“而今想不打都不行了,下面的人都是什么章程。”

朱祁镇随即将杨荣与何文渊的奏疏抵上去。

太皇太后眼睛也有些花了,不耐烦看,让朱祁镇读。

朱祁镇将两封奏疏都读了。太皇太后沉默了一会儿说道:“皇帝,你是什么意思?”

朱祁镇说道:“孙儿其实不想打的,毕竟我朝大敌乃是瓦刺,孙儿不同意任何从九边调兵的举动。乃至于京营。但是指望南方的卫所,恐怕不能平麓川。”

“这是两难。”

太皇太后说道:“你觉得何文渊说的怎么样?”

朱祁镇心中暗道:“果然,太皇太后还是喜欢何文渊的办法。”这就是朱祁镇将何文渊的奏疏拿来的原因所在。

他觉得这一封奏疏要比杨荣的奏疏更合太皇太后的心意。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孙儿也知道何大人的办法似乎好一点,只是不行。”

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七十章 年关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八十章 西宁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二章 外戚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