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

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

杨士奇走的时候,满城文武几乎没有几个人去送行。倒是临去之前,曹鼐倒是秘密拜访恩师,具体说了什么。

却没有人知道了。

杨士奇卸任华盖殿大学士。由杨溥接任。

内阁的排名变成了。

杨溥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其次乃是胡濙谨身殿大学士。曹鼐文华殿大学士,王直武英殿大学士。马愉文渊阁大学士。

杨溥推荐的新晋大学士乃是陈循。

之前说过,乃是永乐十三年状元。而是江西人,却是杨士奇的同乡。

这也是杨溥为安抚朝堂的决策。

首先陈循与杨士奇之间并不是很亲近的,否则上一次杨士奇推出的人选,就不应该是曹鼐而是陈循了。

都是状元,谁还比谁差了?而且陈循的资历要比曹鼐还高。

不过,同样是状元因为在不同的省份,却待遇不大一样,江西与浙江,福建都是科举大省,很抱歉,多一个状元人家不稀罕。

但是北地就不一样了,一个状元足以让全省的士绅推为翘楚了。

对于江西来说,大明开国以来,洪武年间科举举办并不频繁,中间还停办了十几年,但是到而今细细数来,江西有五六个状元,最少有两次,是江西人包揽前三甲。至于榜眼探花等,更是不用说了。

满朝半江西这话,从来不是随便说说。

所以陈循虽然为状元,但是他背后的政治资源反而不如马愉与曹鼐,人家上有大学士支持,下有山东,直隶乡党。

纵然北地少文,但是毕竟一个省的体量还是在哪里放着。

这也是为什么杨溥要推荐陈循入阁的原因,他总要安抚一下江西人。

再加上陈循才也堪用,毕竟能在这么多人之中一举夺魁,都是有本事的。

朱祁镇也知道而今一番大动荡之后,正是要镇之以静的时候,所以也就没有反驳。

只是朱祁镇万万没有想到,内阁的变动,并没有因此终止。

胡濙向朱祁镇乞骸骨了。

朱祁镇大吃一惊,立即召见胡濙。却见胡濙虽然安步当车,却鹤发童颜,一点没有显老,甚至让人有一种怀疑,怀疑胡濙的头发是假的。

胡濙行礼过安坐之后,朱祁镇立即问道:“先生是要弃朕而去吗?”

胡濙说道:“老臣岂敢,只是老臣实在是年事已高,臣生于太祖洪武八年,而今六十有七,年老体衰,不堪重负,尸餐素位,恐误国家大事。故而臣请陛下择贤德之辈代臣。”

朱祁镇听胡濙这一番话,再看胡濙的相貌,总觉得有一点讽刺的意味。

如果去掉胡濙一头白发,说胡濙四五十岁的人都有。

朱祁镇只知道胡濙好养生,而且很有成效,其实他并不知道,这位现在就告老的人,在历史上经历英宗年间一切风波。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历史的正统皇帝与眼前这个老人,也不过是前后脚离开的人世。

胡濙足足活了八十九岁。更可怕的是,他为大明朝廷效力了六十多年,不管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还是夺门之变,其中收拾烂摊子的人中,都有胡濙。

