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见义不为,非勇也,这一句话出自论语。

也是此刻朱祁镇心中的感受。

是的,他后世接受过的教育让他不能坐视不理。

他知道,新皇帝登基一般来说,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也是孝道的一种,遵从祖制,也是孝道的一种。

蹇公所言,让朱祁镇做孝子,绝非仅仅是,让朱祁镇在太皇太后面前献媚讨好那么简单。

而是让朱祁镇在政治上一从洪宣之政,凡事先问宣宗皇帝在时,是怎么处置的,宣宗皇帝怎么处置,他就怎么处置。

他只要这样做,而今朝野上的,后世所谓的洪宣辅政集团,定然是拥护他。

到那个时候,即便是太皇太后有什么想法,恐怕也要先看看朝野是否支持了。

只是而今,他这才继位不足一个月,就要改一项祖制。

改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祁镇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只是,很多利弊可以权衡,但是这么多人命,朱祁镇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见死不救。

“好。你既然想做。”太皇太后声音淡淡的传来,说道:“你而今也是皇帝了,想做什么径直去做便是了。”

“天色晚了,也不留你了。”

太皇太后,随即让胡氏进来,将朱祁镇送了出去。

等胡氏再回来的是,却见太皇太后已经跪在仁宗皇帝画像之前,双手合十,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胡氏说道:“娘娘。陛下已经回宫了。”

太皇太后说道:“善祥,你觉得太子如何?”

胡氏说道:“太子有此仁心,想来皇帝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不错,”太皇太后说道:“而今天下太平,只要祁镇能秉持此心不变,这天下或许不会太好,但决计不至于太坏,我也能安心去见列祖列宗了。”

胡氏说道:“既然如此,娘娘为何不允了太子。”

太皇太后轻轻摇摇头说道:“蹇公太谨慎了,只教给太子一半,剩下的一半让他自己悟吧。我老太婆不需要什么名声,但是太子而今需要。”

胡氏有些听明白了,有些没有听明白,但是不管听明白,还是听不明白,都没有再问下去了。

太皇太后的心意,朱祁镇并不知道。

回到乾清宫偏殿之中,朱祁镇一时间琢磨不透,太皇太后最后说得是好话,还是反话。只是他想来想去,虽然有些害怕。

但是他既然已经决定了,他就决定要做下去。

朱祁镇问王振说道:“王大伴,这件事情,你先安排一下,将事情给挡一挡。”

“是。”王振说道:“陛下何须担心那么多,太皇太后没有阻止的意思,直接向内阁下旨便是了。”

整个天下,王振就忌惮太皇太后,对外面的文武大臣,并不是多担心。

他忌惮太皇太后,是因为他在太皇太后这边吃了亏。太皇太后真想弄死他,简单之极,而他在永乐年间入宫,见了不知道多少大臣,在永乐帝面前,就好像是鸡子一般,动则投入监狱之中。

如杨士奇就好几次下狱。甚至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也在狱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祁镇并不了解皇帝这个位置的力量,最少王振比他要了解。

朱祁镇觉得还是要谨慎一点,说道:“听说父皇在的时候,遇见了难题,总是找杨荣?”

王振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当初废后之事,就是杨荣大人为先帝谋划的。”

“好。”朱祁镇说道:“明天你去内阁,请杨荣师傅来见朕。”

“是。”王振说道。

处理了这一件事情,朱祁镇才休息了。

第二天一大早,王振就亲自来到了文渊阁之中。

这个时候,文渊阁之中,就已经忙碌无比了。

文渊阁之中的格局也变了,之前是一张金交椅放在最中间,用红布蒙了。这是皇帝御座,除非皇帝过来,否则是不用的。

内阁五位都在御座之下,两侧长桌,长凳。这长凳就是到了现在,有些学校食堂还在用的,刷着红漆的长木板凳,没有靠背的。

而今上首却是两把椅子,王振知道一把是给皇帝的,一把是给太皇太后的。

上次太皇太后带着皇帝来到此地,就是如此坐的,只是将这个格局保留下来了。

每天早上,就有无数奏疏从天下两京十三省六部五军都督府,六科都察院呈递到这里来,然后中书舍人们再将这些奏疏分类,呈给内阁诸位批阅

内阁票拟之后,再令小太监,送到宫中,本来该是皇帝批阅的,而今却是王振代劳之。

王振批红之后,再将奏疏送回内阁。

这个时候,内阁才根据披红,拟诏,然后送往尚宝司用印,大明有二十四块玉玺,不同的事情用不同的玉玺,这里就不用说了。

这个流程走下来,才是有法律意义的圣旨。而即便是圣旨也有被下面官员封还的。

至于没有走这个流程的皇帝旨意都是中旨。

当然了,皇帝权威重的时候,圣旨与中旨的分别可能不大。

最少在王振心中觉得是这样的,所以他才想皇帝一道中旨,令内阁全部听令。

虽然天子重孝在身,宣宗皇帝驾崩还没有二十七天,但是天下事务可不会因为皇帝大行而停止。

所以内阁之中,早已忙碌起来了。

王振到了,杨士奇停下手中的笔,起身说道:“王公公,王公公不在宫中伺候陛下,怎么来这里了?”

王振不敢在杨士奇面前拿大,立即行礼说道:“瞧杨阁老说的,奴婢没事就不能来了,再说皇爷有命,令奴婢请杨荣杨大人去乾清宫。”

杨士奇听了,心中一动,说道:“可是太皇太后也在?”

王振说道:“太皇太后不在,唯有皇爷在。”

杨士奇听了呼吸微微一乱,随即平复下来,看着杨荣。杨荣的眉角一丝喜色飞过,随即收敛了,对杨士奇说道:“东里公,我去去就来,这里叫劳烦东里公了。”

杨士奇说道:“勉仁去吧,这里有我,误不了国家大事。”

杨士奇本名寓,字士奇,号东里。只是杨士奇的字太响亮,反而本名少有人知道了。杨荣的字为勉仁。

两人看似平淡的对话,但是却别有暗流。

三杨在一起,并不意味三杨内部就是一团和气。

恰恰相反,杨士奇与杨荣之间的关系很不好,老大与老二之间关系能好了?唯有杨溥年纪尚轻,甘心做在老三的位置上,到时候与两人之间冲突不多。

这是正统登基之后,第一次私下召见大臣,至于之前,都有太皇太后在,朱祁镇只是做陪而已。

杨荣第一个被召见,是不是说明,小皇帝圣心所在。而杨士奇一直知道,杨荣想压过自己一头,而今不得不多想一点。

杨荣与王振来到了乾清宫偏殿之中。

朱祁镇一身孝衣,刚刚还在为宣宗皇帝守灵。也是冬日,再加上很多措施,这才保住宣宗皇帝龙体。

杨荣说道:“陛下请讲,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朱祁镇正色问道。

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八章 断事官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十六章 经筵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