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

第五十一章弹劾曹吉祥

一时间朱祁镇也想不到什么,随口问道:“你的武艺在诸位侍卫之中,算得上第一吗?”

石璟连忙摇头,说道:“臣如何敢妄自尊大,在诸位侍卫之中,武艺最好的,当是张百户。”

有些人是因为关系,才当上侍卫的,不过,也不能绝对。很多人或许是因为关系,但是他们本身的武艺还是过得去的。

毕竟张辅不可能,弄一些需要保护的侍卫。

所谓穷文富武,没有一点家底,还真不可能有多高的武艺。这些勋贵子弟,父辈或者祖辈,都是跟随太宗皇帝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天下。

就如同镇守大同的方政,方政自己能力不错,方政的儿子听说也是一员虎将。

如果说有一个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全凭借一身武艺当上侍卫。那么一定说得是张大川。

张大川以一敌十,斩首四级的战绩,这些勋贵子弟都是叹为观止。

以张大川的身手,足以称为百人敌,如果装备精良的盔甲,然后精锐亲兵护卫,即便是数万人大仗,也可以做斩将夺旗之将。

比起张大川在战阵杀出来的武艺,这些将门子弟都差了一些。

不过,将来却未必了。

毕竟张大川而今已经三十出头了,是一个男人经验体力武艺最充沛的时间段。

朱祁镇知道张大川而今还没有来交班,也就让石璟指导专家,手持一柄小弓,射了十几箭。只是熟悉一下弓箭,至于准头什么的,就不用说了。

随后又去文华殿上课。

不过,今日王直讲的课,依然精彩,但是朱祁镇的心思却不在这上面,说着说着就转到华夷之辨之上,随即有转到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征战之上。

王直见状,进言道:“陛下,请安心等候便是了,不日,前线必有大捷。瓦刺大败阿鲁台,有一统草原之势,故可虑也,但是我大明太祖太宗之基业,雄兵百万,列镇九边,也不容小窥,陛下当安心修养圣德,待亲政之后,再劳圣心不迟。”

在王直看来,朱祁镇分明有些紧张过度了。

朱祁镇心中苦笑,口中却说道:“王先生,朕明白了。”

从太祖朝到而今,对北元的征战,虽有小挫,但是整体来说,局面从来在明朝掌控之中。

不仅仅大明本身,就连瓦刺本身,也不会轻视大明的。

但是朱祁镇却是知道,历史上的他弄出一个土木堡之变。

故而他对瓦刺的重视,超过了当世之人。

在王直的眼中,有一些杞人忧天了。

王直见朱祁镇心绪不宁,就给朱祁镇提前下课了。

朱祁镇下课之后,心思不宁,对王振说道:“告诉坤宁宫那边,今个朕在慈宁宫用午膳,让母后不用等了。”

王振连忙答应下来,派一个小太监去传话了。

朱祁镇径直走向慈宁宫。甚至推掉了步撵。

大同战事,让朱祁镇提高了警惕,故而而今他能走路,就不坐步撵。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将来有事于天下的时候,身体体能能跟得上。

朱祁镇走了小半个时辰,从走到了慈宁宫。

虽然有朱祁镇人小腿短的缘故,但最重要的原因,却是紫禁城太大了一点。

朱祁镇一进慈宁宫之中,就见太皇太后捧着一封奏疏看着。见他过来,微微示意一下,说道:“坐吧。”

朱祁镇时常在太皇太后身前,也不需要多少礼仪了。朱祁镇老老实实的在太皇太后身边坐下,眼睛往太皇太后手中的奏疏看。

太皇太后说道:“想看就看,是告你状的。”随即递给了朱祁镇。

朱祁镇打开一看,却是弹劾曹吉祥,抢夺民财,与民争利,并强征民役,等等,不过朱祁镇也不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如今奏折读多了,也会找重点了。

他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重点,就是门头沟。

关于曹吉祥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着门头沟的煤矿而产生的。

“我必须保曹吉祥。”朱祁镇心中第一个念头。这是他第一个想做的事情,万万不能出差错。

朱祁镇说道:“娘娘听孙儿说。”

太皇太后说道:“我听着,你现在告诉为什么要在门头沟设立煤监。”

朱祁镇说道:“为了宫中用度,宫中之前用柴薪,而今用煤,大减宫中用度。”

太皇太后轻轻一叹,说道:“就这些?”

朱祁镇知道有些事情,是瞒不过太皇太后的,说道:“孩儿以为北京百姓皆用煤,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进项。”

“石炭,”太皇太后说道:“好吧,你说是煤。如果朝臣问起你,你只需说前面的理由,后面的理由知道便是了,万万不可说出来。”

朱祁镇这才松了一口气,说道:“谢娘娘。”朱祁镇也尝试了什么叫做金口玉言了。石炭这东西,就因为他随口说成了煤。恐怕大明朝官方文书之中,都要称做煤了。

“不过,你觉得曹吉祥所做所为是真是假?”太皇太后问道。

朱祁镇细细看了,一时间不好做判断。

太皇太后笑道:“你的东厂与锦衣卫没有告诉你吗?”

朱祁镇不想就知道,曹吉祥是王振的义子,马顺是王振的人,自然不会说什么,王振又掌管东厂,自然不会说什么。

即便曹吉祥真做了这些事情,朱祁镇也不会听到这些。

太皇太后说道:“皇帝,你知道什么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朱祁镇说道:“孙儿知道。”

太皇太后说道:“你不知道。兼听则明的前提,有不同的声音传到你耳朵之中,就看你做的事情,你能听到什么?听王振的。”

朱祁镇立即说道:“孙儿知错了。”

太皇太后说道:“我告诉你吧,小曹子办事还算用心,只是有些事情却也是难免的,你也不想想,门头沟距离北京才几里,在门头沟有大产业,能是门头沟的村民吗?小曹子不用些手段,这煤监是办不下来。”

“既然办下来,还不让人叫唤两声。”

朱祁镇顿时明白,暗道;“是我想差了,我总以为的眼光长远,恐怕同样目光长远的,不只是我一个。”

朱祁镇能看出北京柴薪不够用,必然要引入用煤,别人看不出来啊。

事实告诉所有人,凡是有利益的地方,都是人挤人。

曹吉祥在门头沟所做所为,定然影响了不少人的利益。这些人弄人弹劾,其实也是看太皇太后的意见。

毕竟太皇太后一向对太监看管严厉。

说不定,将这一件事情捅上去,太皇太后会重惩曹吉祥的。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件事情后面有皇帝。

在太皇太后看来,煤监这一件事情,根本微不足道。不用说煤监了,即便是皇帝做些出格的事情,太皇太后也会允许的。

当然了,太皇太后也不会动用别的力量帮皇帝,也不许外廷插手。

就是让皇帝涨涨记性,让他知道,这大明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或许煤监断了不少的路子,但是在太皇太后看来,不过是皇帝的课后作业。做对做错不重要,重要是做了。

朱祁镇立即说道:“孙儿错了。”

太皇太后问道:“错在哪里了?”

朱祁镇说道:“错在想当然,不了解门头沟就草率下决定。”

太皇太后微微点头,说道:“说的不错,大明两京十三省,不知道有多少事情,都要你处理,你不可能全部了解这些。你该怎么决断?”

朱祁镇一时间失言,却发现太皇太后所说的太对了。这恐怕就是他将来要面对的常态。

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六章 困境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五章 太后二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八十章 西宁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八十章 西宁第十四章 遗诏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二十七章 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