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

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

张宗周虽然是瓦刺使团管事的人。但是明面上的负责的人。却不是张宗周,张宗周的身份不过一账房先生而已。

在进入独石堡之后。

张宗周感到了久违的汉人的气息。他其实也没有想过,有生之年,还能回到内地来。心中自然有无限的感慨。

他很快就这些感慨都收了起来。

他开始视察宣大的防务。

宣大防务几年之内,才被兵部尚书给重新修缮过,很多修缮的痕迹很是非常新的。

大城,千户堡,还有各种各样的烽火台,与壕沟木栅栏,再与当地的地势山脉整合在一起,简直是一道天然的防线。

能够大军决战的地方,也不过数次。

这一条防线,不应该是铜墙铁壁,而是一张大网,任何猎物进入这一带,都会因为种种原因被停滞,被阻塞,然后迎来与大明军队的正面决战。

张宗周,心中暗道:“他日南下,最好不要在这一代决战。”

越发深入张宗周就在宣府城下,看见一个新东西,就是他早已听说过不知道多少遍的驰道。

但是很多的东西,不管别人说多少遍,都不及自己看一眼。

张宗周仅仅是看了一眼,就心如死灰,呆呆的愣在那里好长一段时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驰道看起来很简陋。

不过是夯土地面上铺上两道木轨,而木轨下面有一道道枕木固定而已。

但是张宗周看了好一段时间,平均不到一柱香的功夫,就有一辆马车奔驰而过,看车厢最少能装载十石粮食。

别人不知道,张宗周作为瓦刺麾下汉人幕僚第一人,自然是很明白这代表什么,代表大明的后勤压力大大缓解。

甚至代表大明对草原上的进攻能力正在恢复之中。

大明对草原上进攻的慎重,一方面在于太宗后期数次出师无功,另一方面却是在于粮食的消耗。

草原上运粮太难了。

即便不算蒙古人对粮道的骚扰,单单说恶劣的自然环境,就让大明士卒望而却步了。

太宗在北伐的时候,也饿过好几天肚子。减餐限量更是家常便饭。

大明不是没有粮食,而是后面的粮食运不上来而已。

有了这个办法,粮食运输的耗损大大减少。几乎就等于大明国力的攀升。

寻常探子,自然不能如张宗周想得那么深刻。所以张宗周即便是知道大明在修一个名声驰道,但是具体情况还是不清楚的。

“不能再等下去了。”张宗周心中暗道:“越等大明只会越强,南朝皇帝是一位英主。”

张宗周还没有到京师,就已经将下定了决心。

来到京师之后,瓦刺使团被要求在城外安置,而他们的安置地方,却是大明数支军队的包围之中。

这是惯例了。

当瓦刺使臣超过一千之后,这就是必然手段了。

毕竟大明都城,天子脚下,总不能让瓦刺的军队自由活动吧,所以大部分瓦刺使团,都处于这一种半监管的情况下。、

真正能自由出入营地的,不过是少数人而已。

而张宗周自然在少数人手中。

他带了两个侍卫,就走在大明的大街之上。

北京城比许多年前繁华多了。

这种繁华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大明的国力整体上来说,还是蒸蒸日上的。北京作为大明都城,自然也在快速发展之中。

其次就是朱祁镇在京师建立好些学员,水利学院等等学院的所有学生已经超过了万人。要知道这些上课的学生,大多都是富户。

毕竟普通百姓是不可能上学的。

这么多人口聚集,更是在北京城南形成一座小城了。

其三就是北京独特吏员制度了。

整个大明也就是北京这里,所有吏员都不是世袭的,而是考试进入的。类似于公务员。再加上北京城每年最少要数万两的收入,是整个大明最富裕的几个府之一。也能支撑起这样的体制。

所以北京吏治要比其他地方都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又吸引了人员聚集。

张宗周却不知道其中细节,他却从货物粮价上看得出来,黄骅决口对大明的影响,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深。

不过,他只是走马观花,他想要深入了解大明,就要见一见一个一直在北京城中的活着的人。

只是北京城乃是锦衣卫的天下,可以说瓦刺每一个能进城的人,都在锦衣卫的监控之中,他想见谁,都要细密的安排。

否则就是惹祸上身了。

张宗周还在细细等待机会,却不知道,他所出的试探已经在内阁之中炸开了。

文华殿。

“臣以为万万不可。”胡濙满头白发都要竖起来了,他怒喝道:“有太宗之遗训,‘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朝廷当鉴于两宋之教训,从无此举,而今区区瓦刺敢有辱天朝,臣虽年老,但尚能食斗,请一支兵马,擒此獠于陛下。”

胡濙乃是太宗皇帝的心腹。

他对很多事情,都不在乎,每日上朝也都是例行公事,颇有难得糊涂之态。但谁真认为他老糊涂,可就错了。

胡濙对很多事情可以不在乎,但是对太宗身后名,却是在乎的。

这一件事情,分明是打太宗皇帝的脸。

胡濙万万不能忍受的。

“胡先生坐下说话。”朱祁镇劝慰道。

胡濙虽然说的厉害,但是朱祁镇却不敢将大军托付给一个文官,只能安抚下去再说。

对和亲之事。朱祁镇也有非常冷静的判断。

朱祁镇自然不想和亲了。

明朝没有和亲的前例,朱祁镇也不想从他这里破了。但是他也要考虑现实情况。朱祁镇并不想现在与瓦刺开战。

如果能拖住瓦刺,区区一个女人,朱祁镇才不在乎,反正不是大明正牌公主。

但是很多事情,不能这样想。

要考虑政治影响,正如胡濙所言。

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一个皇帝说什么就能一直坚持的,大明一直坚持不和亲,不妥协,其实是对两宋历史的反思。

宋朝从来是一战就和,一和就忘,然后再战再和,再次苟安,直到被逼到大海里。

这种惨烈的下场,让任何文官士大夫对和议,对和亲都是非常排斥的,更不要而今大明国力强盛。

很多人的记忆还都活在太宗年间。活在大明军队对草原的全面压制的日子之中。他们怎么可能会同意和亲。

所以这事情一传出去,定然有很多一批官员上书反对。

胡濙只是其中之一。

当然了,并非没有人支持。

最大的支持者就是曹鼐。

曹鼐说道:“太宗之遗训,臣不敢有一时或忘,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户部已经近乎空空如也了,大兵未动粮草先行。”

“臣并不是同意和亲,而是应该与瓦刺缓和关系,虚以为蛇,拖过这一两年,黄河大工结束,想来瓦刺也不敢南下了。”

朱祁镇也没有说什么。

这个意见,其实是之前所有大臣的意见。

否则瓦刺使臣明显超出了人数,为什么大同还下令要放行。就是因为黄河大工,调动了天文数字的银两。

朱祁镇陷入了他登基以来最大一次财政危机,户部银库加内承运库一切不过七八百万两银子,北京天津各地的粮仓粮食总数不足千万石了。

虽然大明各地的社会秩序并没有因为大灾有什么波动,连粮价都相对稳定,但是朝廷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九章 蹇公第二章 大武学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二百章 马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八十章 经筵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