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徐有贞

第十五章 徐有贞

皇帝本身的态度,能表现出很多东西。

朱祁镇从参与进朝政之中后,就表现出非常重视实干之才。这一点对翰林院的影响最大。

因为按之前的规矩,翰林院的大臣只需坐够十年冷板凳,就可以进入内阁六部高层。

当然了,翰林院这十年冷板凳不是白座的。

翰林院的本职工作就是为朝廷草拟文书。甚至内阁也挂在翰林院之中的。这种继承关系,朱祁镇也没有动。

因为没有动也没有用。

他即便将内阁单列了,很多习惯继承,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就好像之前本朝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即便是拆分来合并去,其中的人脉关系能隔断吗?

明规则好破,但是潜规则就不行了。

而且朱祁镇也承认,翰林院出身对大臣掌控全局也是有帮助的。

任何一个规则,都是有利有弊的。

翰林院管的事情也多。管理各种文件,编写史料,草拟诏书,并为皇帝当老师,而且出外当考官。等等。

可以说,只要翰林官做好了。对大明中枢管理都有非常详细的了解。而且当主考官也能结下大量人脉党羽,等着上位就行了。

但是朱祁镇表现出重视实干之才。虽然还打破,非翰林不能入内阁。但是明眼人看来,这是迟早的事情。

如果没有杨溥的操作,于谦定然是第一个打破这个局面的大臣。

毕竟于谦的科名太靠后,一百多名了。

翰林院之中,都是一等一的聪明人,面对这样的局面,自然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有的人觉得一动不如一静,毕竟翰林院靠近大内,总有脱颖而出的时候,按部就班,未必不好,毕竟之前那么多前辈都是这样上来的。

但是有一些人就积极的谋求外任官。、

徐有贞就是其中代表。

他是曹鼐的同年。

走了曹鼐的门路,作为使臣出使朝鲜。

他离京之前,朱祁镇特别召见,强调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大明的海船在朝鲜港口停靠,并通过对马海峡,要朝鲜方面提供方便,甚至如果朝廷粮食转运不及,甚至还要朝鲜提前借支十万石粮草。

第二件事情,如果一切顺利,他可以与海运总兵官王英一起,去日本一趟,质问日本倭寇一日,要日本国王管好自己国家,否则勿谓言之不预。

第三件事情,却是沿途一切山川形势,人文资料,都要在不被对方发现的情况之下,暗地收集,并汇集成册,在回国之后呈到大内来。

锦衣卫已经够卖力了,但是锦衣卫的方向更多是瓦刺。对朝鲜还有关注,但是对于日本的布置,却是差多了。

特别是对日本的了解很少,

只是知道,从宣德年间到而如今,足利家换了三个将军了。

足利义教,足利义胜,足利义政。

而且因为日本的奇怪的命名原则,一时间,朱祁镇都搞不清楚,他们三个人是什么关系,是父子?是兄弟?特别是近两年,足利义教先死了,后足利义胜上位一年左右也死,而今是足利义政在位。

朱祁镇对这个日本国王情况不了解,不知道是不是某一天,他又死了。

是的,太祖皇帝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所以日本天皇在大明朝廷体系之中是不存在的,是黑户,朝廷不承认。

最少现在是不存在的。朝廷承认的日本国王,就是足利一系。

徐有贞一路都在揣摩朱祁镇给他的任务,他模模糊糊的猜测道:“陛下有意于东海?”

只是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如果有些大臣,大概会完成任务。但是在完成任务之后,想办法委婉的劝谏了。

但徐有贞心中却猛然生出一个念头,那就是:“这是我建功立业之所。”

大明与朝鲜之间,使臣来往不断,所以徐有贞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什么动荡。朝鲜大臣热情款待就不用说了。

单单说徐有贞的国书交到了朝鲜王李裪。

这被后世朝鲜人称为朝鲜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间,乃是朝鲜国力最强大的时候。只是这位朝鲜王,却很不好受。

他与宣宗皇帝算是同龄人,而今才不到四十岁,只是他的身体情况已经很糟糕了。

朱祁镇还没有觉得,其实大明的很多政策,朝鲜都在模仿。

就好像是美国搞量化宽松,各个国家都要研究一下,我们需要不需要跟进。

在太祖皇帝设计的祖制之中,太子的位置有特别强调,乃是国之根本,朝廷副君。所以连皇帝想换太子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而朱祁镇在大明搞海关。朝鲜在正统八年也确定了与日本之间通商往来、这本来是历史上有的事情,只是朝鲜王搞得更大胆。

而且在他觉得身体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将他的嫡长子李响带在身边,时时刻刻的言传身教,想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君王。

而李响不负他的期望,总体上来说,还是相当合格的。

此刻,见了这一件事情,朝鲜王也拿他教育世子,说道:“你看明廷是什么意思?”

李响浏览一遍,沉默片刻。然后再次翻开,将里面的文字看了一遍,将很多重点文字,在心中反复咀嚼。然后再看第三遍,这一遍时间最长,似乎是前两遍加起来时间都多。

李响说道:“儿臣以为,明廷是不放心我国。”

其实李响能从这一分国书之中看到更多东西,比如说大明与瓦刺争夺东北烈度加度。比如大明对奴儿干都司政策变化。

但是这一些对朝鲜来说,都不重要,唯有大明对朝鲜的观感最为重要。

“咳咳咳。”朝鲜王咳嗽几声,说道:“不错,你这几年做事有些急了。王儿,大明那一位比你好小,你觉得他怎么样?”

李响说道:“孩儿远远不如?”

朝鲜王说道:“胆略不足。儿臣而今已经战战兢兢。而那位上位以来,大小动作不断,特别是治理河北水利,动则数千万两,难道那位就没有想过,一旦有失,那么劳而无功,该如何处置?”

朝鲜王说道:“不错,诚孝皇后实在是女中尧舜。硬生生将一个小孩子,调教成一代明君,而今那位虽然小,但是已经有明君气象了。不过,你也不要自惭形愧。因为大国与小国是不一样的,大明是大国,大国之君,自然要有气吞万里的气魄,但是小国之君,却要有审时度势的度量。”

太皇太后的谥号乃是。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一般都称为诚孝皇后。

“金文烈的文章,你还记得吗?”

李响说道:“孩儿不敢或忘。”

所谓的金文烈,就是金富轼。乃是朝鲜半岛之上有名大臣,名儒在,门第很高,而且文章很好,写出朝鲜半岛上第一部史书。历史地方极高。

朝鲜王说道:“如果金文烈面对这个局面,他会怎么做?”

李响说道:“金文烈一生都强调事大。向来不会违逆北京的意思。”

“是啊。”朝鲜王说道:“以大明这一次表现,显然是我开拓西北六镇,已经让北京很不满意了,我估计我朝鲜今后的版图,也就是而今了。”

“所以,后世守成之君,需要的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王,而是一个恭敬守礼的君子。只需衷心迎奉北京即可。”

说到这里,朝鲜王也不知道是触动了什么,开始猛烈的咳嗽起来。一时间居然止都止不住。

李响连忙上去轻轻拍着后背。

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十章 诸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八十章 西宁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战局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三章 都掌蛮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