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

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

不过,朱祁镇选择刘定之,却是为于谦做替手。

于谦担任顺天知府已经数年了。也做了不少功绩。朱祁镇不可能一直让于谦在顺天知府任上。卢沟河治水之后,朱祁镇已经准备顺便展开对整个河北水系的整顿。

这自然要有一个人来承担。

或许有别合适,但是朱祁镇却信任于谦。

更重要,他想将北直隶变成河北省。

说实话,朱祁镇有些不可理解,为什么隶属于中央的六部,还直接掌管地方府县?承担了北直隶布政使的职能。

不仅仅是北直隶,南直隶也是如此。

朱祁镇觉得这并非合理。

毕竟而今的大明地图,朱祁镇还是习惯后世的省界划分。不过,朱祁镇早已明白祖制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再没有绝对权威之前,最好顺势而为。

此事先按下不提。

朱祁镇刚刚送走于谦,王振就来禀报,道:“陛下,襄王已经进宫了,就在慈宁宫中。”

朱祁镇手轻轻一顿,说道:“走,去见见襄王叔。”

就在朱祁镇要去见襄王叔的时候。太皇太后已经与襄王抱头痛哭了。

现代人是不可能理解古人的离别。

古人说生离死别,并非是并列,而是互文,因为很多时候,生离就是死别。

太皇太后当初送襄王之国的时候,心中未必没有想过,从此再也见不到这个儿子了,而今她的身体一日虚弱过一日。她知道,她的时间不多了。

简直要数着天过日子了。

此刻见到幼子。如何能按捺住心中的激动,母子两人失声痛哭。好一阵子才收声。

太皇太后稳定了心中的情绪,说道:“关于麓川的事情,你到底是怎么想?你只管说,我在皇帝面前还有几分面子,你如果不肯的话。我就是拼了这一条老命,也给你拦下来。”

襄王听了,眼睛之中有泪花闪过,说道:“母后,孩儿如果能留在京师,陪伴母后,这天下孩儿哪里都不想去,但是孩儿知道,这决计不能的,如此一来,天下之间,去何地不是去?不管在长沙,还是在襄阳,不过是一个大牢笼而已。”

“母后,你是了解孩儿的,孩儿不甘心。”

太皇太后听了心中一叹。

其实太皇太后对三个孩子之中,最看重宣宗,因为宣宗是长子,但是最爱惜的却是襄王,不仅仅因为襄王是幼子,也是因为襄王是在她身边长大的。

而宣宗却是在太宗皇帝膝下长大的。

这一分母子之间的隔阂,虽然不能阻挡母子天性,越王又是病秧子。不可能承受重担。而宣宗继承了皇位,天下都是他的,所以对襄王更是多了几分怜惜。

不过,太皇太后是知道轻重的,即便再爱襄王,也决计不会乱了章法,襄王想留在京师,是决计不可能的事情。

但太皇太后也明白,襄王是真不甘心。

襄王如果如一些藩王,醉生梦死,倒也罢了。但是襄王却不是如此,他是相当有能力。

也正是因为有能力,朱祁镇才选中了襄王。

对于胸无大志的人,在地方醉生梦死,倒也不错。但是但凡有能力的,又如何能忍受这种折磨。

太皇太后说道:“你可想清楚了?你既然有此心,娘就帮你一把。让你达成所愿,只是云南瘴气,麓川又是兵危战急之地。此一去,说不得就------”

襄王说道:“孩儿明白,孩儿既然决定了,就不后悔。”

“好。”太皇太后说道:“这就在皇帝面前卖一下老脸,让你去云南督军,只是到了云南,虚听保定侯的。不可擅自做决定。”

襄王听了,心中大喜,说道:“孩儿明白。”

他此刻去云南领兵,即便他不能插手军中事务,但是在地位上,也会是第一人。进攻麓川之功,他定然能分上一笔。

同时也能在南征大军之中,挑选精兵强将。将来挑选出他的三护卫。

有军功之王爷,与没有军功的王爷,是两样的。

说曹操,曹操到。

太皇太后刚刚说朱祁镇,朱祁镇这就到了。

朱祁镇一进来,先给太皇太后行礼,襄王也向朱祁镇行礼,随即朱祁镇再向襄王行礼。

襄王向朱祁镇行礼,乃是君臣之礼,而朱祁镇向襄王行礼,却是叔侄之礼。

这也是太祖皇帝留下的礼法,亲王见皇帝,先叙国礼,任何再行家人礼。

太皇太后说道:“皇帝来的正好,你王叔愿意镇守麓川。只是麓川之地,孤悬南方,我担心他不适应,想让他提前去军中,以亲王之尊总领云南兵马,你放心,不过是担个虚名而已。”

朱祁镇听了,心中微微犹豫。

这与襄王镇守麓川不一样。

镇守麓川,朱祁镇最多给襄王留下几万兵马,然后让各地土司隶属于襄王,背后有云南的支撑,襄王守有余而攻不足,攻缅甸大抵还能得到土司的支持。

但是反攻云南,真当沐家都是傻子。

只是如果让襄王担任南征大军却不一样了。

云南本来就有不少军队,再加上援军有十五万之多。算算云南的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虽然说襄王在云南不过挂名的。

但是挂名也是名,襄王未必不能将这种名声,变成实质。毕竟北京对云南,实在是鞭长莫及。

这样做,是要承担风险的。

太皇太后见朱祁镇犹豫了,说道:“既然你不肯,那么就不要襄王去麓川了。以你的想法,襄王此早要独立领兵的。你今日容不得他在云南领兵,将来就能容他在麓川建立基业?”

朱祁镇听了,明知道太皇太后有以进为退的想法。但是朱祁镇却也知道,太皇太后所说的对。

襄王在麓川立基,有大明在背后支持,如果襄王一脉数代都是明君的话,很可能在百年之后,襄国的国都,就不在麓川了,而是在仰光。

朱祁镇如果容不下将来的襄国,与其将来再大大出手,而今就不要让襄王去麓川。

但是朱祁镇心中暗道:“大明兵力,都是九边,京营。这数十万大军根本没有动,而在云南领兵的,孟瑛,沐昂等人,也都是功勋世家,只要朕平心待之,决计不会倒向襄王。如果朕有这么大的优势,还被襄王打败,那就干脆让路吧。”

“而且云南毕竟不是河北,沐家在云南历代镇守,与藩王有什么区别吗?不,区别在于沐家在云南的权力,比寻常藩王的权力更大,但是沐家到了最后都没有反叛大明。”

“固然有沐家对北京忠心耿耿,但是也有云南实在支撑不起大军。需要中央支持,只需派一员良将镇守贵州,云南即便有三十万大军,也不战自溃。因为无粮。”

朱祁镇说道:“娘娘说的是,这一件事情朕准了,只是这件事情,朕即便准了,恐怕朝廷上却不容易过去。”

太皇太后听了,终于明白朱祁镇的心思。

这也是张忠当初的计策。

张忠很明白,以皇帝的权威,还不足以在朝廷之上强行推行这个政策。甚至可以说大明国策的转向。

除非朱祁镇将朝廷六部内阁全部换一遍。

但是有一个人能做到,那就是太皇太后的。

太皇太后沉吟片刻,说道:“这是张忠那孩子的办法吧,是一个聪明孩子,实在可惜了,本宫准了。”

朱祁镇微微一笑,说道:“娘娘多留王叔几日吧,过几日,王叔就要快马加鞭去云南了。”

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八章 张辅眼中的云南战局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十一章 孙氏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六十六章 大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