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

第二十三章直隶省内部问题

朱祁镇第二天酒醒,就乘船回天津。于谦就噼里啪啦一顿劝谏,将历代饮酒失德的皇帝全部拎了出来,为朱祁镇讲了一个遍。

朱祁镇只能低头服软,随即转换话题。将话题转移到了政事上,朱祁镇说道:“先生久在直隶,直隶省乃是新建,却不知道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于谦听朱祁镇转化话题,他未必不知道这一点,但是他更知道,真能与皇帝较真吗?朱祁镇既然已经服软了,他自己也就见好就收。说道:“陛下直隶一省问题不少,但是有两个问题,却是陛下不问,臣也是要上奏的。”

朱祁镇说道:“先生请讲?”

“第一件事情,就海关在天津城中,已经不合适了,天津乃是朝廷的仓储重点,而海商都是一些无法无天之徒。一旦有失,殃及朝廷库藏,就是不可挽回了。此其一也,海关设在天津,则海船要从卫河转运,沿途有不法之徒,私贩海货,国家关税受损,此其二也。故而为了长治久安,海关应当设在海边,不当在天津城中了。”

朱祁镇微微点头,说道:“朕知道了,先生与户部商议就行了。”

当初海关设在天津,未必不是权宜之计。

应该天津城往东,虽然距离海边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这些地方,都是一片蛮荒之地,连一个像样的县城都找不过来。

所以根本没有一个能接待大量海商的地方,这才设在天津。

而今放在海边也是正理,朱祁镇也在大沽住了一夜,知道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大沽的发展定然是一日千里。

朱祁镇心中其实也有了大沽设县的想法。这想法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构想,反正于谦代表直隶省与户部之间商议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朱祁镇自然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将这个想法加进去,看看户部与直隶的意见。

至于成与不成,朱祁镇就不在乎了。

毕竟他的精力并不放在区区一个县城之中。

于谦说道:“第二件事情,就是直隶的水利工程了。”

朱祁镇说道:“出了什么问题吗?”可以说直隶的水利工程,乃是朱祁镇登基以来第一个大工程,朱祁镇岂能不关注。

于谦说道:“直隶水利一切顺利,否则臣也不敢请陛下来视察,只是有一件事情,却是要处理了。”

“今日户部对直隶拨款会渐渐减少,当五河三湖修成之后,朝廷就除却每年一两万两白银的定额修河款之外,就不会有治水的宽项拨给直隶了。”

朱祁镇微微皱眉,说道:“这请先生放心,直隶的水利今非昔比,朕会让户部工部商议一个数字,不会让直隶方面吃苦的。”

这就是大明财政的僵硬的地方,凡是都是按旧例,按定额来。

朱祁镇心中暗道:“看来对于这一件事情,也要给周忱提一个醒了。”

“陛下误会臣了。”于谦说道:“臣自然信得过陛下,但是各地府县,臣也划一笔款子,专门用于水利维护。”

“臣粗粗算来,大概有十万两之多,朝廷再拨款,或者允许直接截留十万两,足以维护了,而且这几年还有一些收尾工程,等数年之后,臣有信心将维护的宽项压制在十万两左右。”

水利工程,并非一修好,就可以放在哪里不管了。

是需要时时刻刻的维护的。

不过,古代的劳役制度,让于谦在财政上有很大弥补,于谦一般将某一项某一段水利工程的维护分配给几个村庄。

这些村庄的男丁在农闲的时候,都要去清理维护,在汛期里去上坝看守。

当然了,于谦尽可能安排是利益相关方,这些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村子的灌溉,或者是村子的安危。如此一来,这些百姓才会卖命。

甚至不用督促。

如此一来,朝廷就可以减少很多开支了。

因为很多时候,维护堤坝,需要的是人力。

如此一来,朝廷就能将精力放在几项大工程的维护上了。

其实于谦已经做的不错,要知道整个运河体系每年维护的费用在一百万两上下。

“只是,朝廷费了这么大的精力才修好这些水利,总是要人管理的,臣几乎在每一个府都设了同知,管理水利。但是在省中,却没有人专门负责。”

朱祁镇也听出门道了,于谦的意思是设立省一级别的专门管理水利的官员。

其实在太祖皇帝制度设置之中,是没有巡抚这个职位的,而是有三个平行的机构,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这三者虽然以布政司为尊,但是还是平级的机构,谁也不负谁,这才有了巡抚的诞生。

但是而今巡抚的设立也并非有定制,而是有事则设,无事则罢。

朱祁镇对此早就有意见了。以他后世的经验,巡抚在明清最后形成一省的首脑,是有必然原因的。

就是太祖皇帝在制度上将地方权力消弱太多了。

这种不平衡,让地方遇见大事的时候,内讧比较多,比如灾害,兵事,叛乱等等,是必然需要一个人掌总的。

但是在于谦的话里,似乎于谦是想在三司衙门之外,再增加一个司级衙门吗?

朱祁镇这倒是没有想过?

毕竟之前可以效仿的例子,就是漕运体系。乃是以漕运总兵官为主,下辖各地卫所,还有一些文官在其中,建立起一套独立于地方的漕运体制,甚至反过来,侵吞地方权柄。

对这一套体系,朱祁镇心中并不觉得是多成功的。此刻听于谦这么一说,他心中也是一动。

果然于谦所言正是朱祁镇所想,于谦说道:“臣以为当设直隶省都水司掌管直隶一省水利,毕竟直隶一省水系相连,遇见汛期旱情,应该是一省统一规划,否则的话,臣担心当时有以邻为壑的事情发生。”

于谦并没有想那么远。

这并不是于谦的智慧不如朱祁镇,而是每一个站的角度不同。对朱祁镇来说,消除国家运行之中的弊端,一步步让天下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行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于谦这几年的心血都放在治河上了,此刻大功告成的时候,于谦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际遇如何。

而是担心人亡政息,朝廷金山银山堆起来的河北水利,被后续之人给荒废了。

如此思考,想在制度上保证水利政策的延续,就非常重要了。

朱祁镇说道:“这都水司该怎么运行,官员几品?如何管理下面的河渠,先生写个题本报给杨首辅,想来杨首辅经验丰富,定然给先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而于谦担心的事情,并非不会发生了。

朱祁镇这么多年皇帝当下来,最大的感悟是,虽然大明有相当一部分官员是不错的,但是,永远不要低估那少数官员的节操。

这一点是古今如一。

后世都有豆腐渣,而今以邻为壑算什么?反正他只要保住他下辖不被淹,至于下游的事情,关他屁事。

朱祁镇虽然口中没有一口答应下来,但是暗示已经很明显了。

不过,朱祁镇所想做的文章,并非这一点,而是想以这都水司的设置,将大明地方的制度理清一遍,最少最少,也要将巡抚制度确定下来。

还有就是南直隶这个大省的拆分,是不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朱祁镇心中的想法一闪而过,切入点找不到的时候,朱祁镇所有设想都在腹中。好的政策不能在好的时机实行,失败的可能也是很大的。

但是这个时节是什么时候?朱祁镇心中在默默的思忖。

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四章 太后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十一章 孙氏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二十七章 田赋序章 我, 朱祁镇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