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

第六十九章多事之秋

正统九年秋天,兀良哈三卫正是决定依附瓦刺。

交了投名状之后。

瓦刺也先对他岳父的态度,转了一百八十度。兀良哈三卫的首领,分别被封为大元朵颜王,大元泰宁王,大元福余王。

也都挂上了大元平章的头衔。

如果大元还在的话,就是宰相头衔。

不过而今,其实也就是一个头衔而已。只是他们兀良哈已经没有选择了。与大明的贸易断绝,去年秋冬对宣大辽东的骚扰,胜负各半,并没有太大的收获,不靠瓦刺的输血,兀良哈去年冬天的日子就很难过。

于是在今年,也就是正统四年四月。

在东北冰雪融化的时候,大军东进,进攻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各女真卫所,一边向大明求援,一边聚集起来与瓦刺与兀良哈大军对抗,继续去年与兀良哈之间没有完结的战事。

他们聚集在木兰河卫。

而木兰河卫就在后世哈尔滨以东一些的地方。

再往东一些,就是东北平原与松嫩平原之间的交接之地,长白山北麓,与小兴安岭,青黑山之间。

也就是从这里就可以直接进入海西地区。不用翻过长白山。

木兰河卫城乃是元代选址。数万女真部落,在这里与瓦刺兀良哈联军对峙。

也先瓦刺本部并没有出战,而是让兀良哈与奴儿干各部战斗,双方围绕着木兰河卫聚集了数万大军。

当然了,也先并非什么也没有做。

他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收买女真部落。

大明对奴儿干各部并没有直接统治,想想就知道,女真各部对大明的忠心能有几分。女真各部之所以联盟与兀良哈对抗,与其说是忠于大明,还不如说是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受侵犯。

毕竟臣服与大明,大明的赋税几乎没有,朝贡还能得些赏赐,但是跟了兀良哈与瓦刺,会有什么下场,他们自然是明白的,上贡兵马粮草不说,估计还要出壮丁从征,今后的日子可不好过了。

但是不好过,也是要生存下去了。

如果在生存不下去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做出选择的。

所以也先放马在兀良哈的草场之上,督促兀良哈各部进攻,与女真打得如火如荼。兀良哈去年没有一口吃下女真各部,今年也吃不下去的。

他反而在后方与女真各部的使臣联系。

这些女真各部如果往上数几十年的话,其实都是元朝在东北设的两个万户的后代,这也是太祖皇帝对四夷的态度,要求的是臣服,因俗而治。

前面一边打,后面一边谈,什么时候后面谈好了,就是也先将瓦刺主力派上战场的时候,也是一锤定音的时候。

对也先来说,如何调教有异心的下属,这是一项艺术。如此一来可以打磨一下兀良哈的傲气,让兀良哈各部知道,他们离开了瓦刺,什么也不是。

同样让兀良哈在瓦刺体系之中,竖立了一敌人,不是别人,就是未来的女真各部。

属下有矛盾,作为上位者,也先才好控制。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瓦刺本部大概有十万骑上下,但是比起蒙古各部,黄金家族的地方领主,兀良哈,乃至其他大大小小的部落。瓦刺单对单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对联合起来的各部,却不好说了。

所以也先在统治蒙古的时候,各种手腕都需要用的。这也是为什么脱脱不花与也先特色的双王结构能够存在的原因。

从东北传来的军情,让朱祁镇满是犹豫。

救,还是不救。

这个问题在武英殿几乎没有争辩。

武英殿之中,外面淅淅沥沥的雨,给这一场会议增添了不少凄凉的气氛。

张辅陈言道:“臣估计兀良哈三卫与瓦刺合力,当在十万骑之上,如果朝廷出兵塞外,则瓦刺很可能从漠北继续调兵,双方形成决战姿态。”

“朝廷能出兵多少?”

“抽调宣府,大同,辽东三镇所有骑兵,再加上三千营,朝廷可出骑兵十万,这是朝廷除却西北之外,所有的骑兵主力了。”

“这一战一旦失败,则九边防线就会彻底失去主动,完全陷入被动之中,瓦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而出战之时,女真各卫可以帮助朝廷吗?”

“也是不行的。”

“女真各卫,一盘散沙,甚至不如海西女真有李满住一个首领,他们不过是因为兀良哈的步步紧逼而团结在一起,一旦大军出塞,木兰河卫之围立解。”

“到时候瓦刺掉头南下,女真各卫是决计不会主动出战瓦刺的,出兵救援,不过移祸于我而已。”

“此乃孤注一掷之举。”

“军国大事不可浪战。”

朱祁镇也知道,张辅说的没有错,朝廷骑兵在十几万上下,但是分布在整个漫长的边境线之上,能够聚集起来作为主力作战的骑兵,不过十万。

甚至这十万,朱祁镇还疑心其中有空额的。

不要以为这个数字很少,其实即便是太宗北伐的时候,出动最多的也不过是步卒,并非骑兵,骑兵大规模决战,也不过是动用数万骑而已。

十万骑的决战,真得是一场战略性的大战。

胜则瓦刺退回漠北,甚至也先的权威丧尽,以瓦刺也先与脱脱不花两人联合起来的草原政权就此分崩离析。

但是如果败了,就是落入深渊之中。前文已经说过了,而今的九边边防并非明末连绵长城,而是,将从北方进入的敌人,逼到几个节点,进行战略决战的防御态势。

只是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边军有骑兵,有足够的骑兵,即便不与蒙古骑兵决战,也可以做到追击,停滞的作用,迫使对方不能自由行动。

但是十万骑兵尽丧,大明边军只剩下步卒,那么,到时候瓦刺骑兵,就可以来去自如了。

朱祁镇其实有一句话,一直想问问张辅,这也不能打,那也不能打,那么什么时候能打?

如果什么时候都不能打,那么朝廷养兵百万,耗费亿万,是用来做什么的?

杨溥说道:“陛下,臣知弃女真则弃奴儿干各卫,如此一来,朝廷边墙之外,尽为瓦刺所有,但是而今实在不是大战之时。宁波大疫,况钟已经上报,死亡三万有余,虽然已经将疫情控制在宁波府之内,但是宁波府库已经不足,况钟已经将海关库银先行调动了。”

“而叶贼转战三省,福建,浙江,江西三省,动用军民百姓十余万,尚不能治,这三省的蕃库今年也不用指望了。”

“而且今天气候反常,往年春旱,而今年却雨水连连,幸得陛下,高瞻远瞩,治理直隶水患,而今直隶尚且无虞,只是河南方面已经有些不妙了。”

“如果这天气不做改变的话,今年五六月份,恐怕黄河就危险了。”

“而今户部周忱虽然是能吏,但是也没有三头六臂支应各方,如果大战一起,则耗费千万,朝廷实在是拿不出来的。”

朱祁镇也明白,杨溥所言句句属实。

但正因为是实话,才让朱祁镇感到难受之极。

今年真不知道是怎么了,简直就是多事之秋。主要花钱的几项,宁波大疫,叶留宗之乱,还要为黄河准备一笔款子,如果黄河安安分分的,那再好不过,如果黄河不安分,也要有所准备。

这个时候,与也先下场赌一局胜负。朱祁镇的确是没有底气。

朱祁镇说道:“只是如此,难道就坐看朝廷忠臣被也先所执吗?”

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四十章 舆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四十章 舆情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