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暗潮

第五十九章暗潮

周忱分明感觉到了朱祁镇一边善财难舍,是不舍得金银矿上的收入。一面又不想让继续采矿上的情弊。

这个办法很不好办。

可以说,天高皇帝远,这些矿场大多数是在深山老林之中,死几个人,根本就没有人知道。

即便放在现在还有黑煤矿。

在这个时代,矿监直通宫内,很多事情地方官根本不敢过问。

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再好的政策,都不能保证实行下去。

对很多太监来说,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能来钱,就是好办法,他们可不在乎这钱上面有没有带着血。

这种权力制衡的失衡,让所有办法都不是办法。

周忱小心翼翼的说道:“臣以为,矿场之事,关系地方治安,当在当地设一县丞,专门掌管矿场。”

朱祁镇听了,自然懂周忱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就是将矿场交给地方系统。

这个办法好不好?

朱祁镇并不认为多好。

首先矿场转交给地方了,地方官员的德行就能保证吗?

最重要的是,矿场到了地方系统,矿场上交的金银恐怕是要先走一趟户部,再能进入大内了。

寻常时候,这事情并没有问题。

但是到了某些时候,却未必了。

还真有大臣敢挪用大内的钱,永远不要低估这些文官的胆色。

而且朱祁镇对矿场的产出还是基于厚望的,毕竟东北可是有很多金矿的。朱祁镇不知道这些金矿在什么地方,但是想来随着大量百姓进入东北,这些金矿自然也会发现,再加上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矿产。

朱祁镇总不能放弃所有的矿产的控制权。将这些权力都转交给地方政府代为实行吧。

且不说文官集团野心,单单说一点,朱祁镇行要推行什么改革,就必须通过文官集团。这太不方便了。

而且矿监是这样的?

宫中所掌管的各种厂,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其中情弊多少?

朱祁镇对将各种厂矿集中起来,组建一个专门负责的衙门。越发迫切起来。

朱祁镇心思盘旋不定,口中依然不咸不淡的问道:“还有。”

周忱心中一直想着弹劾他的事情,哪里想了那么多。只是朱祁镇说了还用,那就一定会有,周忱说道:“以臣之间,当设立矿籍,将矿场附近百姓纳入矿籍之中,免其其他赋税,专司采矿,每人设定额,高出定额之外,朝廷花钱采买。”

朱祁镇听这个模式很熟悉,就是灶户的模式。

其实这个模式并非是灶户的模式,也是匠户的模式,大明设匠籍,工匠都要来北京服役,朝廷给微博的工钱,给材料钱。

到了大明后期,朝廷给的钱往往不够,匠户不得不卖儿卖女往里面填坑,也填不平,故而大明火器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朱祁镇自然不肯这样的。

在朱祁镇看来,建立户籍档案是对的,但是划分太细了,就不对了。

什么军籍,民籍,尚能理解,但是什么乐籍,贱籍,匠籍,阴阳人,等等。太祖皇帝想让下面百姓世世代代子承父业,简直是不人道了极点。

朱祁镇现在没有能力废除倒也罢了,难道还要再加上一个。

朱祁镇承认周忱的办法,或许能降低百姓负担,但却不是他想要的。

既然周忱的办法,朱祁镇不满意,朱祁镇只能按自己的想法来了。他心中暗道:“这一次刘定之只需在福建立一下功劳,回来之后,朕就让他成为少府丞。”

周忱早已忍不住了,说道:“陛下,臣有下情上秉。”

朱祁镇说道:“说。”

周忱说道:“都察院那边,已经有人联名上奏,弹劾臣导君向恶,并横征暴敛,以至于福建民变。”

朱祁镇听了,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一件事情,不是冲周忱去的,而是冲他来的。

周忱仅仅是一个办事的人。

真正主导这些政策的人,就是他朱祁镇。

朱祁镇登基以来,一直在财政上想办法开源。在朱祁镇努力下,朝廷财政收入,二千三百万石粮食,一千二三百万两白银,整整超过宣德年间近一千万两。

有这一千万两能够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这种财政政策,其实已经引起很多人的不满。

倒是朱祁镇在核心层,以瓦刺的威胁为例,反而让核心层支持朱祁镇。

毕竟杨溥这老臣,都是打过仗的。知道打仗的时候,即便是金山银山都要打空的。

即便不是冲他来的,朱祁镇也要保住周忱。

因为周忱的能力,让朱祁镇根本离不开他。

虽然周忱在盐税上的能力,让朱祁镇刮目相看。但是真正让朱祁镇感到惊叹的,乃是周忱在废除宝钞,建立起银本位的制度。

这一件事情,根本没有一点波澜。完美是平稳过度。

而且宝钞虽然而今是废纸一张,但是宝钞之前,却是大明的法定货币。

其实宝钞在洪武年间,还是很值钱的,在永乐前期有一定的贬值,但是还是能用,真正让他不能用的,就是永乐北伐带来天文数字的开支。

朝廷当时的赋税,根本不能抵消开支。

当时财政上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宝钞了,于是滥发宝钞,倒是发了多少,朱祁镇都查不住具体数据了,反正是很多很多。

很多人都以为宝钞贬值,是因为朝廷只会放,不会收,但是实际上整个宣德年间,朝廷一直在回收宝钞,想要挽回宝钞币值。

只是信用一旦破产,就不可挽回了。

在周忱做这一件事情之前,朱祁镇并不觉得有多重用,不过周忱乃是户部尚书,在这个位置上的大臣,朱祁镇也不可能让他们完全听话。也不用他们完全听话。

只有奴才才完全听话。

周忱有这想法,朱祁镇也没有看到弊端,那么他做为户部尚书想做,朱祁镇还能拦着不成。

只有做完之后,朱祁镇才发现。

没有一个完善的财政体系,不管是粮食还是银两调动起来,都是废立了。周忱所做的不仅仅是废除宝钞,而是让银两银元代替宝钞为法定货币,重建一套财政体系。

有了这一套财政体系,后来大明赋税的高速增长,才成为可能。

这样的人才,朱祁镇岂能让下面人一些言语给给毁了。

朱祁镇淡淡说道:“朕知道了,而今还不到十五开衙的时候,卿回去且休息几天,等开衙的时候,朕定然会给你一个交代的。”

周忱听了朱祁镇这一句话,算是放下心来,立即向朱祁镇行礼说道:“臣谢主隆恩。”

朱祁镇送走了周忱。

说实话,朱祁镇对一些御史言官,很是反感。觉得这些人指手画脚感到厌烦之极,他有意借此机会清理一下。

但是一想到而今的内忧外患,瓦刺咄咄逼人,兀良哈已经正式依附于瓦刺了。而福建这边又出了这等事情。

一下子让朱祁镇对地方吏治的所有信任破灭了。

明年将各地外派的各省巡抚,监察地方官员,少不了都察院出力,真将他们给扫一遍,恐怕新上任的就不敢言了。

朱祁镇想来想,还是亲手写了一张纸条,让人送给了杨溥。

最近朝廷大事连连,一个案子接着一个案子,朱祁镇不想让朝廷出现大变动,想来杨溥也是不想的。

杨溥出马,这一件事情自然是消失在无声无息之中。

正月十五开衙之后,仿佛之前所有的串联都不存在一般。只是这样做,仅仅是矛盾暂时按捺住了,今后迟早会爆发出来的。

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战局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七十章 诸子第三章 都掌蛮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九十六章 广西土司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五章 太后二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