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

第二百一十七章素衣临朝

夏季的清晨是最舒服的。

上朝的时候,也比寻常时候舒服多了。

总比暑气上来的时候强得多。

只是此刻大家都没有别的心思了,大官们心思沉重,小官们也眼观鼻,鼻观口,一副要当石头的样子。

对于早朝来说,他们本来就是石头人。

但是也有很多大臣,不甘心当石头人。

面子上不动神色,手却在衣袖之中轻轻掂量手中折子。这样官员并不少,他们都是准备在今日发难的。

其中最大的官员,自然是刘球。刘球倒是没有参与任何串联,但是他作为左都御史,是督察院的执掌者,是朱祁镇换人过的朝廷格局之中,唯一遗留下来的老臣。

刘球认为他作为朝中仅存的正人君子,他有必要匡扶社稷。不过,作为大明高层清流,对于与瓦刺大战,是决计没有二话的。

特别是一场大败之后,更是没有二话,他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大明士子,他们是坚决的主战派,决计不会对外的妥协的。

如果开战之前,他们这些人之中还有杂音,有些人虽然未必同意和亲,但是却也同意息事宁人,不愿意打仗的。

但是而今打起来,自然是一副打到底的态度,这是大明士子骨子的基因,从太祖皇帝时期传下来的。

但是不支持队外妥协,并不是他们就没有意见。

当然了,不是对皇帝,而是对五军都督府。

前文早就说过,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之间的恩怨了。

但自从朱祁镇亲政之后,在处理这一件事情上,有些偏袒五军都督府。这一场败仗,正好打一个翻身仗。

将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剥夺过来。让兵部的发展进入正轨。

这个问题,朱祁镇其实也知道。

但是王骥在内阁之中。而从杨荣到王骥,一脉相承,就是想将兵权从五军都督府划拉到兵部之中。

这里面朱祁镇其实也疑心过王骥在后面推动。

但是有些事情,知道归知道。但是不好明说,毕竟将大军后勤理会的清清楚楚,也能镇得住那些丘八,让他们不要过分的,也只有王骥了。

另外,猫儿庄之战是朱祁镇一力支持与放权的,既然败了,朱祁镇自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这就是该有的政治规则。

但是,朱祁镇却不想陷入他们的套路之中。

所以,他要先发制人。

当静鞭声响起之后,有大象作为先导,一时间大臣都肃静起来,都察院的御史们,也放眼四处看去,就好像是操场之上的班主任一般,看谁敢越次,乱行,乃至窃窃私语。

忽然有尖锐的公鸭嗓子扯着道:“陛下驾到。”

一时间群臣行礼。随即又有公鸭嗓子道:“平身。”

一番繁琐的礼仪之后,群臣抬头一看,顿时炸开锅了,因为龙椅上的那个人,居然在龙袍外面套了一身白衣。

皇帝在什么时候穿着衣服,都有规矩。天下人有几个人当得起皇帝戴孝。

朱祁镇这样做,就是将这一场大败的严重性抬高,抬高到大明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抬高到有辱祖宗的地步。

这样做,就是打乱一些人的步骤。

朱祁镇一向表现出爱惜名声,爱惜羽毛,他们也万万没有想到,朱祁镇会这样做,这样做就是朱祁镇自己打自己的脸。

却不知道朱祁镇在乎名声,只是觉得名声作为一项政治资本而已,既然是资本,该用的时候就要用。

只要有政治上的好处,朱祁镇完全可以不要脸。

这样做,朱祁镇要达成几个目的。

第一,在战后处理上占据主导权。压制下面文官的话语权。朱祁镇将自己弄得越可怜,文官反而越要维护皇权。

毕竟,文官的权力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皇帝的,维护皇帝的统治,不仅仅是政治正确,也是他们保持权力的必然。

毕竟以主辱臣死的原则,让皇帝如此的臣子,更是该死一万倍。

第二,确定与瓦刺大战长期化,不杀也先绝不罢兵的国策。

说实话,整个大明的主流舆论界,除却朱祁镇本人之外,没有人对将漠北收入版图有兴趣。特别是太宗皇帝数次北伐的后果,让所有人都有一个思维定式,那就是对漠北动兵,是一件好大喜功,毫无利益的事情,只会给朝廷造一个不断流血的伤口而已。

漠北之地,就是太祖皇帝所说的,“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地方。

所以而今瓦刺犯边了,朝廷之上自然喊打喊杀,但是一旦大明大胜,甚至攻入草原,摧毁了瓦刺的主力,那个时候瓦刺向朝廷请和,朝廷之上恐怕就不会这样坚持了。

朱祁镇从决定打瓦刺的时候,就面对种种的反对者,看见的,看不见的。甚至翻开史书,太宗皇帝决议北伐,也不缺少反对者,最大的反对者就是当时还是太子的仁宗皇帝。

太宗皇帝处置这些反对者的时候,可是干脆之极,直接投入诏狱之中。

但是朱祁镇自忖,他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毕竟太宗皇帝名为继承,实同开创。他的威信是不可动摇的,朱祁镇一辈子未必能有太宗皇帝威信。

所以,他不敢用太宗皇帝的办法,而今这个办法还是治标不治本,想要治本,就要想办法,让漠北草原为朝廷创作财富。

这就是朱祁镇今后很长时间要思考的问题了。

毕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事到临头再去想,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朱祁镇不等群臣从震惊之中回过神来,立即令范弘颁布了诏书,不是别的,而是罪己诏。

诏书自然是三元及第商辂的手笔。花团锦簇,一派汪洋,内核却是朱祁镇拟定的,朱祁镇秉承万方有过,罪在朕躬之精神,将猫儿庄大败的责任都拦在自己头上,说自己进退无据,求胜太急。又说自己不听众言,一意孤行。并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之下,轻启战端。如是等等。

又说,此事本朝第一大败,上愧祖宗,下惭黎民。奇耻大辱,不堪于位。一副想要退位让贤的口吻。

将满朝文武镇的外焦里嫩。

连刘球都想不到。一时间刘球对朱祁镇的风格,有了新的了解,心中暗道:“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当今怎么这么流氓。”

皇帝是不可废除的。朱祁镇自然不可能退位。

朱祁镇打出一套七伤拳,看似打得是自己,实际上打得是满朝文武的脸。打得是大明朝廷的脸了。

说实话,虽然成国公败的很惨,但是对与大多数官员来说,危机感是有,但是并不是太重的。

毕竟北京还是安全的,而且朱祁镇治理之下,虽然有种种波折,但是国力总体上是上升的。

所以,大家都觉得瓦刺充其量是手足之疾,虽然麻烦却伤不了大明的根基,所以大家才会愉快的想借此机会将五军都督府给打倒。

真要危机时刻了,反而不会这样做了。在历史上土木堡之败后,虽然王振的余党马顺被当堂给打死,但是于谦还是上书,停止对王振余党的追责。

因为北京保卫战在即,不是大加株连的时候。

如此朱祁镇这一番表演,几乎在所有大臣脸上左右开弓。

“臣等该死。”不知道谁说了一句,群臣不约而同跪在地面之上,已经有人嚎啕大哭了。

好像是一个规则,那就是越距离皇帝近的大臣,就越失去对皇帝崇敬,皇帝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什么神圣性,但是越距离皇帝远的臣子却不一样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三章 都掌蛮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十六章 经筵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三章 都掌蛮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