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

第二十二章天灾与人祸孰重

“朝廷不管小民出什么意外,赋税一定要送到的,一旦送不到,就要赔偿。”于谦说道:“这也是朝廷正理,只是人有旦夕祸福,在路上遇见水火盗贼,一旦有失,这些赋税丢失,寻常百姓家如何赔偿?”于谦说道:“朝廷虽然三令五申,要求免除配纳,但是地方官如果丢失赋税,他自己也要承担责任的。自然不敢承担。”

“于是明面上没有,但是暗地里,却变本加厉。”

“倾家荡产,不足以纳陪,自寻短见者有之,但是更多的却是百姓流亡,不敢在家里停留。”

“只是人丁逃离,地方官不敢报,人虽然走,税负不能走,都分摊到各里头上,于是乎百姓的负担,越加沉重。情况就越发危机。”

“臣详细问过今村安抚的十万户百姓,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原因,再加水旱蝗灾,不得已才背井离乡讨生活了。”

曹鼐听了,忍不住说道:“还有一件事情,臣本不该言,但不得不言之,就是徭役,按太祖所制之法,编有鱼鳞册,当十年役一年,但是太宗年间,大工频兴,岁无空役,直隶百姓频频上京劳作,哪里还有心思务农,百姓不胜重役,乃有唐赛儿之事。至于运河过境,更是有万般苦楚,百姓都要去岸上拉纤。日夜不停。”

“有千万不忍言,不忍视之。”

“唯陛下登基以来,罢诸般事务,废一切大工,与民休息,百姓方得喘息之机,却不想灾荒连连,臣----,臣----,臣-----”

曹鼐说了三个“臣,”却说不下去了。

朱祁镇顿时有些脸红,因为他知道,这不是的政策,这是太皇太后一力坚持的。

这个时候,朱祁镇才明白太皇太后他老人家是多么英明睿智。

天下之大,无数事情。太皇太后的政策看似很拙笨,却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最少对北方来说,却是如此。

因为太宗年间很多事情,都是发生在北方,不管是五次北伐,还是营造北京城,还是疏通运河,大部分都是动用北方的人力物力。

所以南方百姓多得安枕,北方百姓却疲于奔命。

朱祁镇说道:“这些话,也唯有卿等才会告诉朕。”

于谦与曹鼐,一个是久在北方当地方官,一个就是北方的人,但是与内阁其他人不一样,三杨,胡濙都是南方人,张辅虽然是北方人,但是他家产数万亩,多为赐田,不敢说与下情不通,有些事情到底是没有切肤之痛。

曹鼐说道:“陛下远见千里之外,即便臣不敢言之,也会有人言之。”

朱祁镇说道:“那么,你们告诉朕,去岁水灾,这些百姓之中,有多少是天灾所致,多少是人祸所致?”

曹鼐一时间不敢说话了。这事情他不大清楚。于谦当仁不让的说道:“臣已经细细询问过了,其中有八分天灾,两分人祸。”

朱祁镇心中暗道:“八分天灾,两分人祸,这还算好的了。”朱祁镇听他们这说,忍不住想起后世北方大明鼎鼎的流寇,李自成,张献忠。

可见流寇起于北方,是不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的。

北方贫弱,灾害不断,反而将朝廷的大头开支全部压到北方之上,这种开支在国初虽有不得已之处,但是还算合理。

毕竟要让南方运输粮食到九边,所耗数倍于北方运输粮食。

但是这种沉重的负担,压制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而南方经济崛起,又让南方人在朝廷之上占据上风,政策上向南方倾斜。

北方不堪忍受也算是必然。

如果朱祁镇之前想江南重赋的问题,还有一些同情江南百姓,但是此刻朱祁镇决定江南重赋原则必须保持。

绝对不能改变,不从江南挖肉,补北方的疮,又从什么地方挖啊?

只是北方这样的情况,也不能持续下去。

朱祁镇说道:“于先生,曹卿,当今北方之事,当初何处下手,才能釜底抽薪?”

于谦说道:“臣以为当将钱粮民间运输,改为官运。”

朱祁镇说道:“有先例吗?”

于谦说道:“有,先平江侯就令漕粮兑运。”

于谦所说的平江侯就是陈瑄。

说起来陈瑄的一生,也是相当之精彩。

他本是武官之子,跟随蓝玉征战,却没有被蓝玉案牵连,后被建文帝重用,总领水师抵御北军,却不想他投降了。于是太宗皇帝才能长驱直入,直奔南京城。

他如果仅仅如此,也不过是两面三刀之辈,不值得一赞。

但是他在永乐年间,前后主持海漕与河漕,现在的运河体系就是陈瑄一手打造的。这一点让人不得不钦佩。

永乐年间第一治水之臣,就是陈瑄。

只是可惜陈瑄已经在宣德八年去世了,否则而今局面,朱祁镇决计不可能不去询问陈瑄。

朱祁镇对兑粮法,还是有些了解的。兑粮法也不是完全的官运,漕粮的运输,其实在唐代就有一个完整体系了。

之后不过是在上面增增减减而已。

其核心也就是集中运输,降低成本。

陈瑄觉得让百姓运输粮食到北京,太过不便,就令百姓运输到江阴,然后有漕运接管,然运输到京师来。

说不上是完全的官运。

但是只要有先例就行了。足够让朱祁镇拿来当借口。

朱祁镇说道:“既然有先例,先生就可以看得办,只是有些事情无须着急,因为急也是急不来的。”

“一切都以渡过这个灾年为要,等这一年过去了再说其他。”

于谦说道:“臣明白。”

人是互相影响的。

于谦从正统元年到而今与朱祁镇接触最多,特别是朱祁镇很多次微服出巡,都是带着于谦。朱祁镇心中所想与这个时代碰撞,所产生的强烈改革思想,也影响了于谦。

于谦的思想与行动也变得大胆起来。

但是于谦本心却没有变。他心中一切都是为百姓。

因为如果真能做到官运,朝廷定然会增加负担,甚至也要承担这一路上来的耗损。这一增一减,国家赋税大大减少。

但是于谦与朱祁镇都没有说,于谦自然是想为百姓减少负担,至于朱祁镇心中却是令有心思。

对这一大笔财政缺口,心中已经有了预估。

当然了,于谦的改革,真正在全国推行开来,非要数年不可。

说这个也有一些太早了一些。

朱祁镇话题一转,问道:“于先生现在是直隶巡抚,却不知道直隶省的架子搭建的怎么样了?”

于谦听了,说道:“陛下,臣让陛下失望了,臣虽然设行辕于天津府之中,但是万事纷乱,一时间都没有理顺,仅仅是徒以虚名而已。”

朱祁镇说道:“这哪里怪先生,是朕太急了一些。只是有些什么朕还想与先生叮嘱一番。”

于谦说道:“臣聆听圣喻。”

朱祁镇说道:“先生不必如此,先前先生也说了不少,朕现在问一句,天下黄册准吗?”

于谦一时间沉默了,虽然他不想说,但是依旧老老实实的说道:“不准,朝廷只有在永乐四年的黄册还算是比较准的,其余的黄册,都是填上以前的数字。略作加减而已,不过定额的总数却是不变的。而直隶各地的黄册尤其是有问题,因为水患猖獗,百姓田土每每被水淹没,数年之内,变化多次,早已不是黄册上的情形了。”

“不知其田,不知其人,不知其产。”朱祁镇说道:“朕何以治国?”

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八十章 西宁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