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

文华殿之中,气氛似乎与往常一般。

李时勉站在朱祁镇的面前,为朱祁镇一点一点讲解孟子精义。甚至连太祖皇帝删去的文字,也不避讳。

似乎想以微言大义,感化朱祁镇。

朱祁镇认真听讲。不敢用一丝走神。一来,李时勉为人很严肃,但是讲课之上,还是有些水平的。最少朱祁镇能听得进去。绝非后人所想迂腐不堪,教条不已。

恰恰相反,真正在儒学之上下足功夫的人,有自己见解的人,反而不教条。凡是将一些教条奉为天条,不可越雷池一步,反而是半桶水。

不管在什么领域都是这样的。

二来,一对一教学的时候,哪里有朱祁镇走神的余地。李时勉手中太皇太后所赐的戒尺,可不是用来摆样子的。

更重要的是,这一课也是李时勉最后一课。

明天,就是王直过来教授春秋。

朱祁镇觉得暗中阴了一把李时勉,心中有些不安。

时间一点点的溜走,不一会儿,就到了上午时分。

窗外照射来的阳光越来越短,已然到了窗户外面了。

古人都有一个本领,那就是看看天光,就能大概估计是什么时辰了。李时勉微微瞄了一眼,说道:“时候到了,陛下今天就到这里吧。”

朱祁镇连忙起身,说道:“谢过先生。”

李时勉说道:“陛下,今日是我最后一次教授陛下,老臣有一言,还请陛下听之。”

朱祁镇说道:“先生请讲。”

“陛下之聪慧,实乃天纵,老臣教授学生数十年,从没有见过早慧如陛下者,然有一得必有一失。”

“臣唯愿陛下以不聪明为要。”

朱祁镇说道:“不聪明?”

朱祁镇有些不明白。

李时勉说道:“守业之难,不在机巧,而在人心。陛下秉先圣之仁义之心,行事纵有一过,为臣下所乘,终不失大业。然生轻天下之心,以为天下聚在算计之中,纵有百成,终有反噬,还请陛下明鉴。”

朱祁镇听了,脸色微红。

他觉得李时勉定然是知道这背后有他的推动。随即又暗暗品味这一句话。觉得李时勉不会单单如此说。

只是连忙说道:“学生知道了。”

李时勉退后几步,向朱祁镇行一礼,只是满头白头似乎一下子闯进了朱祁镇的眼帘。朱祁镇心中一酸。连忙上前扶住李时勉说道:“朕有些小算计,李师不要怪我。”

李时勉说道:“陛下毕竟年幼,臣也心急了。只是为君之道,还是以光明正大为要。”

朱祁镇说道:“我知道了。”

李时勉再行一礼说道:“老臣告退。”

朱祁镇目送李时勉走了,心中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概因李时勉这样的人,朱祁镇在后世从来没有见过。

李时勉是真正的儒家子弟,一言一行都在奉先圣之言。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朱祁镇甚至有一种自惭形愧之感。

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以人为鉴。

不敢说李时勉就是道德完人,但是在后世,朱祁镇实在找不到这样一个人。不畏强权,数次劝谏太宗,仁宗两位皇帝,几死。

言行合一,坦坦荡荡。似乎一言就能看穿肺腑心肠,绝不会失信之余。

朱祁镇也知道,李时勉其实没有私心的。

只所以层层加码让朱祁镇学习,不过是觉得朱祁镇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

后世都鄙视那种坚信道德标准的人,觉得那些人是傻子。但是真正有这样的人在面前的时候,才知道震撼。

不过,朱祁镇也相信,如李时勉这样的人,在大明朝也会太多的。

第二日,替换李时勉的讲官就来了。

就是王直。

让朱祁镇第一看到的就是汪直的大胡子。

不,这个时代说是美髯。

王直与李时勉不同,他为人处世,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如果说李时勉第一印象,就是让严肃起来。

似乎,在李时勉面前任何一点失礼的行为,都会应该。

但是在王直面前,却让人不由的放松起来,生出亲近之感。

他讲的是春秋。

却不仅仅讲春秋,每讲春秋一则故事,就旁征博引,将历史上类似的事情,排列出来,然后以圣人的评价解读。

这样做会如何,不这样会如何。细细分析其中微言大义。

朱祁镇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有意控制。

他又一点担心,如果在王直面前表现太多,王直也与李时勉一般加快进度,怎么办。

但是很快,朱祁镇就将这个心思放在一边了。

因为他发觉,王直与其是讲春秋,其实却更像是讲史,每一句微言大义都能让他延伸出十几个类似,但是做法不同,有不同结果的故事。

这个说的故事,并非给小孩子讲的故事,而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最少有正式记载的事件。

一时间朱祁镇听得津津有味。

说实话,朱祁镇固然有后世人的思维,但是对中国历史谈不上精通。

与这个时代的士大夫相比,就可以说不精通了。

除非后世历史系的学生,不然学过那几本历史教科书,仅仅是常识而已。甚至说严重一点,因为描述历史的角度不同。

你甚至觉得,你读了一个假历史。

刚刚开始的时候,朱祁镇能忍得住,但是后来听得入神,忍不住发问,对历史细节,以及种种观点不同。

王直含笑解释清楚。

就这样不知不觉居然到了中午。要到了下课时间了。

王直送走了朱祁镇之后。

嘴角挂着起一丝苦笑,说道:“这是什么事情?”

王直与王英齐名。也是永乐二年的进士,与王英是同年,两人关系很好。王英弹劾李时勉,为了避嫌,这讲官的职务,他不上。却推荐了王直。

王直对此也是又惊又喜的。

毕竟为皇帝当老师,其中的诱惑太大了。不说别的,而今政坛大佬都是仁宗皇帝潜邸出身的。

只是杨士奇唯恐王直重蹈李时勉的覆辙,在王直上奏题本的时候,他特地召见了王直,给他讲明白了。

皇帝尚在幼冲,要感化为主,要让皇帝感受到圣学的魅力。而不是强来。在功课上也不要太严,只需让皇帝知晓大义就行了。

甚至还给皇帝学习进度,做出的规定。春秋一经,最少要让皇帝学上一年。

他当时也觉得没有问题。

不过真正教授陛下的时候,才发现问题所在。

陛下真不是一般人。

很多事情,几乎不用多言,就能领会。给陛下准备的教学进度,不过半个时辰左右都讲完了。

所以王直临时改变了内容,将课程偏向讲史的方向。

这才将剩下的时间给熬过去。

此刻,他才知道了李时勉为什么讲课这么快了。

并非不在意小皇帝身体,而是按着皇帝的接受程度来的。

一时间他想起李时勉被换下背后是不是有其他问题了。不过,他常在吏部,自然知道朝廷之中种种猫腻。

索性他得了最大的实惠,与皇帝结下师徒名分。至于其他的事情,就不要太追究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六章 新天子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