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

第一百三十八章盐业帝国的景愿

朱祁镇思忖一阵子,忽然心中一动,暗道:“不对啊,不是应该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应该越低,为什么在这上面,民间小作坊生产,与朝廷的大盐场,根本没有区别?”

他随即恍然大悟,暗道:“觉得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应该越低。这是工业化之下的语境,而并这个时代的现实。”

从这个思路下来,朱祁镇的思路顿时走通了。

这个时代的盐业生产,其实都是小作坊式的。所以如果通行私盐的话。很小的私盐作坊,与朝廷大盐场在生产效率上相差不大的。

但是因为朝廷在管理盐业之上,增加了不少的成本。单单论成本,朝廷的成本应该在私盐贩子之上。更不要说,朝廷征收的重税,几乎是朝廷将食盐生产成本,翻了两翻。再卖出去。

这样的情况之下,朝廷能与私盐贩子在价格上竞争就是咄咄怪事了。

但是如果,真如朱祁镇所想,能在朝廷盐场之中,推行分工。将一个在治理范围内的盐场,转化为一个大规模生产的单位。

层层分工之下,自然极大的提高盐业的效率。只要能发挥出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优势,私盐是无法与官盐竞争的。

朱祁镇随即也想到了食盐过剩的可能性。

如果食盐真能走到过剩这一步的话,未必不能考虑外贸的可能性。毕竟不说远的地方,日本从来是淡食的。

日本淡食,他们说是口味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也未必不是因为食盐价格昂贵。

如果晒盐法加分工而形成的大盐场制度,真能带来廉价的食盐,未必不能成为大明对外的拳头产品。

“或许,英国开启的是纺织帝国,我大明开启的却是食盐帝国。”

不过这个大计划的开端,却是晒盐法与大规模工业生产,能让效率大大增加,即便不能与现代的生产效率相比。

最少也能抵得过运费的增长。

而更让朱祁镇感到棘手的是人才。

朝廷之中,能全部负责朝廷运作的宰相之才,是有几个人,治一府一县的大臣,更是多如牛毛,乃至领兵决战的大将之才,虽然稀少,但是并非没有。

但是能实现,朱祁镇心中工业化分工生产的人才,却是一个也没有。朱祁镇甚至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培养出来。

但是人才这事情,先放一放,眼前却需要朱祁镇对晒盐法作出一个判断。

朱祁镇缓缓的说道:“太祖自然也是有太祖的考虑的,只是而今却要权衡利弊,两淮盐场为朝廷最大,但是为了供应盐场燃料,海岸上有连绵不断的芦苇荡。耗费不少田地,而今盛世滋丁,流民无处安置,不复开国之时的情况了。”

“这些地方,虽然不是什么好地,但是也足以安置百姓开垦。”

“如果晒盐法能节省柴薪,也省了朝廷不少事情。所以朕之意,福建盐场无足轻重,既然晒盐之法,也是从福建先行,就默许福建晒盐,看看情况如何?”

杨溥立即说道:“陛下英明。”

其实这也是明代一直以来的政策,就盐业生产来说,福建虽然也有盐场,但是不要与两淮比了,就是与长芦比,也差了太多了。

在大明有六个盐运司,两淮,两浙,山东,长芦,河东,还有福建。

其他五个盐运司都有各自的任务,比如说输边啊,上供啊。但是福建盐运司统统没有,每年盐税不过二万二千两。而且福建盐运司销售范围,也不过福建一省。

其地位可想而知。

所以,福建盐场之中,已经有很多人用晒盐法了。反正福建盐场只要能保证福建一省的食盐供应,并如额缴纳赋税。

很多事情,上面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毕竟,如果真要整治的话,一来灶户贪其便利,即便一时禁止,过了风头也会死灰复燃。二来,这种整治行动也是需要成本,谁知道上面制定的政策,下面闹成了什么样子。甚至搞出官逼-民反的闹剧来。

灶户本来就够苦,最好的办法,就是少折腾。

朱祁镇的心,被盐业帝国这个设想,不住的诱惑着,一时间也没有心思与他们谈下去来,而且此刻也谈的差不多了。就说道:“数日之后,召集御前会议,就将这一件事情给定下。首辅,这一件事情,就交给你了。”

杨溥说道:“请陛下放心,此事万无一失。”

这一件事情,朱祁镇虽然决定了,但是外部未必没有反对意见,即便是所有部堂级别的大臣,也未必都同意。

不过,与加薪的消息放在一起,想来下面的大臣们,也要考虑一下属下们的心思。

杨溥准备这一两日,就要与所有参加会议的大臣先谈一谈,在御前会议之前,达成共识。

杨溥思量这一件事情,与周忱联袂走出了皇宫。

周忱一直在后面亦步亦趋,忽然行礼道:“阁老,下官有下情上秉。”

杨溥看了一眼周忱,心中有些揣测,轻轻一笑说道:“恂如,走吧。”

杨溥在大街上找了一家酒楼,让人包了一个院子,屏退左右。周忱一直小心翼翼奉承。酒过三巡,周忱才将事情转到正事上面来了。

周忱说道:“首辅,虽然首辅已经将铸铜钱一事交给工部,但是下官毕竟是户部尚书,有些话还是要让首辅知晓。”

杨溥含笑,说道:“哦,恂如说来听听。”

杨溥与周忱之间的关系,有些尴尬。不过杨溥也看得出来,周忱这个人,固然是能臣,能办事。但是却不是一个道德君子。

周忱就任户部尚书以来,对杨溥的态度就亲近了不少。这些杨溥都看在眼里。只是周忱与杨溥的关系,还不是杨溥身边的核心人士。

自然也不可能将周忱叫到家中去了。

这样的行为,杨溥还没有担任首辅的时候,偶尔还有。但是而今担任是首辅之后,反而以政绝私门的态度。

即便是关系亲近如马愉,也不会让他谈论公事。故而杨溥在这酒楼见周忱,已经是一种非常亲近的示好了。

两人几乎有一拍即合的默契。

周忱知道,他想在户部尚书任上做一番事业,即便有皇帝的赏识,也必须有首辅的支持,否则成事难,坏事却很容易。

更不要说想坏他事情的是首辅了。

而杨溥也是摸清楚朱祁镇脾气了。

在朱祁镇的眼中,有地方实际行政经验的人,才是社稷之臣。不管这个观点对与不对,反正朱祁镇挑选人选的时候,就是按这个来的。

看朱祁镇重用的人,于谦就不用说了,单单说刘定之,正统一朝第一个状元,是什么下场,先是去西北养了数年马,随即又放在问题最多的京县上面。

如果说,皇帝厌恶刘定之,也说得过去,但是偏偏皇帝对刘定之很是关爱,甚至给刘定之牌子,让他可以进攻觐见。

这不是一般待遇,由此可以推断出来,朱祁镇用人思路了。曹鼐也是因为当过地方官,才高出一筹,成为实质上的次辅。

杨溥想要扩充自己的班底,就要找一个能与于谦履历相差不大的能臣。周忱虽然是杨士奇的人,但是周忱的履历太漂亮了,为人也聪明的很。

想来也不会在杨士奇这一颗死树上面吊死。

而且说起来,杨溥毕竟与杨士奇配合多年,虽然是他将杨士奇弄下去,要说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未必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九章 蹇公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十五章 礼乐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