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

第四十六章海关银

这一百万两的数目,却吓着朱祁镇了。

一百万两,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很多穷省一年赋税,也不到这个数字。

朱祁镇却不知道,李时勉手笔之大,可以说,凡是能出海的船只,都已经被征召了。新安与南洋各国的海上贸易一时间都中断了。

所有的船都被征召过来的。

李时勉宣布,凡是不参与运粮的船只,今后没有在新安做生意的资格。同理,一些在船只归属上有问题的船只,只要愿意为大明效力,今后在新安就畅通无阻。然后开出赏额,这才调动了这么庞大的船队。

朱祁镇未必知道李时勉所做的这些,但是他并不觉得一百万两多。因为而今他内库之中躺着二千多万两银子,如果可以换成粮食的,哪怕一两一石,二千多万石,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

但是哪里有那么大的粮食供给量。

而今算上各种消耗,四百万石粮食,均价也在一两一石之下。

至于李时勉到底有没有贪污,朱祁镇就不计较了。

因为只要能办到事情,其中纵然有些情弊,朱祁镇也当做看不见了。当然了,李时勉人品过硬,是决计不会贪这个钱的。

只是人似乎是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

真逼到极点了,朱祁镇与杨士奇之前的态度,也是算共度时艰,精诚合作了。但是随着这四百万石粮食到达。

北京的危机解决了,朱祁镇纵然手中有钱,第一个感觉,还是:这个钱不能让内库都出了。即便内库出钱,也一定要内阁有让步才行。

所以朱祁镇微微一段,说道:“这一件等一会内阁诸位学士来了之后,再谈不迟。”

其实不用等内阁的人了。

因为内阁的人早就在文华殿等候了。

只是朱祁镇为了表示对李时勉的亲近,还有掌握主动权,所以才再会议之前,先行召见李时勉。

随即朱祁镇与李时勉联袂到了文华殿。

此刻内阁七位,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的人都在。

朱祁镇就让李时勉将情况再说了一遍。再提到一百万两的时候在,朱祁镇就顺口说道:“此事合情合理,让户部拨出一百万两。”

还不等别人说话,刘中敷就忍受不住了。他出列说道:“陛下,户部要钱没有,要命有老臣一条。”

“自从去岁以来,户部花钱如流水,而今户部存银不过三百多万两,当时这些银子是要为百官发俸禄的。决计不可能动用。”

“臣认为这笔款项,当开内库。”

别人不知道,刘中敷能不知道吗?

别人只有一个内库有钱的概念,但是刘中敷可是知道内库多有钱,原因很简单,刘中敷乃是太皇太后的人。

从户部将钱以各种理由拨入内库。

没有他这个户部尚书支持是万万做不到的。所以他对内库之中有多少银子,决计是有数的。

所以他喊出这一声可以说是理直气壮。

之前户部有结余,大半入宫。

否则朝廷也不至于这么捉襟见肘。

朱祁镇说道:“内库已经支出一百万五十万两了,总不能都要内部来吧。”

刘中敷说道:“陛下,这一件事情,臣本来就有异议,天子富有四海,何必与朝廷争利,朝廷赋税,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而新安海关,每年将近百万两,已经是朝廷田税,盐税,茶税之外,最大一笔收入了,臣以为无论如何也不等入内承运库。”

“请陛下明鉴。”

王直也出列说道:“请陛下明鉴。”

朱祁镇看向两人,目光一转落到了杨士奇身上。

杨士奇见状,说道:“陛下,此事也应当议一议了。”

朱祁镇心中冷笑一声,暗道:“老狐狸,感情危机刚刚过去,你就给朕来一个突然袭击啊?”朱祁镇浑然忘却了,、其实他刚刚也是想从内阁掏出一些利益的。

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杨士奇却是发现一个问题,朝廷财力太薄弱了一点。

首先这是因为太祖皇帝设计的财政问题,并非所有钱粮都要掌握在户部手中在,中央财政在制度设计上,就是相当有限的。

其次,就是太皇太后数年如一日的攒钱行为。

太皇太后其实也很有分寸的。如果朝廷缺钱,她也不会从户部调银两入内库。但是宣德十年以来,罢一切不急之务,休养生息,真正大开支,也就是宣宗的丧事,还有西北战事,再有就是而今的麓川之战。还有眼前从正统四年绵延到正统五年的大灾。

在正统四年之前,朝廷的财政流向一直是正向的。

凡是朝廷有结余,太皇太后就会划出一部分。这是一个老妇人对孙子最朴素的爱意。也是她对朝廷的限制。

结果内库倒是满了,户部在应对这一次大灾,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之上。

杨士奇并不认为这样是正常的。

所以,他想从皇帝那里夺回一部分财权,但是怎么才能夺回财权?

进了内库的银子,还想掏出来,杨士奇知道,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想到了将内库的财源拔出来一部分。

内库财源,除却各地太监供奉之外,就有金花银了。

为了免除运输之苦,在正统元年将本该供应皇宫的粮食折银,就是金花银。每一季二十五万两,一年一百万两。

这是宫中收入的大项。

而今却不是了,因为海关收入眼看就有超过金花银趋势。

杨士奇并非不想让内阁皇帝没有银子,但是却不想让户部处于如此被动的局面之中。这才要在这个时候,重新商议海关银一事。

朱祁镇说道:“先生的意思是?”

杨士奇说道:“臣以为陛下天纵之才,登基之初就决策开海,实在是英明之举,明见于万里之外,而今新安海关既不扰民,又能年收银百万之多,杨荣在时,常叹息为何不是福建开海,沿海各省士绅,都频频询问,各地何时开海,臣以为这正是陛下远见卓识之处。”

朱祁镇听杨士奇这一顿彩虹屁,顿时有些兴奋。但是他也在朝廷上混了几年,立即冷静下来,他才不相信,杨士奇说这些,仅仅是为了夸他。

朱祁镇说道:“先生过誉,朕愧不敢当。”

杨士奇说道:“臣以为此刻李时勉从广州运粮食到天津,正是说明了海运之必要。所以臣以为,开海之事正当其时了。”

朱祁镇听了杨士奇赞成开海,心中欢喜之余,又越发觉得可疑。

以杨士奇在朝中的威望,这一件事情他点头了,推行开海政策,就没有阻碍了。但是杨士奇会这么好心吗?

果然,杨士奇图穷而匕现。杨士奇说道:“只是如此一来,各地海关扔归于宫中,就有一点不太合适了。”

朱祁镇立即明白了。

杨士奇开出了一个条件。

就是支持开海换朱祁镇将海关的管理权从内廷归于户部之下,同时还有今后的海关进项,很可能是一笔一年数百万两的赋税。

朱祁镇该怎么选?

其实在杨士奇一开始说,朱祁镇就有了决断。

正如杨士奇所言,天子富有四海,朱祁镇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其实只是为了掌控朝廷,推行各种政策的筹码。

皇帝本身不需要钱,不管朝廷多穷,也是饿不死皇帝的。

但是皇帝想将自己的意见,变为朝廷的国策,并推行天下,财政就是其中的重要的筹码了。

而开海,就是朱祁镇一直想推行的国策。如何选?还有必要说的吗?

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八十章 西宁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