胡濙决计不是不堪重负,而是看到朝廷政事的变化,不利于胡濙。所以胡濙才想退一步海阔天空。

毕竟胡濙本身好养生,好道法。对名利不敢说不贪恋,但是却足够的理智。

他见杨溥掀翻杨士奇的种种手段,心中担心,他是杨士奇下一个目标。

原因很简单,胡濙在资历,能力,潜势力上,他自己也知道,他比不上杨士奇与杨荣,而今如果是杨荣当政。

胡濙不用多担心。

但是杨溥却不一样了。

三杨之中,杨溥从来是小老弟。算是后起之秀,胡濙在永乐年间就是尚书级别的重臣,但是杨溥那时候还在翰林院读书。

在内阁之中,张辅是决计不会插手文官这边的事情的。所以可以忽略不计。曹鼐,王直,马愉,新进的陈循。都威胁不了杨溥,六部之中,也少有能威胁到杨溥的。

但是胡濙却是一个。

想让胡濙向杨溥低头,胡濙自己的骄傲,他是决计不想的。他又不想与杨溥斗个你死我活的,索性致仕,寄情山水之下,也算是一大乐事。

其实胡濙很早就有这个倾向了。

在三杨当政的时候,胡濙一直把持着礼部。但也仅仅如此而已,不关礼部的事情,胡濙一概不管。

朱祁镇心中对此也有猜测,正因为如此,朱祁镇才更不能让胡濙走了。

对于内阁成为杨溥一言堂,朱祁镇也是有足够的警惕的。胡濙这个老臣,毕竟是太宗皇帝留下来的臣子,宣宗皇帝所选的托孤重臣。即便不想管事,但是对大明忠心却是可表日月的。

这样老臣在内阁之中,真有什么事情,或者杨溥有什么意外,足够作为替手。镇得住场子。

所以,朱祁镇连忙说道:“先生那里的话,先生养生之道,朕早就羡慕已久了。正想朝夕请教。先生如果觉得公务繁忙,礼部的事情可以多找几个人分忧,先生只需每日进宫传授朕养生之道即可。”

说实话,礼部就是一个清水衙门,除却今年下半年要办的各地乡试,明年上半年的会试之外,就没有什么大事了。

胡濙本身就很闲的。

胡濙又坚持了几次,但是朱祁镇说什么也不会让胡濙还乡的。胡濙这才说道:“陛下有意,老臣不敢不从,只是养生之道,却是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少年戒之在色,陛下已得其中三味,只需持之以恒就行了。”

朱祁镇听了,只觉得胡濙这个老不修的在讽刺他。

他本心不想这么早与钱氏同床,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少年夫妻,正是食骨知髓的时候。

朱祁镇唯一能坚持的,仅仅是有钱氏一个女人而已。

却不知道胡濙所言,其实并不是讽刺。

宫中所有的宫女,可以说都任朱祁镇采摘。朱祁镇只要有意,不用动手,只要动动眼神,就有女人脱光光躺在他床上。

朱祁镇还能保持不乱性,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甚至宣宗皇帝驾崩,很多人都暗地里说,是宣宗在女色上太过了。

比起宣宗,朱祁镇简直是苦行僧了。

朱祁镇好生安抚了胡濙,不去说了。只是他送走了胡濙之后,心中才若有所悟,暗地:“胡濙这一次乞骸骨,是给我看的,还是给杨溥看的。”

他越琢磨,越觉得自己被胡濙给套路了。

胡濙不想向杨溥低头,但是又不想与杨溥争斗,自然要向杨溥释放一些信号了。口中说什么,并不重要。

政治家的话,能信得过才怪。

这种主动请辞的话。杨溥知道了会怎么想?

甚至杨溥想不想胡濙请辞?

朱祁镇想了半天,估计杨溥是不想的。

因为朱祁镇固然不想让杨溥在内阁独大,杨溥又是一个聪明人,他也不会在内阁独大,因为他在内阁权势太盛的话,他在内阁首辅这个位置上也待不长了。

所以,他不想将胡濙逼走,毕竟逼走了胡濙,未必能弄来自己的人。

朱祁镇心中暗道:“都是老狐狸。”

如此他也放心了。

之前的内阁,乃是三杨,张辅,胡濙分为三派,而今的内阁却是,杨溥,马愉,陈循一派,胡濙一派,曹鼐一派,王直一派,张辅自然是旁观者。而曹鼐与王直两派有联合的迹象。

朱祁镇心中暗道:“如此一来,内阁里面暂时稳定下来了,稳定下来也好做事。”

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章 真相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十六章 经筵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十五章 香港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