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

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

周忱说道:“臣之前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陛下天人之姿,圣聪远迈天人,方让臣有一得之愚。陛下为西山之煤所修之驰道,真乃国家之利器,朝廷之命脉也。”

“臣昨日在城西,观摩一日,以臣观之,驰道上的马车,都是两马并驱,载重可达千斤以上,日行百五十里,应该是可以的。”

“而从南京到北京,不过三千余里,如果一道驰道从南京修到北京,则二十石粮食从南京到北京,不过一月而已。”

“而今漕运运输,动则经年。”

“南北运输尚有漕运,但是从北京运输到边关,却更是步步艰难,百姓或推独轮车,或人抗马驮,倍加艰辛。”

“如果从北京修驰道,直达大同,宣府,以榆林,宁夏,最远不过一千多里,固然有山川难越,但足以将粮草耗损降低很多。”

“至于具体能降低多少,臣一时间没有准确数据,还不好计算的,但是决计要比而今节省不少,其中耗损节省下来,足以补上开中法的缺口。”

“而且陛下欲大修河北水利,耗资千万计,想来数年之后,河北就是北方粮仓,各地九边粮草,如果能从河北启运,节省太多了。所以国初让利于盐商的,应该重新拿回来。”

“而且臣也说过,朝廷首要之事,当是以银代钞。但是国家每年正税,银两不过三五百万两,乃是盐,茶,矿税而已,即便去年开海,加在一起,不过七百万两上下。朝廷银少欲以之代钞,不可得已。”

“如果能从盐税之中,多征收数百万两。足以支撑河北大工,也足以完成朝廷各项赋税用白银核算。”

朱祁镇说道:“周卿之意,朕知之,只是此事关系重大,非下朝廷重臣合议不可。”

朱祁镇很清楚,即便是他是皇帝,这样的大事,也不可能一言而决,更不要说里面有太多的利益牵扯了。

真以为那些大盐商都没有门路。

没有门路的盐商根本做不成这么大的事业。朱祁镇在盐法上动刀子,不知道触动了多少人的利益,甚至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军方的。

毕竟开中法里面的情弊,没有军中有人配合,也做不出来的。

这样的大事,分量之重。朱祁镇不可能听周忱一面之词。不过,朱祁镇听周忱数次说起宝钞,朱祁镇心中一个想法,冒了出来,说道:“即便钞法之不行,难道朝廷只能用银两吗?”

周忱想了想,说道:“陛下,非是朝廷必须用银两,而是除却银两其余无物可用?”

朱祁镇说道:“此言怎讲?”

周忱说道:“本朝开国以来,洪武年间,先用钱法,故而洪武年间,乃是我朝铸钱最多的一朝。大概在一万万文以上,但是从洪武末年,有钱荒,朝廷乃发钞,先是钱钞并用,著令百文以上用钞。”

“从此朝廷在铸钱之上并不热心,如洪熙一朝,在世面上几乎没有铜钱,即便是正统朝的铜钱,估计也没有多少。”

“钞法不行,百姓日常也不能以货易货吧。”

“所以用金银就成为百姓必选。”

“用银的习惯,其实乃是前元才盛行起来的。钞法不可挽回,金又太贵,百姓皆通用银,朝廷想重整钱法,自然只能用银了。”

朱祁镇有时候就是感叹。

历史有偶然也有必然,他很难说清楚用银到底是必然还是偶然。

钱荒乃是宋代最为头疼的问题,就是世面上铜钱不够用了,不管是铸造多少出来,就好像是倒进井里面一般,根本没有一点水花。

大明宝钞在朱祁镇看来,就好像是一场大规模信用货币的实验,然后搞砸了。

之前大家都知道大明宝钞已经不行了,都还想办法挽救一二,但是到了正统年间,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宝钞已经无药可救了。

周忱的意见,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意见,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由宝钞缺位,而带来的财政混乱,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他们的选择,自然是最简单办法,就是将民间已经占据绝对规模的白银,代替宝钞的位置就行了。

但是在朱祁镇看来,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根本就是一个极大的倒退。用银不是不可以,最少要铸造成银币吧。

这种因陋就简的货币政策,居然能持续了六百年。朱祁镇怎么都想不明白。

但是朱祁镇却不想再继续下去了,朱祁镇说道:“既然要废除宝钞,朝廷通用银,不是不行,只是却用银两,实在太过麻烦了。特别是火耗一事,更是麻烦之极。”

“陛下的意思是?”周忱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不得不说,周忱纵然是当时第一流的财政专家,对火耗的影响力,还没有太大的感触,毕竟折银之事,从他这里才盛行。至于之后火耗的各种发展,,实在是周忱不能想到的。

朱祁镇说道:“用银钱如何?”

周忱心中心思一转,暗道:“陛下大概是想得钱息。”他自然没有反对的意思,立即说道:“陛下之意,臣明白了,只要陛下赐下钱样,户部宝泉局,定然将户部所收之银,全部铸造成银钱。”

朱祁镇说道:“那铜钱铸造如何?”

周忱说道:“铜材缺乏,这也是从洪武以来,朝廷铸钱不多的原因之一。故而朝廷从洪武之后,就很少铸造铜钱。只是民间乏钱,多有私铸,是时候大加整顿了。”

朱祁镇也知道这一点,真正上好的铜料,都是很缺乏的,就看宣德炉就行了。

宣德炉为什么这么闻名,就是因为宣德炉乃是用南洋上好的铜料,经过十二炼,明代之后,很少有这样的铜料,也很少有这样的败家了。

这才让宣德炉成为绝唱。

不过,与周忱说话,就是舒服,几乎朱祁镇还没有将话挑明,周忱就有所领悟了。

朱祁镇说道:“周卿下去之后,就将这两件事情,写成题本呈给朕看。”

周忱说道:“臣明白。”

随即周忱很有眼色的告辞了。

朱祁镇一时间推掉了之后所有召见。一个个默默的思考。

对于打仗,有土木堡之变在先。朱祁镇自然没有想要御驾亲征的想法。所以,他为与瓦刺做的准备,一个在粮,整个河北水利计划,几乎都是为这一件事情服务的。一个在将,孟瑛,蒋贵,任礼,曹义,杨洪,郭登,方瑾,这都是有过考验的将领,而且是朱祁镇登基之后,才冒出头来的将领。

总体来说,朱祁镇更亲近一点,至于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以及他们为代表老勋贵势力,也没有到了一点仗都不能打的。

实际上,朱祁镇甚至有时候都有一种错觉。

这种错觉的是,他明明知道大明军队之中,其实有很多问题。但是偏偏在对外征战之上,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弱势。

不管是西北之战,还是麓川之战。不管是阿岱汗还是思任礼,他们只要敢与大明主力阵战,那么结局已经注定。

总体来说,朱祁镇并不觉得大明军队弱于瓦刺。只是在骑兵上有些被动而已。

只要解决钱的问题,有足够的战争经费。有足够的后勤支援,他都不信还打不过。

所以,他一时间连河北水利的情况也放下来了,对开中法,盐法,钱法,等一些规章制度,以及之前朝廷关于这些制度的奏折,一一翻看。

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二十章 真相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八十章 西宁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