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

第一百四十九章保河济运

于谦与张经再次用脚掌丈量大堤,分析滹沱河当地的地质。

这一代的地质类似于黄土高原上的土质,甚至比黄土高原的土质还疏松,看似完整的土地。但是在水流冲击之下,就能层层驳离。就好像是千层饼一层层的剥离开来。

张经在第一次决堤之后,已经加重夯土层,并在夯土层下面,打下了木桩。大堤内部,以木框装着石头一层层铺满,作为缓冲。大堤之上也有一层层的,类似草席的东西。不过都是长达十几丈宽。巨大的埽放了下去。

用铁锚固定。

如此一来,洪水不会直接冲在堤坝之上。

这种技术在宋代就已经发展完善了。

可以说张经能做的都做了。让于谦来看,也看不出什么缺陷了。但是面对这里的特殊地质结构,却不能承受。

张经脸色沉重,说道:“大人,下官想来,只有一个办法了,将大堤换成石堤,多用铁料打下根基。”

于谦说道:“石堤,铁料。”

张经所说的一切,在于谦的耳朵之中自动换算成了钱。

铁可不便宜,每斤两三分银子,根据各地不同的价格浮动。而真要用在工程上,就是动则万斤,十万斤,甚至还不够。

毕竟要看单位,乃是斤,不是吨。

不说别的,单单是铁价就过万两。

而朝廷虽然将金山银山砸进河北,但是各地工程量太大,百姓即便是服劳役,但是口粮,工具,材料,等等,都是需要准备的。

正统六年,近八百万两的款项,看似不少,但是分到每一次地方之后,也就不多了。

在这滹沱河上要砸上几十万两,就大大超出预算了。

钱总是不够花的。

张经小心翼翼的看着于谦的脸色,于谦沉吟片刻说道:“铁料我想办法。你安心做事便是了。”于谦似乎记得工部储存着相当庞大数量的铁料。如果能从工部搞到一些,就免了从民间购买了。

河北顺利的渡过了汛期,这个消息传到了北京。

朱祁镇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觉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来了。对于保定,文安,被大水包围,已经滹沱河决口的这种情况,朱祁镇已经觉得欣慰之极了。

虽然放在后世,这个事故依然很严重。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相当好了,最少比去年好,在预计范围之内。

不过,对于滹沱河决堤之事。朱祁镇还是比较不舒服的。

但是既然于谦保了张经。基于对于谦的信任,朱祁镇自然还是要顶于谦的。

只是如此一来,就不大好办了。

面对不少言官的风言风语。

朱祁镇只好召见杨溥,曹鼐。王直。专门对关于于谦的种种问题,做一个解决。

首先说的就是张经滹沱河之事。

朱祁镇对两人说道:“张经这个人的履历,朕也看过,是一个能臣,既然如此,用生不如用熟,于谦看人,朕还是信的过的。”

杨溥说道:“陛下英明,臣回去之后,就晓谕群臣,让群臣知道陛下之心胸。”

朱祁镇见杨溥这么好说话。心中倒是松了一口气。

只是他却不知道如此老奸巨猾之辈,他想搞一个人,从来是很有耐心的。今日皇帝发话,将言官压下去,对于谦是好事吗?

不是。只能让很多官员对于谦的积怨越来越深。

杨溥知道,不管是朝廷,还是陛下,而今都是离不开于谦的。但是总有能离开的时候。

杨溥现在要做的就是捧着,一直捧得,捧到有一天,于谦大功在在身,但是百官却群情激奋。

让朱祁镇做一个选择。

到时候,朱祁镇也未必能保得住于谦。

杨溥慈眉善目下面的算计,或许只有杨士奇能够察觉。

朱祁镇反而觉得杨溥以大局为重,杨溥与于谦之间的关系尴尬,朱祁镇是知道的,他也没有为他们调解的意思,因为并不需要。

下面人有一点不和,对朱祁镇来说,并非太差的事情。

朱祁镇随即说道:“漕运总督武兴弹劾于谦,说于谦肆意泄洪,冲垮运河,导致而今运河不能通行。这一件事情该如何处置?”

这一种事情并非第一件了。

可以说从河北治水以来,治水工程与运河系统之间的矛盾就没有少过。

武兴也算是大明老将,太皇太后信得过的人。他也是识大体,很多下冲突,他都压下来了,最少没有闹到漕运总兵官与直隶巡抚之间的互怼。

毕竟是皇帝一手推进工程。反对于谦,就是和皇帝闹矛盾。但是武兴也是没有办法了。

如果仔细看明代的运河的话,就会发现运河都完美的绕过了湖泊,并不是直接通过湖泊北上,而是要在挨着湖泊修建一道河道。

并非单单是三角淀这里。在山东好些湖泊都是这样的。

这就是保河济运总原则的体现。

为什么不直接通过湖泊,首先都是湖泊,未必是适合的航道,别的不说,就三角淀,一到雨季一片汪洋,一道旱季,就变成了一片烂泥地了。

这样的湖泊,如何通行漕船。

其次,就是靠着湖走,就是用湖泊来调节运河水量。

要知道,大运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中水流的流向可不是想象之中,从南一路流到北,或者说从北一路流到南。各地水流复杂的很。

而且运河要通过船只,要保证一定的水位,水太多的涝,水太少了不足以浮起漕船。想想就这必须经过人工调节。

但是再怎么人工调节,都需要用到水。不管是因湖水注入运河之中,将多余的运河水泄洪。

这就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了。

对武兴来说,河北全淹了,也没有什么事情。他的任务是按时按量的将漕粮运到京师。

至于对于谦来说,漕运关他什么事情,他只需为河北百姓负责就行了。

这一次就是如此,运河停航一个月。武兴如果抢先弹劾于谦的话,这漕运不利的罪名就要砸他身上了。

所以,他明知道于谦圣眷在渥。但是还是写了这分弹劾奏折。

不过,朱祁镇看武兴的奏折,却满眼看出武兴字里行间委屈两个字,重点在于为自己脱罪,而不是说于谦如何不是。处处为于谦开脱,却处处暗示朝廷,自己是识大体的,而于谦是不识大体的。

朱祁镇当时看到时候,心中就有感觉:“这武兴找了一个好师爷,这种明褒实贬,绵里藏针的文笔,未必是武兴所写。”

不过,武兴作为军中大将,有几个幕僚也是很正常的。

杨溥说道:“按照旧例,当申斥于谦,让其恢复运河河道,让漕粮按时到京。”

朱祁镇也知道,这是因为漕粮太重要了。重要到了只要断绝漕粮三个月,北京百姓的口粮都无法维持的地步。

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为漕运让步。

不过杨溥的话,很值得玩味,他强调旧例。就知道朱祁镇不可能按照这个办法来的。

朱祁镇说道:“那如今该怎么办?”

杨溥说道:“而今户部粮仓大多数满的,虽然还没有到一千万石,但是足够支持北京百姓所用,漕粮迟来一个月,应该没有大碍。只是这样的事情,却是武兴与于谦的责任。于谦身为地方官,也有护卫漕粮的责任。不过双方都是为公事,申斥之后,两解之,让他们精诚合作,护卫漕粮上京,不可拖延。”

朱祁镇心中暗道:“真是好一手活稀泥。只是这不是我想要的。”

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二百章 马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三章 都掌蛮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