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

第一百四十七章大本堂

朱祁镇对武学是有自己的想法。

朱祁镇心中的范本,就是后世的军校。

但是王骥的规划,根本不合朱祁镇的意思。

因为王骥的想法,这就是一个袭爵考试补习班。所有生源来这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袭爵考试。

而严格袭爵考试,也是为了提高卫所军官的素质。

与朱祁镇的想法,相差太远了。

而张辅的想法,却比王骥的想法更近一点。

张辅就是想让勋贵子弟,学习弓马骑射之术。更高的就没有了。

打仗说复杂也复杂。

真正上升到数十万人的大战,几乎堪称一门艺术。而说简单也简单,小规模战斗,勇武还是很重要的。

兵法这东西,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觉得没有办法教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言传身教,在打仗的时候,将这些经验教给儿子。

这也是为什么有将门的称呼?

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兵法,乃是家学。明代就有不少,父子相继为名将的,就是这种特点的体现。

所以,张辅也没有想过,在学堂之中教授兵法,而且不是一对一的师徒传承,而是敞开了讲。

张辅的章程在朱祁镇看来,可以说是大明士官学校。培养出来的,也都是能打仗的百户千户。

与朱祁镇所想,还是差了一层。

朱祁镇心中暗道:“仅仅是这样是不够的。一定要借助这个风潮,完善军事教育。”但是这个力该怎么借。朱祁镇一时间却想不到。

朱祁镇一时间心烦意乱,走在文华殿的书架之中,闻着书香,心中不住的想着。

“托古。托古。”朱祁镇心中暗道:“在中国做任何事情,最好的办法,莫过是古人曾经做过。最最好的办法,就是三皇五帝曾经做过。”

“这些儒生,才没有话说。”

朱祁镇忽然想到了,忽然停步,身上的玉佩撞击在一起,发出叮当的声音。他心中暗道:“我怎么忘记了,本朝还有一个人,他老人家的话,比三皇五帝的话,还管用。”

“那就是太祖皇帝。”

甚至朱祁镇觉得封建策这么容易通过,是因为太祖皇帝时期的塞王政策。将藩王分封到边界线上,可不是朱祁镇的首创。

朱祁镇立即对王振说道:“将太祖皇帝实录拿来。”

“是。”王振说道。

王振立即带着小太监搬着一口红木大箱子,打开一看,却见里面一匣子,一匣子的书稿。

不是别的,就是太祖皇帝实录。

古代书籍纸张上面写的字不多,所以一张字,有的才几百字上下,而太祖皇帝实录,少说是千万字的大块头。

即便放在后世,也是大部头书了。在这个时候,更是多了。

这一箱子,满满的都是。

而且都手抄本。

朱祁镇打开一看,翻开洪武元年,匆匆翻阅一遍,忽然盯住,说道:“终于找到了,就是你了。”

这一页写的不是别的,而是太祖皇帝,将勋贵子弟与皇家子弟聚集在一起教育,令宋濂教之。

而这个地方,就叫做大本堂。

含义自然是储君乃国家之根本。

这也是明代前期储君教育方式之一,前文说过,仁宗皇帝与建文有过同窗之谊。他们在什么地方同窗的?

自然是这里了。

朱祁镇心中暗道:“想要教授兵法,首先要有老师?而真正能讲课的老师,也不过朝中几位老将军而已。”

“如英国公。”

“想让英国公讲课,这个学校的规格一定要高。这大本堂就太合适不过,我将郕王塞进去,并说将来有了皇子,也在大本堂之中读书。”

“想来,各级勋贵子弟。乃至藩王世子都能到了。”

“如果仅仅是这些人,我不觉得他们能学习到什么东西。不过如果再加上武学,张辅所建议的武学,作为大本堂下级学校,其中每届的佼佼者,都能进入大本堂读书。”

“想来会很吸引人吧。”

朱祁镇随即又想道:“文官大抵不会愿意的。”

朱祁镇接受的是经筵教育。刚刚开始未必知道,但是时间长了,他也慢慢的行明白了,经筵教育,本来就是文臣想要影响皇帝的重要环节。

杨士奇等人,决计不会轻易放弃已经得到的利益。

“不过,还好有襄王在。”朱祁镇心中暗道:“襄王之事,真是一个好借口啊?”

大本堂的制度,朱祁镇细细看来,感觉未必不是太祖留下制衡藩王的一个手段,将藩王的儿子都留在京师教育。

有质子的感觉,当然也想让这些藩王世子教育的心向中央。

而今襄王再度拥有兵权,朱祁镇提议让襄王的几个儿子,来京师上学。满朝文武估计都赞成,襄王自己也不敢说一个“不”字。

至于其他的私货,一点点的添加也不迟。

朱祁镇心中有了成算。

就立即想怎么执行。

他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皇太后。

任何关于襄王的事情,绕过太皇太后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怎么说服太皇太后?

朱祁镇一时间没有明白,他将张辅的奏疏揣在怀里,大步向慈宁宫之中走去了。

还没有到慈宁宫,就听道慈宁宫之中,人声鼎沸,似乎有不少人都在。一时间朱祁镇有些疑惑,太皇太后谈不上好静。但是慈宁宫之地,也不是任何人敢大声说话的地方。

这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祁镇进了慈宁宫之后,发现太皇太后不在正殿,而是后面一处角房之中。

这里有数人抬着一口大箱子,从这里抬了出来。一连抬了不知道多少箱子,将走道上,排成一排。

朱祁镇好奇的问道:“这是在做什么?”

朱祁镇到了,这些太监见状,立即下跪行礼,说道:“拜见陛下。”

好几十人一起拜倒,动静很大,自然传到了太皇太后耳朵之中,太皇太后在房间之中,说了一声道:“是皇帝吗?进来吧。”

朱祁镇说道:“孙儿,这就来。”

朱祁镇绕过这些太监,来到了这房间之中,一眼看去,就觉得尘土飞扬。他目光一扫,立即知道,这里是一处库房。

里面大大小小箱子,层层叠叠的。不知道有多少个。

太皇太后在襄王的搀扶之下,站在房间之中。

朱祁镇进来,襄王正向行礼。朱祁镇连忙拦住,说道:“私下了,就不必多礼了。”朱祁镇几步来到太皇太后右边,作势搀扶住太皇太后。说道:“娘娘,这是-------”

太皇太后站在中间,襄王与朱祁镇一个左边,一个右边搀扶着,老人家一时间有些开心,说道:“这些都是我这么多年攒下来的体己钱,还有嫁妆。大概有十几万两吧,不过,皇帝这没有你的份,都是你王叔的。”

朱祁镇听了,笑道:“娘娘说笑了,您的东西,您想给谁,就给谁?孙儿怎么会要?”

太皇太后说道:“将你王叔封到麓川,是你的意思,今后,朝廷在云南就省事多了,宫中是不是该给你王叔一分体己钱?”

朱祁镇一听,就知道这血不能不出。他想了想,说道:“娘娘,说的是,宫中就出十万两吧。”

太皇太后听了,撇了一眼朱祁镇。

朱祁镇满脸苦笑,却咬牙不肯多出了。

不是朱祁镇贪财,而是朱祁镇作为准备打仗的人。财政上的准备,自然是越多越好了。三千二百万两,虽然不少。但是朱祁镇看过当初北伐的账册,真是取之尽珠玑,用之如泥沙,打仗从来是无底洞,多少钱从来不够。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二章 大武学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十四章 遗诏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