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

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

登闻鼓,惊动的不仅仅是朱祁镇。几乎是文武百官该知道都知道了。

毕竟,大明官府衙门的布置,也是以皇宫为中心,散布开来。

朱祁镇能听见,大部分官员也都听到了。即便个别不知道的,也会有人传到的。

内阁七位距离文华殿很近,在朱祁镇命人传话之后,很快就到了文华殿。

却见一个衣衫褴褛,形同乞丐的人被带了进来。

这个人一见文华殿光滑的地砖,都不敢用脚踩,而是跪在上面过来。

朱祁镇见此人满面风尘,几乎看不清楚本来面目,浑身散发出一股异味,也说不上来什么味道,让朱祁镇远远一闻,就有一股反胃的感觉。

只是朱祁镇却知道,这个样子的人,其实就是大多数大明低层百姓的样子。朱祁镇想到这里,顿时觉得这味道也不是那么难闻了。

让百姓困苦如此,乃是为政者之过。

朱祁镇上前几步,伸手搀扶起这个人,问道:“老人家,你多大年纪了?”

朱祁镇刚刚在乾清宫批阅奏折,并没有穿正装,而是身穿一身月白长袍,脚上等着一双靴子,腰间陪着龙纹玉佩,倒是能显露出自己的身份。

只是这个人,明显没有这个鉴别能力。

“小的王焕,乃太原府人,今日太原府大旱,百姓颗粒无收,官府没有赈济,小人活不下去了,这才被同乡所托,请朝廷救命啊。”这个人说话有些语无伦次,答非所问。但是朱祁镇一听,顿时皱眉,问道:“首辅,山西是怎么回事?可曾上报灾情?”

朱祁镇印象之中,陕西上报灾情了。朱祁镇刚刚免了陕西的钱粮,但是山西却没有上报。

再听这人一说,朱祁镇心中顿时大怒。

杨溥听了,立即下跪说道:“老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朱祁镇命太监下去安置这个人,并叮嘱道:“好生待他,问清楚情况。”这才过来,将杨溥搀扶起来,说道:“先生何至于此,山西之事定然与先生无渋。只是山西那边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朕却有一点不清楚了。”

“但凡赈灾,都是朝廷拨款,地方何以隐瞒不报?”

这是朱祁镇疑惑所在。

但凡朱祁镇登基以来,不管朝廷财政再紧张,那么是九边的军费先拖一拖,但但凡下面报上来的赈灾款项,朱祁镇从来没有说不批的。

甚至只有多给,没有少给的。

朱祁镇也知道下面的官员未必多干净,或许有人赈灾款项之中贪了一笔。但是朱祁镇一边严查赈灾款项,一边从来不事先核查,而是事后核查。

很多时候事后核查,未必能查清楚。

但是朱祁镇觉得,百姓是最重要的,只要百姓得到了赈济,即便是有个别聪明的蛀虫躲过了朝廷的核查,就当他们聪明吧。

但是朱祁镇假设山西布政使乃是一个贪官,他为什么不多报灾情,多报赈灾款项,而贪污,而选择了瞒报。不报。

这里面的情弊,朱祁镇一时间想不明白。

但是杨溥是多年老手了,他叹息一声,说道:“以臣之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地方的粮仓已经空了。”

“朝廷赈灾,一般是先让地方自己赈济,如果地方灾情不重的话,地方赈济之后,朝廷豁免当地要上交的粮税,来补充地方的亏空。”

朱祁镇也明白这一点,很多灾害从外地运粮过去,消耗太大,都是当地官仓的粮食直接赈灾。

朝廷豁免的粮税,一些是对百姓减免,其实还有一部分乃是对地方官仓消耗粮食的销账。已经赈灾用的粮食,就不用上缴国家了。

所以都是事后统一核算的。

朱祁镇一想也不对。

他即便是将地方粮仓粮食倒卖了,这个时候,也可以虚报赈灾款项,让朝廷补贴,将账给平了啊。

在贪赃枉法之上,朱祁镇从来不敢小看,地方官员的想象力与执行力。

“第二个原因,就是陛下登基以来,最重视地方官的治行,凡是治行第一人地方官,都会有重任,比如说于谦,周忱,何文渊,等等。想来这位是想粉饰太平,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局面超出他的控制,想再改变就已经不行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京察在即了,今年年底京察结束,明年就要开始外察了。想来他觉得是躲不过的,想要将这一件事情给压下去。”

朱祁镇咬着牙说道:“无耻败类。”

朱祁镇太清楚,所谓的压下去是什么意思了。大旱之下粮食收成不好也就罢了,这位为了粉饰太平,定然还会让百姓以正常年份的交税。

这是硬生生的要逼死人啊。

而且死的不是一个两个,一死就是成千上万。

朱祁镇看着杨溥,说道:“首辅,朕以天下之重,交付给首辅,首辅就是这样回报朕的吗?”说完,不等杨溥说话,朱祁镇就拂袖而去。

一边走一边说道:“传金英,王裕来见朕。”

朱祁镇决议,东厂锦衣卫联合出动,先将山西布政使给拿下来再说。

朱祁镇离开之后。

杨溥跪在地面之上迟迟不动,曹鼐见状,前去搀扶杨溥说道:“杨大人,杨大人。”

杨溥这才勉励起身,说道:“我不如东里兄啊。”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只有遇见事情的时候,才会发现。

杨溥一直以来觉得,他的能力其实并不必杨士奇差,杨士奇在的时候,四海无事。看上去杨士奇什么都没有做。

但是杨溥知道,如果杨士奇在的话,下面根本不会出这样的事情,以至于闹出登闻鼓来,简直是狠狠的打了杨溥一巴掌。

让他在皇帝面前无地自容。

杨溥看似辅佐皇帝,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河北水利工程,比如盐法改制,比如正在进行的长城工程,比如周忱力主大明中枢财政改革,还有以京师为中心的驰道已经慢慢向四方蔓延了。

这都是他主持之下的功劳。

他也感受到了,官场的风气有变化,特别是王振在太皇太后死后,越发嚣张起来,很多人的关系直通王振,让他也有些无可奈何。

所以,他才下决心打掉王振,然后以京察的形式,清理一遍,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下面的官员都无耻到这种地步了。

杨溥太明白了,事情闹到这个地步,绝对不是山西布政使一个人事情,甚至整个山西三司都烂掉了。

这个人结果,甚至比朱祁镇对怒斥,更让这个老人伤心。

杨士奇做的是放缓于未然,而他只能是亡羊补牢。

不过片刻,杨溥就重燃斗志,他心中暗道:“我杨溥,不是杨士奇。东里公的风格不是我的风格,既然有硕鼠敢坏我大明江山,就让你们看看,老夫手段如何。”

有时候,杨溥发起狠来,比朱祁镇发狠更可怕。

因为朱祁镇毕竟年轻,他发怒,最多杀几个人而已,再狠的,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发泄了,但是杨溥却是太知道,怎么用大明朝廷这台国家机器了。

山西布政使曹习。还不知道,他自己的小命已经走进倒计时之中了。更加不知道,很多地方官在正统十年,就迎来了首辅大人发起的廉政风暴。

被拿下的省一级别的官员,决计不是山西一省。明年的外察,对大明很多地方官来说,都是分外残酷的。

杨溥回到内阁之后,立即将都察院与刑部的人全部叫来了,就在朱祁镇前脚将东厂与锦衣卫的人派到山西之后,都察院与刑部的人马,也接踵而至。

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六十章 明浪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五十八章 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