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

第一百一十六章台湾置州

其实朱祁镇也想过,迁移福建之民去海西。

毕竟从福建海路去海西的话,说不定比北方还快一些。

但是朱祁镇想来想去,觉得暂时搁置了。

倒不是朱祁镇担心福建在东北水土不服。成大事则就不能太慈悲。这个时代但凡是官府移民,绝对会有死亡名额的。

如果这死亡名额能压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朱祁镇倒是可以接受。

主要是,长途移民没有经验的话,死亡名额估计会很高,再加上海西的战事还没有平静下来。

没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迎接移民。

但是福建而今流民的局面,正是移民的大好时机。

这十万流民再加上俘虏,只要全部能迁徙到台湾岛上,台湾岛上就可以置一个县了。

之后就能慢慢经营了。

如果这十万百姓都安置好了,以中国人之安土重迁,再移民的困难就多了不少。

而且其他条件,都达标了。

船,开海以来,不仅仅是国家造船,民间也造船,所以官府船只运输移民或许不够,但是如果征召民船的话,是绝对够的。

而且马上要进入冬季,海上的风暴也平息了。

至于粮草什么的,在南方调集也容易多了。甚至朱祁镇可以直接拨款。怎么看,都是万事具备,只需轻轻一推了。

多年做皇帝,朱祁镇有足够的技巧了。太明白凡是顺势而为,省力十倍,但是非要逆势而为,成功不成功,暂且不说,甚至单单做这一件事情,就要付出极大的政治代价。

只是朱祁镇却没有想到,他觉得仅仅剩下轻轻一退的事情,却遇见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祖训。

朱祁镇思量一会儿,说道:“此一时彼一时也。”

“当时海上倭寇横行,方国珍残部到处都是,大寇频出,太祖皇帝为了百姓安宁,才下令禁海的。而今天下升平,四海安泰,还是有何人敢违逆朝廷之命,开海以来,更是有本朝子民游荡四海。今日自然是不同于往日。”

“卿当思太祖皇帝是本意,才是真正遵循太祖遗命。”

焦宏自然不会反驳朱祁镇的说法,毕竟焦宏现在乃是福建巡抚,而福建这一个省,可以说是对海禁最不满的省份。

焦宏必须为福建省着想,他本意也是赞成开海禁的。只是有些话,即便他不说,放在朝廷之上,也是有人要说的。

焦宏立即说道:“陛下圣明。”

“此事,卿当与内阁商议,列一个章程给朕看。”朱祁镇说道:“等卿回去之后,就速速办理吧。”

焦宏立即说道:“是。”

朱祁镇本来觉得,能在台湾设县,就不错了。但是内阁商议的结果,却是台湾射夷州下辖一县,就是夷州县。而这个夷州知州,还担负着招抚台湾土人的责任。

看内阁的架势,是准备在台湾建立一套土司体系,准备将大明在云南与贵州那一套给搬过来的意思。

朱祁镇队这一件事情,还是相对满意的。

朱祁镇越发明白,做什么事情,不要多想。

做事本身,不要多做发挥,很多事情,内阁都不会故意不让皇帝做事的。

就比如这一件事情,在朱祁镇看来,最大的好处,是一个先例。一个海外设府县的先例。

官僚其实最喜欢袭承先例,因为这样做,会减少不少政治风险。

有了台湾的先例,将来朱祁镇决定在吕宋,占城,马六甲,乃是更多的地方,设立府县就有了成例了。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这些地方与台湾是完全不同的性质,但是在大明人眼中,这都是一样的政治定位。

所以,占据台湾等于开疆扩土,这是后世人的思维定式。

但是在大明人心中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很多地方,即便是大明没有军事存在,在大明人眼中,这些地方,或许不属于中国,这里的中国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就是中原江南湖广一带,才是中国。但是这些地方,都是属于大明朝的。

至于夷洲更是澎湖巡检司在,正是大明的地盘。

开垦台湾的性子,就好像是内部迁移百姓,建立一个县而已。无非这一片的土人比较多。但是这一件事情,也是有成例的。

按照西南的成例来就行了。

内阁的一整套解决方案,都是基于大明传统的政治框架之中的。

但是朱祁镇却从其中看到崭新的一幕。

只是什么时候,才是揭开的时候,却要等时机了。

朱祁镇越来越喜欢钓鱼,在后世,他从来不知道钓鱼有什么乐趣,但是而今才慢慢感受到,做皇帝与做钓者,其实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都是等待的艺术。

“陛下,”后宫忽然有人来报说道:“小爷病了。”

“什么?”朱祁镇大吃一惊。

宫中的小爷,自然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濬。现在四岁多了。钱皇后已经开始让长子识字了。

只是对这样的小家伙了,这一件事情,简直是酷刑。、

每当教他识字的时候,非大哭大闹不行,谁也不敢对这位小爷怎么样。

非钱皇后出马不可。

至于朱祁镇,很抱歉。

朱祁镇虽然对朱见濬寄以厚望,毕竟在大明祖制之下,废除一个太子太麻烦了。朱祁镇自然想要一步到位。

好好培养出一个接班人,将来也不用折腾了。

朱祁镇自然不是明神宗。朱祁镇要做的事情太多,才不想在储君位置上浪费时间,与政治资源。

但是面对这个肉-团子一样的孩子,朱祁镇却是下不了手重责。

毕竟他后世也没有被父母打过,他对自己的孩子下不了手。而政务繁忙,朱祁镇几乎称得上是工作狂了,没有节假日,没有上午,下午都排得满满。

事务少的时候,朱祁镇还有时间一日三餐,与皇后与儿子吃一个便饭,说说话。一旦忙起来了。

吃饭的时间也都没有了。

甚至乾清宫的宫灯一直要烧到深夜时分,不将事情理顺了,朱祁镇是睡不着觉的。

朱祁镇自然觉得对儿子是有所亏欠的。更是下不了手了。

于是乎他与钱皇后的角色就对掉了。

朱祁镇变成了慈父,钱皇后变成严母。甚至有时候朱祁镇正在批阅奏疏,小家伙就从坤宁宫中跑过来了。

就是为了躲老妈的铁拳。

但是朱祁镇只能护得了一时,护不了一世。而且朱祁镇也不反对皇后对他严厉管教。因为他毕竟不是别人。

他是大明未来的皇帝陛下。

甚至从对朱见濬的感觉上,朱祁镇甚至能感受到一些老臣对他的感受。

他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昏君的,那么从小严苛的教育也是必然的,等他六七岁的时候,就要出阁读书了。

到他成年之前,每天严苛的教育是绝对不会改变的。

如此,并不是说朱祁镇不爱儿子,恰恰是对儿子爱得深沉,希望他未来能继承他的事业。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故而此刻,一听儿子病了。朱祁镇自然是大惊失色。

小儿易病,这一件古今都是一样的,但在古代有一个极大的不同,那就是小儿夭折频率是极高的。

这一点,即便是皇宫之中,也是如此的。

很多时候一病,接下来的就是死亡。

在古代,人的生离与死别,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这都是很普遍的东西。朱祁镇这才着急之极,立即推掉了所有政务,交代召见的人以题本上奏。然后就匆匆回后宫了。

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四章 太后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二十章 真相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