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

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

朱祁镇说道:“于先生觉得做事可有阻碍?”

于谦说道:“有陛下爱护,京师之中,无人敢触陛下龙威。”

朱祁镇说道:“太皇太后已经准备让朕独立处理政事了。”

于谦松了一口气,说道:“太皇太后英明。”

朱祁镇见于谦的样子有些奇怪,说道:“有什么事情?”

于谦略微犹豫一下,立即觉得说了,说道:“言官之中,已经有人决定上奏,说天久雨不晴,乃是阴在上,阳在下。”

“放肆。无耻。”朱祁镇大怒道。

所谓阴在上,阳在下。岂不是说太皇太后秉政之事。

看似这些人都是朱祁镇的忠臣,一心为朱祁镇着想。但是朱祁镇这几年来,早就历练出来了,岂能看不出他们的伎俩。

首先太皇太后还政之意,其实朝廷大佬们都有所察觉。这么多人知道,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而且朱祁镇早就问过京中老人,大雨不可能持久,放晴就在这数日之内。

他们奏折一上,天一放晴,岂不是成为他们的功劳了。

将天地之功据为己有,也就算了。还在太皇太后心中按上一根刺。

于谦说道:“陛下息怒。”

朱祁镇冷笑说道:“这是离间天家,于先生不用说了,王大伴。”

王振立即说道:“奴婢在。”

朱祁镇说道:“去见杨首辅,说这一件事情,朕知道了,让他看着办。”

王振立即说道:“奴婢这就去。”

于谦见状,心中微微一叹,知道那些御史决计不会有好果子吃。只是于谦在大事上自然是拎得清。

两宫和睦,乃是社稷之福。

太皇太后总就不是武则天。孝道本就是治国之本。在这个关键时候,还是不要节外生枝的好。

朱祁镇还是将话题拉回来,说道:“于先生,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朕总要做些事情。”

于谦听了,心中咯噔一下。

对大部分官员来说,其实都不愿意乱折腾。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愿意改变成法,即便是商鞅也说过,利不十倍,不变法。

于谦其实对朱祁镇很多奇思妙想,感到难堪重负。

朱祁镇今日的语气,让于谦想起了当初开海一事。

要说开海一事不好。于谦不可能承认现实。

要知道而今新安一县收上了赋税,几乎能顶的上广州了。这还是,李时勉在新安开海的时候,事事谨慎,盘查极严。

限制很多人冒充。

如果放开之后,这赋税恐怕要打着翻上升。

南方对开海一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就是明证。

但是有一个爱折腾的上司,还是让下面的人感到难受。

于谦说道:“陛下准备何处下手?”

朱祁镇说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朕欲治理天下,先从北京开始。北京城中,鱼龙混杂,就如治安一事,各方都能插手,就造成了各方都不管。”

“所以,朕想将北京城中治安之权,全部归为顺天府下面。从今日开始,六部,锦衣卫,东厂,五军都督府都不可以绕过顺天府插手京师治安。”

“先生以为如何?”

于谦立即明白,心中暗道:“陛下简直是拿我放在火炉之上。”如此一来,于谦不知道要断了多少人的财路。

只是于谦并不在意。

他早就想在北京城中做一些事情。只是多方掣肘之下,才不了了之。

于谦说道:“陛下准备让臣做什么?”

朱祁镇说道:“朕听说过一句话,叫做官无封建,但是吏有封建。太祖虽然有善法,不许官员随意下乡,但是各级小吏,却代替官员的作威作福,欺上瞒下,为恶之甚,还胜过贪官污吏,于先生觉得是也不是?”

于谦久历地方,对地方情弊知道比朱祁镇要深多了。说道:“却有此事,还有不是官员根本就是当地老吏之中的傀儡。”

“最后即便下狱了,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是这些奸吏串通上下,狼狈为奸。”

朱祁镇说道:“而且虽然朝廷爱惜百姓,未必简官,一县的经制官不过数人,但是白役却有数百,乃至上千。”

“这些不食朝廷俸禄,唯以残民为是。”

“百姓苦吏甚于苦官。”

于谦心中暗道:“却不知道,是那位为陛下智囊,这番话,绝非久居宫中陛下所能说出来的。”

不是不对。

而是太对了。

很多事情,地方官都明白。但是为官之道,从来是欺上不瞒下。甚至说杨士奇未必了解的这么清楚。

因为杨士奇久在中枢,对地方的情况,未免隔了一层。

唯有于谦这种久历地方,堪称干吏之才清楚,他比朱祁镇更清楚的。但这却是公开的秘密,未必有人专门告诉朱祁镇。

却不知道,在后世有关这方面论述太多了。

朱祁镇只是听了一耳朵,命令锦衣卫东厂却查。

东厂与锦衣卫在国外不大好用,但是在大明境内,却是很少有事情能瞒得过他们。

所以朱祁镇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才有今天这一番话。也准备将这一件事情,作为他的第一把火。

于谦说道:“陛下英明。”

朱祁镇说道:“朕不想让这样的事情继续下去。”

于谦虽然有所准备,但是还是有些吃惊,说道:“陛下,此事关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却不可轻动,如果将废除衙役世袭,那么各地所需的吏员从什么地方来,如果将白役划为国家经制之吏。”

“那么所需的钱粮从何处来?”

朱祁镇自然明白,大明王朝不过一两万官员,但是如果要养吏员的话,那就是一个极大的数目,朱祁镇想来,最少在是十万以上。

即便他们的待遇不高,但是乘以十万,也是一个极大的数字了。

朱祁镇说道:“朕自然知道轻重,所以这一件事情,不在朕,而在卿。”

于谦一时间有些迷糊,说道:“臣。”

朱祁镇说道:“朕将治理京师之责,放在顺天府。顺天府的事情自然多了起来,必然要增加人手,于先生就趁着这个时候,想办法,将吏有封建的现状给朕打破。并建立一套正规府衙机构。”

“朕知道,一般县衙都有六房,承接朝廷诸事。但是百姓与朝廷接触的,依旧是小吏。朕想让先生治理京师的时候,也个朕打造一个范本。”

“之前百姓能承受衙役勒索,这说明地方上其实能养得起衙役。只是到底该怎么做,既能便民,又不能让小民被剥削。”

“却要于先生想办法了。”

“只要于先生做好了,将来朕定然将这一件事情,推行天下。”

于谦听了,心中没有激动是假的。所谓立功立言,如果将来全天下都按照于谦弄出来的章程来办,对于谦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激励。

很多文人士大夫,或许不爱钱,但鲜少有不爱名的。

于谦也不例外。

于谦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这一件事情,臣尽力而为,只是此事非数年不能成。决计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朱祁镇说道:“朕明白。朕富有春秋,耐心好的很。不过,这一件事情,却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只能暗地里做。”

“臣明白。”于谦说道。

朱祁镇说道:“所以你明面之上,越有事情。就是以工代赈,京师内涝之事,朕不想再有,所以挖掘下水道,并完善北京城楼,乃是宫中三大殿,卢沟河河堤都是你要做的事情。”

于谦听了,心中暗道:“这正是将人往死里用。”不过只能说道:“臣遵旨。”

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十六章 经筵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弟七十三章 大计序章 我, 朱祁镇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