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困境

第六章 困境

蝗灾还是即将要面对的问题。

但是去年的水灾遗留问题,已经足够让朱祁镇头疼了。

于谦这一段时间,没有休息一日,踏遍了直隶几乎所有的府县之中。视察了所有受灾百姓。

给朱祁镇一个估算。

十万户。

如果不加以赈济,将有十万户百姓称为流民。

这是十万户,而不是十万人,即便每家只有四人,这也是四十万人。更况且,很多百姓一家何止于四人。

这样大规模的流民。还要面对即将到来的蝗灾。

朱祁镇想想就感到很苦恼。

朱祁镇倒是不缺钱,内库的钱并没有怎么动用,但是缺少粮食了。

北京各种仓库之中有一千多万石粮食,每年要入仓四百万石漕粮,放出陈粮,维持在一千多万石的储蓄。

看似不少。

但是这都朝廷的家底子。

支撑九边,支撑百官,支撑京营。

即便动用一半,太皇太后也不会允许的。

这直接关系到朝廷的战略安全。而今北京的情况,那是有钱也买不到粮食,粮价都飞涨起来了。

也是朝廷手中还有粮,能支撑着朝廷的根基,军队与百官衣食无忧。而他们衣食无忧,又能安定时局,以至于粮食不会涨太高。

一旦粮食用多了,这粮价就不好控制了。

非见血不可。

而且粮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北京这边一缺粮,九边就不大好办了,这影响相当之大的。而九边粮食问题,又要牵扯到了军事上。

这关系非常重大。

还有一些麻烦事情,就是关于直隶省的。

一个省的建立,并非朱祁镇在圣旨上一手就行了,下面事情还有很多,特别是直隶省与顺天府的划界问题,还有天津府建立。

至于天津府城是单独建城,还是借用天津卫城,而天津三卫是迁出,还是别的处置。

这都是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都是朱祁镇自找的。

如果他知道开春之后,居然遇见如此复杂的情况,他当时决计不会下正旦诏。

只是谁也不能事先知道,既然已经明诏天下。

只能打断牙齿和血吞了。不管怎么办,这事情都要办下来。

如此一来,就苦了于谦。

这一段时间,于谦几乎是拼命做事。

而如此一来,也显示出于谦的国士风范,筹建直隶省,卢沟河大工,赈灾,等等问题,都在他手中,他却丝毫不耽搁。处理起来,如同行云流水,丝毫不差。

甚至到了吃饭的时候,依旧有小吏身边读文书,他一边吃饭,一边立决之。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无不爽利。

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是显示出于谦在行政上天才般的能力,否则,于谦也不能在土木堡之变大军溃逃,京营失去了几乎所有高级将领的情况之下,在短短一段时间之内,重新组织十万大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而今的于谦比北京保卫战的时间,年轻了十岁,精力更充沛,或许经验有所欠缺,但是有皇帝信任,首辅支持,足够弥补这些经验上的缺失。

虽然云南传来的也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对于朱祁镇来说,云南的消息也没有坏到什么地方去。

比起京城了这个的问题,云南的问题就小多了。

只是朱祁镇思来想后,还是决定先处理这云南两将失和之事。

原因很简单。

不管是内阁填补人员,赈灾,直隶建省,卢沟河大工,各种营造工程,缓一缓也是没有问题的。

而关于军情的事情,却是一点也不缓和。

很可能因为慢了一步,就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优先处理。

只是朱祁镇正准备召见英国公张辅,却听王振来报,定国公徐显忠求见。

朱祁镇皱眉说道:“他来做什么?”朱祁镇而今是一脑门子官司,哪里有心思关心定国公有什么事情。

大明朝廷而今有五大国公世家。

按照封爵的时间,乃是魏国公,黔国公,成国公,定国公,英国公。

但是按照权利来划分,却是英国公,成国公,黔国公,定国公,魏国公。

其实定国公与魏国公两个国公都出于中山王徐达一脉,彼此亲戚关系还很亲密。但是在靖难之战中的表现,让两个国公世家与朝廷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不一样。

担任魏国公的徐辉祖支持建文帝,可以说是建文纯臣。即便是北军进入南京之后,徐辉祖依然力战,直到皇宫陷落。

太宗皇帝亲自审讯徐辉祖,然而徐辉祖写的供词,是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这是太祖颁布给魏国公丹书铁劵上面的话。

是一个与太宗皇帝顶到死的人。

徐辉祖死于永乐五年,有人说是勒令自尽,有人说是以酒色自伐而死。

但是徐辉祖的儿子,徐钦在继承国公爵位之后,向太宗皇帝请求守墓。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让魏国公世家在永乐年间,倍受打压。

但是随着时间过去,魏国公一脉的坚持,反而被人敬重。

而太宗之后仁宗宣宗都缓和了魏国公家族的关系,而魏国公家族而今也处于恢复上升期。

与魏国公相反的,却是定国公家族。

定国公家族开创自徐增寿,而徐增寿却是太宗皇帝在南京的总卧底,建文皇帝所有布置,都是徐增寿告诉太宗的。而且多次误导建文帝。

以至于建文帝怒极,在北军过长江当日,将徐增寿刺死在大殿之上。

虽然徐增寿的行为,为后世子孙赚了一个世袭枉顾的国公。但是这种二五仔的行为,让大多数人所鄙视。

建文帝之所以信任徐增寿,不仅仅是因为徐增寿本人,还是看在中山王徐达的面子上。徐增寿的这种作为,将徐达的脸都丢尽了。

甚至在封定国公的时候,连太宗皇后也就是徐增寿的姐姐,其实都有异议的。

在太宗一朝,定国公被看重。但是随着太宗离去,定国公家族的地位正在一点一点的跌落。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可是为南京镇守的位置?”

黄福一死,南京镇守空却,当派遣重臣镇守南京。

有人就提议派遣勋臣镇守南京。

南京毕竟是大明京师,没有一个国公在南京世袭镇守,有些不合南京的政治地位。

王振说道:“陛下,太宗皇帝在的时候,已经为徐家分宗,定国公一系,已经在北京选好祖坟,而魏国公的祖坟还在南京。中山王田产,在北方的归定国公,在南方的归魏国公”

“对回南京镇守这一件事情,魏国公才看重。”

朱祁镇听了,拍拍脑袋,说道:“看我这一段时间忙得,不管怎么说,他既然来了,也就让他觐见吧。”

王振说道:“是。”

片刻之后,定国公徐显忠已经到了。

“臣定国公徐显忠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徐显忠行礼道。

朱祁镇不是第一次见过徐显忠。

徐显忠而今才十五六岁,比朱祁镇才大了一岁左右。

不过,徐显忠此刻在朱祁镇面前却好像是小孩子见了大人一般,徐显忠虽然年长一点,还竭力的表现出庄重的气质。但是依然遮掩不住稚气。

而朱祁镇虽然身上的稚气遮掩不住,但是气质上却与成年人一般无二。

一眼就将定国公比下去了。

朱祁镇说道:“国公请起,不知道国公此来,到底有什么事情?”

徐显忠作为国公其实也就一个闲职,除却代皇帝祭祀各方神灵的时候,才有用处,特别是在越王去世之后,这些事情都交代在勋臣身上了。

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五章 新内阁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章 粮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