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

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

文华殿之中,书香扑鼻。

于谦对杨溥的感情有一点复杂,但是于谦被杨士奇决定政治敏感度不行。但是他毕竟当了这么多年地方大员,该有的城府还是有的。脸上不动神色行礼说道:“拜见陛下,拜见杨大人。”

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朱祁镇说道:“于先生免礼,给先生看坐。朕半年不见先生,先生可好?”

于谦说道:“臣谢陛下关心,臣食饱睡足,没有不好的。”

朱祁镇却长叹一声,说道:“先生见老了。”

于谦或许自己不知道,但是朱祁镇一眼就看得出来于谦脸色有遮掩不住的疲惫。

毕竟这么大的工程,所用之钱粮,简直如山如海,上关系着国家大战略,下面联系河北百姓生死存亡。

于谦不敢不谨慎,不能不谨慎。

大有工程他没有不细细盯着,不管是挑选人手,还是账目核实,于谦都要亲手过一道。简直是事必躬亲。

不是,于谦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是杨士奇当初对于谦所说的话,似乎起了反效果了。

于谦自然是知道,他这个位置的凶险,才不容一丝错误。更是将治水之事,当做自己一辈子最大的,也许也是最后的一件事情来做。

如果能将这一条命填进河里,就能让河北水利治好了。于谦大抵就愿意将自己的性命填进去。

如此性命都放在心上,他又怎么会在乎区区身体上的疲惫。

于谦说道:“治水以来,死在河工上的百姓,已经有数百人了。比起他们,臣区区老像又能算得了什么?”

即便后世做工程,也从来没有说不工伤的。

更不要说这个时代,动则数十万人的大工程,没有人员伤亡,反而是咄咄怪事。

杨溥向朱祁镇行了一礼,随即对于谦说道:“于大人的辛苦,满朝上下,谁不知道,今年有事大旱,河北上下,全靠水利救命,却不知道于大人,去年一年所修的河,可以灌溉几何?”

于谦看了一眼朱祁镇,沉声回答道:“自唐以来,南方水利大兴,而河北水利发展几乎停滞,而今朝廷虽然大力修建,然却承宋元之弊,此不是一时间可以扭转的。”

杨溥说道:“前朝之事,朝廷自然是知道的,但是这些旧事无须再提,本堂只想知道,今年如果如去年一般,一春无雨,则今年五月,河北收成如何?朝廷如果要赈济的话,又需要多少?”

于谦说道:“下官可以作保,今年或许大旱,但是直隶一省,足以自足,只需朝廷免直隶钱粮,下官保证直隶一省,决计不会有一个流民。”

杨溥说道:“于大人,这可是御前问话,说话可是要谨慎啊。”

于谦说道:“回大人,下官到任以来大兴水利,虽多抗洪之举,但多为救旱之策,特别是开春以来,已经下令做打井机数以千计,河北水位很浅,决地一丈足以出水,很多地方临近湖泽,更是数尺足以出水。”

“今春,下官已经准备打了足够的水井。足以渡过今春,或许不能丰收,但是却可保住百姓之口粮。”

朱祁镇听了,说道:“先生果然是救时之臣。”

河北只能能产出一石,就为朝廷节省了数石粮食。即便仅仅能保证百姓口粮,但是就给朝廷减轻了不少财政负担。

从去年以来,为了弥补朝廷仓库之空缺。南方源源不断向北方运输粮食。不管是漕运还是海运。

但是如果还如去年一般,朝廷定然会元气大伤。

而今听于谦这样一说,朱祁镇顿时觉得身上的千斤重任去了一半,想来今年耗费之大,决计比不上去年。

杨溥饶有兴趣的看了于谦一眼,也不知道他看出了什么。他转过头来向朱祁镇行礼说道:“恭喜陛下得此能臣,我朝后继有人。于谦将来必能坐在臣的位置上。”

还不等于谦说话,朱祁镇就说道:“于先生自然是要做朕的丞相。”

这一句话,朱祁镇大多出于真心。不提于谦在历史上的名声,单单是于谦在治水工程之上的能力与操守,足以让朱祁镇认清一件事情,那就是于谦可托大事。

天下之大,有什么大事,比得上内阁首辅。

所以,让于谦成为内阁首辅,朱祁镇心中一直有这个想法,而今不过是说出口而已。

杨溥说道:“那么臣的建议,陛下以为如何?”

朱祁镇说道:“先生说说吧,让于先生也有一个准备。”

杨溥说道:“是。”随即杨溥将边关形势,瓦刺也先的动向,一一说明了,最后总结道:“所以,不管是英国公还是内阁都觉得,瓦刺定然是要南下,朝廷与瓦刺之间,一定会有一场大战。”

“所以朝廷的国力不能一直消耗在治水之上,所以于大人一定要加快速度。”

于谦听了,立即皱眉,说道:“大人有所不知,而今河北民力,已经用尽,即便朝廷供应粮草,但是河北人丁不过一千万有余,动用数处大工,人力已经是相当紧张了,想快就快不起来。”

杨溥转过身来,向朱祁镇说道:“陛下,于大人所言也极是,臣以为当派京营出京助于大人一臂之力。”

朱祁镇说道:“动用京营参与水利工程?这好不好?”

杨溥说道:“此事本就有先例,营建北京城的时候,本来就动用了京营士卒。京营士卒也分为京卫与班军,京卫自然不能动,而班军每年都有替换,只需将这数年的班军不用来京师服役,直接隶属直隶省名下即可。”

朱祁镇说道:“北方班军有多少兵额?”

杨溥说道:“一十四万。”

朱祁镇沉吟了一会儿,他对京营的组织也是很清楚的。大明的京营号称五十多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京卫,也就是北京附近而七十二京卫。总人数在四十多万。还有班军,也就是北方卫所之中挑选出战兵,到京城服役。春秋轮换。

所以说大明京营有五十多万,镇压天下,也是真的。

但是而今京营到底有多少人,却是一个朱祁镇不想知道,不敢知道,不知道该不该知道的数字了。

想想吧,全国卫所缺额在一百二十万,难道地方卫所都是坏的,京卫都是好的,这一百二十万缺额都在地方,就不在京营之中。

只是凡是涉及到了军队,都不能轻举妄动。

但是朱祁镇想来,军队再怎么差劲,也要比寻常百姓强吧,这可是十四万壮汉。即便一千万人丁之中,成年壮丁也没有多少人。

朱祁镇说道:“于先生以为如何?”

于谦说道:“除却人丁之外,还有钱粮-----”

杨溥说道:“此事你不用担心,只要你答应了,后日早朝,就当着满朝文武宣布这一件事情,户部即便是有一文钱,我也将拔给你,而且周忱即将到任。有周财神在,决计不会断了你的钱粮。吴中已经决议致仕了,本堂之意,你可以加工部尚书之衔,主管都水清丈司,上上下下绝无掣肘。”

“只是你要给朝廷一个明确的时间。”

“朝廷不可能一直支持河北大工。总要给一个期限。”

杨溥眼睛死死的盯着于谦。于谦一时间有一阵口干舌燥,额头微微见汗,一根青筋在太阳穴处崩崩直跳,几乎要崩开一样。

杨溥一口要期限,于谦一时间哪里有精确的预估。只是心中反复的想,细细的核算,也给不出一个期限来。

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九十六章 广西土司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三章 灾年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