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

第一百二十一章工部改革

朱祁镇有一点摸不清楚杨溥的脉。问道:“先生的意思是?”

杨溥说道:“臣以为立国在于安民,安民在于务本,务本在于兴农,兴农在于水利,陛下大兴河北水利,乃深知天下之疾苦而除之,实乃治国之正理也。”

朱祁镇听了脸色一丝不动。

就好像不是在夸自己的。

对于别人的马屁,朱祁镇也习惯照单全收。不过对于杨溥的马屁,朱祁镇就要在脑袋之中,多转几个圈了。

要想一想,这一位想做什么?

“水利之重,天下咸知,从正统九年之后,各地地方官纷纷上奏朝廷,兴起水利,北至辽东,南至两广莫不如是。”杨溥说道:“只是水利之事,在地方如此重要,却没有人掌总,臣以为不妥之极。”

朱祁镇说道:“先生是想,重启两尚书之策?”

“非也,”杨溥说道:“六部分列,有千余年了,不可妄动,但是工部职能,可以调动一下了。”

这一件事情,朱祁镇没有考虑过。

但是他也知道,上有所好,下必从之。

朱祁镇亲自为河北水利站台,不知道在河北砸了多少钱财,才有而今河北沃土,百万户百姓。

从这一点上,下面的官员即便是在迟缓,也能看出来皇帝的风向来。

之前也说过,赖大明诸位先帝之德,朱祁镇所接到摊子,虽然有很多地方,不如人意,但是总体来说。

不是一个烂摊子。

最少地方府库是很充裕的。

如此一来,大部分地方官员想要政绩,怎么办?

修水利。

朱祁镇所知道,就是太湖入海渠道,为首的一系列江南水利,甚至陕西布政使黄镛所经营的一系列灌溉工程。

等等。

几乎上地方上凡是有余力的,都要修几条河,以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

至于黄河,淮河,长江,这些大工程,自然是要朝廷负担,但是看几条渠,灌溉几百顷地,这些小工程,一个县就给办了。

至于清理古代水利工程,重新发挥出作用,更是不少。

可以说,从朱祁镇修建卢沟河开始,大明第二个修建水利的高峰开始了,第一个高峰,自然是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派遣国子监监生到各地修建水利。

不过,在百废俱兴的背景之下。

洪武年间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大多是以恢复为目的的。

朱祁镇对地方修建水利,还是支持的,给吏部下的诏书之中,修建水利有功的官员在晋升之上,要提前考虑。

可以说,这样修建水利的风潮,朱祁镇是有以推波助澜的。

只是兴一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在修建水利之上,也是如此。

朱祁镇的本意或许不错,但是执行下来,却有太多的问题了。

很多河流,都是流经很多府县,各府县为了自己的利益,上面堵下面截,或者上面泄洪,下面受灾。这还是仅仅是没有人掌总的问题。

更不要说,地方政府一拍脑门就要修建水利。

也没有什么规划,勘探。自然是有地方官,愿意亲自将探明高低上下,开劈河渠。

但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官,不过是为了政绩,谁想以后,修建起来的水利工程,多有不便之处。甚至不能为利,反而成灾。

这还是能力问题。

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官心中所想本就不单纯。

虽然地方府库钱粮,还算充裕,但是大明毕竟是有王法的,有御史,有巡按,地方官即便是想将银子拿进自己的腰囊之中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但是只要有工程,其中就用无穷的办法,可以将钱收入私囊之中。

这种存心不良的工程,又能有什么效果,只是劳民伤财,徒耗民力而已。

这种乱象,朱祁镇感受并不深,毕竟他对大明基层是什么样子,总体来说是陌生的,是隔了一层的。

但是杨溥就不一样了。

杨溥门生故吏遍天下,其中有不少都是地方做官,很多事情,不好直接上书朝廷。毕竟一旦上到官面之上,就必须有一个结果。

如果是一个两个个案,也就罢了。但是如果这样做的人很多,那就是一场政治风波的开始。

这种后果,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想看到的。

但是私下给自己靠山说明情况书信,就进退自如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能坐稳内阁首辅之位的大臣,都是不会是孤臣,必然是朝中某一派文官的首领人物。

杨溥见朱祁镇听进去了,又细细说道:“工部分四司,分别是营缮,都水,屯田,虞衡,而今各地卫所屯田,本务本来就不多,归五军都督府,至于虞衡司,下属之在铸币诸事,而今可以划给户部,而今天下大工,多为水利工程,与边防事务,与宫室山陵营造。但必须登基以来,一向节俭,当不至于有大工。”

杨溥说道这里,眼睛饱含深意的看了朱祁镇一眼。

朱祁镇立即明白了。

对于,朱祁镇离宫别居,杨溥作为文官之首,对这样不合礼制的事情,还是表现出不赞成的态度。

好在,朱祁镇在朝政上并没有耽搁,每日早朝与接见大臣,还是在紫禁城之中,他也就不说什么了。

杨溥继续说道:“如此开裁撤工部杂吏,全部放在水利之上,陛下在直隶设都水司,在其他各省也当如此,设都水司,专司各省水利,府县之水利工程,必须要都水司勘探,备案,而后方可实行。”

“如此,也不至于地方乱象丛生。”

不是说,各省按察使的监督权没有行驶到位,而是很多事情,各省按察使也不是太懂的。水利工程毕竟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要专门机构去管理。也是清理之中。

但是朱祁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杨溥再向他示好。

为什么?

因为朱祁镇的水利学堂,已经培养出来相当一部分学员了。

阮安带着第一批学员,经历了整个河北水利工程,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之后,也被阮安带回学堂学习了两三年,早已算是毕业了。

但是这一批学员,大多被分配到直隶各府县,成为执掌水利工程的小吏。还有一部分在工部做事。

没错,是包分配的。

其中混的好,已经成为九品县丞了。虽然他这县丞只能掌管一县水利事务。局限性很大,可能一辈子,就不要想升到五品官以上。

ωωω★ttka n★c o

一辈子熬一个同知致仕,是他们最好的结局了。

但是对大多数百姓来说,只要能披上一层官皮,那就是改换门庭的大事,至于当多大的官,就不敢有太多的奢望了。

当然了大部分学员,还是一个小小的吏员。

有这个先例存在,报考水利学院的学生大增,如果第一批学员,还多是小太监,但是第二批学院,全部都是北京城中百姓子弟。

一个小吏的前程,达官贵人看不起,但是小老百姓,却没有什么看不起的,甚至一些落地秀才童生,觉得科考无望,也会报名加入。

虽然水利学院每一届毕业生,比起后世并不多,不过几百人而已。但是这两三届过后,直隶的职位与京城之内的职位,也都会被填满的。

这种改革,即便杨溥不提,朱祁镇也要说的。毕竟养出这么多人,朱祁镇就是要用的。不会不给水利学堂的学生找岗位的。

只是朱祁镇心中藏着很深的算计,觉得文官们一定会反对这些人的任职,却不想今天看杨溥的表现,似乎杨溥并不介意用这些学生。

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颜帖木儿的决心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