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

第五十七章亦失哈二

朱祁镇说道:“亦公公可有对策?”

亦失哈躬身说道:“奴婢有一愚之得,还请陛下斧正。”

朱祁镇说道:“讲。”

亦失哈说道:“而今的局面,女真大旱,不有所作为,不知道有多少女真人都要死在今冬,故而不管怎么办,女真今年必有决断,越长城而南,劫掠而去。大抵明年女真会派人请罪,以求宽恕。”

朱祁镇也明白,这是距离大明太近的小部落的无奈。

大明得罪不得,但是不得罪大明,去什么地方找粮食,今日冒犯了大明,让全族大部分人活下去。

然后去向大明请罪,大不了用几个人头平息大明的怒火。

以大明政治观念,决计不至于赶尽杀绝。

纵然有所惩罚。

比要比大部分族人饿死在这个冬天强多了。

不过,朱祁镇理解归理解,但却不能接受。 WWW ▪ttkan ▪Сo

他是大明的皇帝,又不是女真三卫的头领。他需要为大明百姓负责。

朱祁镇目光之中隐藏一丝冷色,对亦失哈说道:“不要告诉朕,女真犯境,你们居然抵挡不了?”

亦失哈立即跪在地面上,说道:“陛下息怒,非奴婢不尽力,实在是辽东地形负责,千里边防,哪里有处处守备的地方,很多地方根本就是无险而守。”

“杨首辅,已经令工部筹划辽东边墙,待边墙一成,奴婢等人定然让女真不敢南下一步。”

朱祁镇万万没有想到,后世赫赫有名的明长城,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完工。最少辽东没有完工。

朱祁镇也知道东北的地形,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堵住女真南下劫掠,根本不大可能,除非在此之前,对女真进行防御性进攻,一战将他们打瘸了,自然无事了。

不过,这个念头,朱祁镇在脑中一过,就知道不行。

原因有二,第一女真而今,还没有起兵,虽然蠢蠢欲动,但毕竟没有真与大明交锋,如果单单是有可能,就将女真建州三卫给打残了。

奴儿干都司人心,就更加不好收拾了。

其次,就是太皇太后的想法了。

太皇太后可是下令过,停一切不急之物,那么与女真开战算不算急务?

或许在朱祁镇看来算,但是在太皇太后看来不算,即便女真不南下,瓦刺,鞑靼就不南下了,大明与蒙古是一对冤家,几乎是打了一辈子。

这些边边角角的损失,太皇太后根本不在意。

她而今最看重的一件事情,就是一切维持稳定,等到朱祁镇长大,等到朱祁镇能够接管大明政权的时候就行。

渡过这一段主少国疑的时候。

对太皇太后来说,不管是瓦刺,还是女真,鞑靼,都距离北京太远了。真正对太皇太后有威胁的,永远在萧墙之内。

看似平安无事,什么事情都没有,焉知不知道有些人正在等待时机吗?

所以,对太皇太后来说,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要素。

只要瓦刺不出现大败明军的情况,太皇太后都不会坚持大打的。

这是她的总原则。

“你有什么办法?”朱祁镇一想起太皇太后的态度,心中就微微一叹。只能将那个先下手为强的办法收起来。

亦失哈心中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他毕竟是女真人出身,对于女真人还是有一些香火情分的,说道:“以臣之愚见,而今不如与女真通商。”

“女真虽然在关外,但是有日人参皮毛东珠马匹之物,如果女真愿意以此易粮,奴婢以为不如答应了。”

“如此一来,建州女真定然感恩戴德,决计不会与瓦刺走到一块的。”

朱祁镇说道:“之前我朝与女真诸部,就不通商吗?”

亦失哈见状,只能向朱祁镇解释。

明朝封那些外面的部落首领为官,他们这些官员大明不发俸禄,但他们的官印却有一个重要的作用,用来作为凭证来中原朝贡。

以大明朝廷厚往薄来的传统,对女真各部自然要赏赐很多了。

这样一来,女真各部的朝贡也给大明带来很大经济上的问题。以至于朝廷不得不在女真诸部朝贡规模之上,有所限制。

而今女真想用朝贡的办法,换来大批量的粮食,朝廷是断断不允许的。、

朱祁镇说道:“如果通商的话,就能解决女真部落的问题?”

亦失哈说道:“陛下,不必解决女真的所有问题,只要下令通商,则女真各部定然没有勇气与朝廷抗衡。”

“即便有些妄人,他们自己就解决了。不劳朝廷动手。”

朱祁镇心中一动,对亦失哈有一种刮目相看的感觉。

他还以为亦失哈是心对女真有些偏,但是而今一看,他比亦失哈来看,还是太稚嫩了。

让女真平安度过旱灾有什么好处?

即便朱祁镇放开了贸易的口子,想来有那些人能得到这个福利?自然是向着大明的势力,至于那些与大明敌对的部落,自然会消失在这一场大旱的洗牌之中。

而且亦失哈这样做,也解决了朱祁镇一个隐忧。

如果女真在辽东这里做中转商,将中原的货物专卖给瓦刺,又该怎么办?

毕竟主次矛盾要分清楚,不管建州女真将来如此,而今大明真正的大敌,不是建州女真,而是瓦刺。

建州女真可以稍稍放放,但是瓦刺却不可有一丝松懈。

以亦失哈的本意,恐怕给女真的数量都不会足数,足数了,如果行二桃杀三士之计。这一点粮草,即便瓦刺想要,恐怕也要硬生生从女真人口中夺食了。

朱祁镇倒不至于脱欢将女真推为平地,但是想来脱欢不会这么傻的。放着大敌阿岱汗不管,却抢女真的口粮。

朱祁镇越想越绝这个办法绝妙,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将女真的骚扰,遏制在萌芽状态。

朱祁镇顿时觉得,太监这个群体之中,还是有人才的,眼前的亦失哈,如果不是太监,当辽东总兵官,也是合格的。

朱祁镇说道:“来人,赏赐亦失哈给粮四十石。”

亦失哈立即说道:“奴婢谢过陛下。”

朱元璋定下来的太监待遇,不过月给粮一石,一年不过十二石,换算成银子,大抵十两上下。堪堪够果腹而已。

所以太监之中清廉的如阮安,死的时候,身边的银两不过十两,大抵是他一年的工资。

但是如果所有太监都按着这个数目吃饭,那早就饿死了。

朱祁镇知道,他身前三个宦官,都没有靠俸禄吃饭。

亦失哈外在辽镇镇守好多年了,有的是手段神不知鬼不觉的捞钱,至于金英,朱祁镇还记得太皇太后对金英的评价,为人什么都行,就是黑眼睛见不得白银子。

而且宣宗皇帝对金英有赐第,有赐田,足够金英用了,说不定是他们三人最富的那个。

至于王振平时积蓄不多,但是朱祁镇登基这半年来,腰包算是鼓起来了,只是这钱都没有在王振身边,而是宫外他侄子王立手中。

这个情报也是金英暗地里上的眼药。

不过,赏赐给粮这也是一种荣誉,类似一种政治待遇,最少说明亦失哈简在帝心,非寻常人可比。

朱祁镇说道:“起来说话,朕还有一件事情想要问你。”

亦失哈说道:“陛下请问,奴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祁镇说道:“好,大宁城弃守之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本末如何,给朕细细道来。”

这个问题,朱祁镇憋在心里好一阵子了。只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问。

此刻虽然说是问亦失哈,但也是问王振与金英。

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七章 议政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十六章 经筵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八十章 经筵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