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

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

朱祁镇心中憋屈的很,他做事向来对照古今明君,从来不多做有失皇帝身份的事情,今天这个玩笑,好像能将心中郁闷之气发泄一点。

朱祁镇哈哈一笑,说道:“这个差事,你做不做?”

刘定之说道:“陛下有命,臣岂敢推托,只是不知道陛下想将事做到什么地步?”

朱祁镇说道:“首先,银矿与铜矿都是铸币所需,决计不能短了去。所以,朕第一个要求,就是这今后金银只能多不能少,第二,就是叶留宗这样的事情,不许再出现第二次了。凡是在外的矿监,都归你名下,用人由你,可以不在宫里挑选。只要将事情做好就行了。”

“想去想想,给朕一个章程。”

刘定之说道:“臣明白。”

朱祁镇说道:“这是其一。”

“你刚刚到京师,或许不知道关东的情况,海西不太平。”

朱祁镇一示意,立即小太监,从一边的书架之上,抽出一封文书,双手递给了刘定之。

刘定之一看,这并不是谁的文书,而是瓦刺从去年下半年到去年年底所有动静。

细细看来,却是也先已经整合好奴儿干各方,不,在瓦刺称作辽阳行省。

想想辽阳还在大明的手中,但瓦刺却这样称呼,其心思简直是不假隐瞒了。

而最后一条消息,不是别的,乃是锦衣卫多方汇总,推测今年,也就是正统十一年瓦刺会对海西动兵了。

因为很多女真部落已经得到了风声。

朱祁镇见刘定之看完,说道:“瓦刺与朝廷的大战,就这几年之间了。朕从去年之后,多次拨款修建边墙,增加军饷,整顿九边军务,但是依旧不是很放心的,最不放心的却是军中武器。”

朱祁镇一伸手,就有人拿着长刀,长枪,圆盾,弓箭,弓弩,火门枪,鸳鸯战袄。

朱祁镇让一个太监架着,伸手从腰间拔剑,一剑劈下去,叮当一声,长刀上半截被朱祁镇手中的长剑削断了。之后的长枪,圆盾,都是如此,而鸳鸯战袄之后的铁丝也单薄的很,被朱祁镇一剑刺透。

朱祁镇说道:“朕知道,朕手中这柄长剑,乃是取西域乌兹钢,千锤百炼而成的,比古代所谓干将莫邪也不差多少。”

“但是朕更知道,敢摆在朕面前的样品,也是层层选上来的。但是即便如此,这些东西,在这柄长剑之下,也是不堪一击,寻常士卒所用的东西是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

刘定之见状一时间有些呆滞。

刘定之毕竟在平定叶留宗之乱时走访过军营,对很多事情都还是知道一点,就好像鸳鸯战袄一样,也不是每一个士卒都能穿得起的。

而鸳鸯战袄更多是防箭矢,真正冲阵的还是铁甲。

而且他也不得不承认,朱祁镇的怀疑不能说错,最少就南方卫所的兵备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他觉得朱祁镇想法明明是有问题的,但是结果却是正确的。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朱祁镇说道:“所以,这一件事情,朕就交给你了,大内所有的兵器火器厂,全部调给你了,连遵化铁厂也交给你了。”

“记着我之前给说过的。”

“朕要得是如晒盐法一般,一条完整的分工流程。能够大规模生产。”

wWW✿ TтkΛ n✿ ¢ ○

遵化的铁,北京的煤,再加上供应大明一百多万军队的武器,足够构成一个庞大的武器生产体系了。

他想将晒盐法之中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去,一来也是为了朝廷大战做准备。一条龙的武器生产体系,能压低朝廷的生存成本。

如果刘定之真能做成的话。那么朱祁镇就准备将兵部兵器厂,乃至大明各级卫所打造兵器的权限给收缴上来。

朱祁镇越研究越觉得,他对卫所这种军事单位难以下手的原因,就是每一个卫所看似很小,但是却是一个独立的生产战斗单位,不管是粮食生产还是兵器打造,都可以做。

这也是他削权计划的一部分。

这一个计划也顺应很多将士之心的,各卫所打造的武器质量太差了。士卒都不想用,而且五花八门的打造单位,也造成了武器生产质量的参差不齐。

下面已经怨声载道,当然了,九边京营这些一线部队感受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武器都是兵部与大内打造的。

虽然在朱祁镇看来,兵部与大内造的兵器,节操也不太高的。

但毕竟各级勋贵还掌实权,他们是要出兵打仗了,真要出了问题,你看成国公他们会不会大闹兵部大堂,将几个兵部官员的乌纱帽给摘了。

朱祁镇想培育出来一个工业体系,现在打仗用,将来不打仗了,大量廉价的钢铁也可以卖给民间了。

虽然大明民间冶铁业也很兴旺,但是在朱祁镇看来,铁价还是太高了。大量廉价工业品,才能惠及百姓。

朱祁镇其实对工业发展带来的产能,虽然看重,却放在第二位了。因为他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他即便一辈子推进工业发展,到他死,大明的工业产能也超过农业产能。

农业永远是大明的根本,朱祁镇根看重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效应。

更廉价的盐。减轻农民负担,更廉价的铁,可以减轻百姓铁制农具的负担,还能让大明进行更大规模的基建,比如水利工程。

刘定之也知道这一件事关重大,更明白,朱祁镇从登基以来,恨不得在脑门之上写着瓦刺两个字。

任何事情凡是与瓦刺有关,朱祁镇都十分重视。

所以,他明白这一件事情做好了,他的前途自然是一片大好,是国家功臣,甚至可以提前进入部堂一级,成为国家功臣,而做不好。正不管他之前有多少功劳,就可以一笔勾销了。

只是刘定之心中唯一有些不舒服的事情,那就是作为一个儒臣,一个状元。刘定之给自己的定位,可不是一直负责这些工匠的事务。而看样子,皇帝想将他一直按在这样的事务之上了。

在刘定之看来,这不是一件好事。

他心中暗道:“是时候找一个替手了。”

朱祁镇有叮嘱了一番。刘定之就展开了自己的工作。

他首先视察了遵化铁厂,又视察了大内的兵工厂,乃是火器厂,火药厂等等。大半个月的时间之内,将整个体系都走了一个遍。

而矿监的问题,刘定之想放到一边了。

原因很简单了,那就是矿监在外地。他虽然看过宫中的文书,但问题这些文书能说明什么,他必定要派人是视察。

宫中的内官,他是一个也不想用。但是代替内官的人选从什么地方来?正是从各兵工厂之中选拔了。

毕竟单单是一个遵化铁厂就有一千多户,五千多工匠。加上各个厂子里面,刘定之直接管辖的人员,超过了二三万人之多。

多为壮丁。

他一边整顿这些人,一边从里面选出不人才来,然后派出去代替内官镇守各矿。当然了刘定之也要视察几个大矿,看看根结在什么地方,也好对症下药。

对刘定之来说,这不是一篇小文章。

有周忱的榜样在前,刘定之自然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

刘定之在忙活的时候,开春之计,瓦刺的动机也确定了。在冰雪融化之后,也先再次来到了肇州,开始策划对海西镇的进攻了。

大明对奴儿干几十年的经营也不是白给的。虽然而今也先占上风,但是消息总是能传出来的。

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三章 灾年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四十章 舆情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二章 大武学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战局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弟七十三章 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