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

如此一来,很多时间,就有很多不便。

当然了,太皇太后已经是天下之间,最尊贵的人了,什么样的享受,都能享受。这种不便更多是下人们的不便。

如果是一般人,或许不明白这些方便之处。

而太皇太后却非寻常老妇人,可以说是深知民间疾苦。

太皇太后看了看,说道:“不错。只是我天家不缺这一点物件,如果你是用这个说服,那就差了。”

朱祁镇爷赔笑道:“那是当然了。朕看重的是两点。一个省事,二来就是能天下百姓少伐树木。”

随即朱祁镇将这个炉子一五一十的解释开来。

一天几个煤球,与做起饭来,一两天就一担柴来,自然是省事了不知道多少。

至于天下百姓少伐树木,也很简单。

如果身处江南,这一件事情可以放一放,但是身处北京城,有些事情不得不考虑,真以为只有现代的北京有沙尘暴吗?

太皇太后问道:“你这东西,百姓是用不起的。且不说煤球,单单这炉子,要多少钱?”

朱祁镇说道:“宫中工匠,很多老毛病是去不掉,孩儿也没有办法。不过在孩儿想来,这炉子其实可以用泥糊成的,如此想来,是一文钱也不用的。”

古代很多农民,都是多面手。他既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木匠,也是一个泥瓦匠。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料理了。而女人也会自己织布,做衣服。

很多百姓手中钱很少,他们除却卖极少量的盐巴,农具,交税之外,也很少用到钱,这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所以只要这方法传开,大部分农民给自己砌一个炉子,定然是是一文钱,也用不到的。

太皇太后说道:“不错,你准备怎么推广。”

朱祁镇说道:“这件事情,不能硬来。朕想让宫中带个头,想来宫中多用煤球,则百官公侯都用风行,百姓知道方便之后,定然会跟着。”

太皇太后听了朱祁镇如此说,有些高兴。说道:“不错,做事宁可慢一点,缓一点,不可硬来。”

太皇太后向前担心,朱祁镇会一纸诏令,让百姓都用这炉子,这反而会闹出乱子来。

“都是奶奶教得好。”朱祁镇说道。

“你,今个表现不错,你可以提一个要求。”太皇太后说道。

朱祁镇吃惊道:“真的?”

太皇太后说道:“这哪里有假,这天下迟早要交到你手里的,我不过是担心你撑不住,这才帮你管着点,你如果有本事,现在我就将这一摊子交给你,怎么敢接吗?”

朱祁镇听了,心中有一丝激动,想要答应下来。但是细细一想,说道:“孙儿还不行,还请奶奶多照看些吧。”

朱祁镇之所以如此说,一方面是他真觉得,自己根本掌控不了大明皇朝,他虽然日日学习,上午学习经史,下午揣摩朝政,晚上又忙着宫中事务。

但是了解越多,越发觉得当一个好皇帝,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天下无事,并非是真的天下没有什么大事,而是太皇太后都将这些事情安排妥当了。

大明天下两京十三省几百个府,一千多个县,不知道有多少事情发生。怎么可能是天下无事。

朱祁镇对太皇太后举重若轻,将各种事务都安置下来的本事,艳羡的很。但也很与偶自知之明。

他是做不到的。

太皇太后有如此老辣的手段,乃是她这么多年在政坛的经验,任何一封奏疏上来,她都能看穿上书之人的心思。

该装傻装傻,该办的办,该拖的拖,该用雷霆手段的用雷霆手段。

其中轻重缓急的拿捏,非有几十年功力,是做不到的。

至少而今的他是做不到的。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即便他与太皇太后关系很好,但是不管是怎么样的亲情夹杂了权力的成分,都不能等闲视之。

太皇太后说道:“所以,你可以提一个要求。可以关系到外朝的。”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一时间他大脑之中疯狂的转动,立即确定了。北京城,在北京城中安插人手。

朱祁镇很明白自己的份量,提出一些太远的要求也是没有什么用处。

唯独北京城却是他能干预到的。

别的不说,他想在京师推行煤球代替柴薪,如果有顺天府的支持,就好办多了。

朱祁镇说道:“奶奶这样说了,孙儿就却之不恭了。孙儿想做些什么,都绕不过顺天府,孙儿想让于谦担任顺天府尹。”

太皇太后想了想,说道:“倒也合适,不过这事情急不得,而今河南的旱情虽然过去了,但是毕竟旱灾对河南损失很大,于谦在河南很得民心,总要缓缓再掉进京。”

于谦在外,是以兵部右侍郎巡抚各地,在明代巡抚体制还没有规范的时候,于谦的品级与顺天府尹的官职差不多。

只是顺天府尹重要在京师。

算的上京官,京官比外官要高上半截,算起来,于谦也算是升迁。

对于于谦这个人,太皇太后也是很了解的。不过在太皇太后毕竟不知道后世历史,她看于谦这个人,不过是后起之秀而已。

多历练一番,或许将来能入内阁接三杨的班。

对于皇帝想要一个顺天府尹。让于谦与皇帝多接触一下,也并不是什么坏事。

“谢奶奶。”朱祁镇大喜过望。

毕竟于谦在太皇太后的心中,与朱祁镇心中是不一样的。

太皇太后说道:“去吧,王学士的功课松,却也不是让你有时间玩的,你既然要做这一件事情,就好好做,做好了,我自然有奖励,做差了,就还请李先生来当讲官如何?”

朱祁镇连忙说道:“孙儿一定将这一件事情办得妥妥当当的。”

于是乎,整个三伏天,朱祁镇大部分心思都放在石炭这一件事情上来。

他不可能实地考察,也不知道,门头沟那边采煤工艺落后到什么地步。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却感受到了。

真正决定煤的价格的,并非煤本身,大半都在运费之上,在门头沟,百姓从煤场弄些煤来自用一般来说,都不收钱的。

这就说明了,当地煤就叫不上价。

想要让煤价降低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通门头沟与北京的交通线。

而这一条交通线又分为两截,一截就是永定河。永定河水,当初就是郭守敬专门修整过一段,用来运煤的。

只是元大都故址就是明北京城之南。也就造成了运煤运到南边之后,还上岸往北运,从南门入城。

这个关键就在第二段。

水运的成本,在这个时代是最低廉的了。已经没有比这个更低廉的运输模式了。

但是从从永定河上岸,多用驮马运入京师之中。

虽然短短十几里路。却花费不小。

这些运输的人自然要加钱了。

朱祁镇不可能因为运煤路线,而修建一条水渠,如此一来,只能在原来的路线上想办法了。

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十二章 军议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章 太后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