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

第一百二十一章工部改革

朱祁镇有一点摸不清楚杨溥的脉。问道:“先生的意思是?”

杨溥说道:“臣以为立国在于安民,安民在于务本,务本在于兴农,兴农在于水利,陛下大兴河北水利,乃深知天下之疾苦而除之,实乃治国之正理也。”

朱祁镇听了脸色一丝不动。

就好像不是在夸自己的。

对于别人的马屁,朱祁镇也习惯照单全收。不过对于杨溥的马屁,朱祁镇就要在脑袋之中,多转几个圈了。

要想一想,这一位想做什么?

“水利之重,天下咸知,从正统九年之后,各地地方官纷纷上奏朝廷,兴起水利,北至辽东,南至两广莫不如是。”杨溥说道:“只是水利之事,在地方如此重要,却没有人掌总,臣以为不妥之极。”

朱祁镇说道:“先生是想,重启两尚书之策?”

“非也,”杨溥说道:“六部分列,有千余年了,不可妄动,但是工部职能,可以调动一下了。”

这一件事情,朱祁镇没有考虑过。

但是他也知道,上有所好,下必从之。

朱祁镇亲自为河北水利站台,不知道在河北砸了多少钱财,才有而今河北沃土,百万户百姓。

从这一点上,下面的官员即便是在迟缓,也能看出来皇帝的风向来。

之前也说过,赖大明诸位先帝之德,朱祁镇所接到摊子,虽然有很多地方,不如人意,但是总体来说。

不是一个烂摊子。

最少地方府库是很充裕的。

如此一来,大部分地方官员想要政绩,怎么办?

修水利。

朱祁镇所知道,就是太湖入海渠道,为首的一系列江南水利,甚至陕西布政使黄镛所经营的一系列灌溉工程。

等等。

几乎上地方上凡是有余力的,都要修几条河,以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

至于黄河,淮河,长江,这些大工程,自然是要朝廷负担,但是看几条渠,灌溉几百顷地,这些小工程,一个县就给办了。

至于清理古代水利工程,重新发挥出作用,更是不少。

可以说,从朱祁镇修建卢沟河开始,大明第二个修建水利的高峰开始了,第一个高峰,自然是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派遣国子监监生到各地修建水利。

不过,在百废俱兴的背景之下。

洪武年间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大多是以恢复为目的的。

朱祁镇对地方修建水利,还是支持的,给吏部下的诏书之中,修建水利有功的官员在晋升之上,要提前考虑。

可以说,这样修建水利的风潮,朱祁镇是有以推波助澜的。

只是兴一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在修建水利之上,也是如此。

朱祁镇的本意或许不错,但是执行下来,却有太多的问题了。

很多河流,都是流经很多府县,各府县为了自己的利益,上面堵下面截,或者上面泄洪,下面受灾。这还是仅仅是没有人掌总的问题。

更不要说,地方政府一拍脑门就要修建水利。

也没有什么规划,勘探。自然是有地方官,愿意亲自将探明高低上下,开劈河渠。

但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官,不过是为了政绩,谁想以后,修建起来的水利工程,多有不便之处。甚至不能为利,反而成灾。

这还是能力问题。

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官心中所想本就不单纯。

虽然地方府库钱粮,还算充裕,但是大明毕竟是有王法的,有御史,有巡按,地方官即便是想将银子拿进自己的腰囊之中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但是只要有工程,其中就用无穷的办法,可以将钱收入私囊之中。

这种存心不良的工程,又能有什么效果,只是劳民伤财,徒耗民力而已。

这种乱象,朱祁镇感受并不深,毕竟他对大明基层是什么样子,总体来说是陌生的,是隔了一层的。

但是杨溥就不一样了。

杨溥门生故吏遍天下,其中有不少都是地方做官,很多事情,不好直接上书朝廷。毕竟一旦上到官面之上,就必须有一个结果。

如果是一个两个个案,也就罢了。但是如果这样做的人很多,那就是一场政治风波的开始。

这种后果,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想看到的。

但是私下给自己靠山说明情况书信,就进退自如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能坐稳内阁首辅之位的大臣,都是不会是孤臣,必然是朝中某一派文官的首领人物。

杨溥见朱祁镇听进去了,又细细说道:“工部分四司,分别是营缮,都水,屯田,虞衡,而今各地卫所屯田,本务本来就不多,归五军都督府,至于虞衡司,下属之在铸币诸事,而今可以划给户部,而今天下大工,多为水利工程,与边防事务,与宫室山陵营造。但必须登基以来,一向节俭,当不至于有大工。”

杨溥说道这里,眼睛饱含深意的看了朱祁镇一眼。

朱祁镇立即明白了。

对于,朱祁镇离宫别居,杨溥作为文官之首,对这样不合礼制的事情,还是表现出不赞成的态度。

好在,朱祁镇在朝政上并没有耽搁,每日早朝与接见大臣,还是在紫禁城之中,他也就不说什么了。

杨溥继续说道:“如此开裁撤工部杂吏,全部放在水利之上,陛下在直隶设都水司,在其他各省也当如此,设都水司,专司各省水利,府县之水利工程,必须要都水司勘探,备案,而后方可实行。”

“如此,也不至于地方乱象丛生。”

不是说,各省按察使的监督权没有行驶到位,而是很多事情,各省按察使也不是太懂的。水利工程毕竟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要专门机构去管理。也是清理之中。

但是朱祁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杨溥再向他示好。

为什么?

因为朱祁镇的水利学堂,已经培养出来相当一部分学员了。

阮安带着第一批学员,经历了整个河北水利工程,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之后,也被阮安带回学堂学习了两三年,早已算是毕业了。

但是这一批学员,大多被分配到直隶各府县,成为执掌水利工程的小吏。还有一部分在工部做事。

没错,是包分配的。

其中混的好,已经成为九品县丞了。虽然他这县丞只能掌管一县水利事务。局限性很大,可能一辈子,就不要想升到五品官以上。

一辈子熬一个同知致仕,是他们最好的结局了。

但是对大多数百姓来说,只要能披上一层官皮,那就是改换门庭的大事,至于当多大的官,就不敢有太多的奢望了。

当然了大部分学员,还是一个小小的吏员。

有这个先例存在,报考水利学院的学生大增,如果第一批学员,还多是小太监,但是第二批学院,全部都是北京城中百姓子弟。

一个小吏的前程,达官贵人看不起,但是小老百姓,却没有什么看不起的,甚至一些落地秀才童生,觉得科考无望,也会报名加入。

虽然水利学院每一届毕业生,比起后世并不多,不过几百人而已。但是这两三届过后,直隶的职位与京城之内的职位,也都会被填满的。

这种改革,即便杨溥不提,朱祁镇也要说的。毕竟养出这么多人,朱祁镇就是要用的。不会不给水利学堂的学生找岗位的。

只是朱祁镇心中藏着很深的算计,觉得文官们一定会反对这些人的任职,却不想今天看杨溥的表现,似乎杨溥并不介意用这些学生。

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十四章 遗诏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