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二百四十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孟俊说道:“父亲,难道我们就这样看着鞑子胡作非为,什么也不做吗?”

孟瑛淡然一笑说道:“你知道什么?兵者国之大事,你觉得一场决战很容易,却不知道真正数十万人的决战,相互试探,纠缠好几月,好几年都是寻常的。因为每一次这样的大战,都会深深影响国家的命运。”

“我能做的,不过是做好自己,我方不犯错,等也先犯错。”

孟俊说道:“如果也先不犯错怎么办?”

孟瑛干脆利落说道:“那就不打。”

带数千士卒,冲锋陷阵,决阵无前,不过一勇将而已,真能权衡利弊,是能战与不能战,才算是进入帅臣的门槛。

孟瑛比起明前期徐达,蓝玉,乃至于太宗皇帝这样的将领来说,是差了不少。

但是总体来说,却也在门槛之内。

战争比双方谁犯错多固然是对的,但是大战数十万对垒,千头万绪,谁敢说自己一方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以说,每一方都会犯错。

不过是大错与小错而已。

孟瑛没有能力,揪出也先一个小错误,然后入庖丁解牛一般,从这个小错误上打出一个足够让对方全军覆没的大错误来。

只能等也先犯一个战略级别的错误。

但是,也先十几岁就开始打仗,经验之丰富,经历战事之多,只在孟瑛之上,不在孟瑛之下,指望这样的人犯错。简直是太小概率的事件了。

其实孟瑛心中也不甘心。

因为朝中政治势力变动,让孟瑛发现一个机会。

一个几乎一步登天的机会。

成国公战败身死,英国公也被牵连了,也就说,内阁之中少了一个勋贵。这个人朱祁镇已经多次暗示给他了。

但是他如果没有足够的军功,说话也不硬气。

他虽然在军中,但是北京方面的消息,却从来没有断绝过,最多是消息有些滞后。

甚至孟瑛对京师的关注,胜过了眼前的战场。

无他,任何一个独揽举国之兵的大将军,都是要同时应付两场战斗,一个是眼前的敌人,一个是背后的敌人。也是北京的政策变化。

从来没有君王见疑,还能立功于外者。

孟瑛也明白这个道理。

只是朱祁镇对孟瑛的信任似乎从来没有动摇过,即便是紫荆关最危急的时候,朱祁镇也从来没有想过从前线调兵。

这一点孟瑛还是很放心的。

但是有一点,让孟瑛不放心了,就是王骥。

王骥在猫儿庄之败后对卫所制度近乎骇人听闻的大揭底,已经让孟瑛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兵制一定要变了。

这一点孟瑛也认同。

说实话,当初太宗皇帝北伐的时候,看似动员五十万大军,其实大部分都是维持后勤的,真正用于决战的也不过是几万骑而已。

如果孟瑛手中的骑兵,是太宗皇帝时期的骑兵,何必如果步步为营,早就正面击破了瓦刺军了。

明军战斗力下降是有目共睹的。

而且孟瑛也很明白,他而今的位置是怎么来的,所以他自然是支持军制改革的。

支持归支持。但是这其中牵连太大了,孟瑛即将登临勋贵之首的位置,自然要为下面的人争夺足够的利益。

但是这利益怎么争夺啊?

勋贵怎么说话才硬气?

就是打胜仗了。有战功,即便是他去给内阁拍桌子,皇帝知道了,也会安抚一二的,但是没有战功,去兵部领个东西,都要看兵部小吏的颜面。

这一次兵制变革,更是要影响大明不知道多少年,有些事情孟瑛是必须力争的,所以他太想打一场胜战再回去了。

甚至说眼前这一仗,直接影响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军事制度。

如果打赢了,勋贵就能多争取一些利益,如果打输了,不,不用打输,仅仅是将也先恭送出关,勋贵们想达到猫儿庄之战前的权力,恐怕就难了。

只是孟瑛即便心中再想,也只能按下去,心中暗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孟瑛给杨洪写了一封书信之后,就大队人马向居庸关方向而去了。孟瑛心中暗暗算了里程,暗道:“大概十一二日,就能到居庸关城下了。”

他是一点不担心居庸关的安危,原因无他,居庸关本来就是雄城,又被兵部尚书徐晞加固了,堪称铜墙铁壁。

瓦刺而且守关京师有数万之多。火器充足,再加上少府的生产一刻都没有听过,生产出来的物资都通过驰道运输到居庸关。

可谓源源不断。

甚至危难时期,京城的驻军其实也能抽调一些的,毕竟这里有险峻的关城,想想守居庸关,与守北京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这样的战事怎么想都不可能打输。

至于给杨洪写的书信,却是对杨洪有拉拢之意。毕竟他即将上位,就必须有足够的将领支持。

英国公在内阁说话硬气,是有成国公在外将兵。、

他如果进入内阁之后,他麾下的旧部就差太远了。

他毕竟耽搁了十年,真算起来,即便他提拔出来的人,也是各有各的渊源,比如郭登身后有武定侯府,又是方瑾的姑父。

他的根底太浅薄了,自然要借这一场战事,想办法拉拢一些大将为自己所用,即便不为自己所用,也不能为敌人。

而杨洪正是他拉拢的重点,因为他观京营边军的将领之中,各有各的特色,但是真正进入帅臣的角色之中,估计只有杨洪一个人。

只是杨洪接到孟瑛的书信,并不高兴。

因为孟瑛除却说明大军去向,交代大同防务之外,还说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杨洪的儿子,杨俊的事情。

孟瑛的暗示很明白,就是让杨洪主动上书,请斩杨俊。

原因很简单,顾兴祖已经斩首,顾家也已经夺爵流放了。而杨俊方而按着不说,这是陛下在担心你。要等大战之后再做处置。

如果大胜的话,杨俊必死无疑,但是如果败战了,陛下倚重于你,反而容易宽宥杨俊。

但是这种宽宥真的好吗?

陛下从此有了心结,今后就难办了。

还不如而今,就上书请斩杨俊以谢天下。首先杨俊之罪,本该处斩。其次,你主动提前,还有一线生机,让陛下念你忠君爱国之心,网开一面。其三,即便真的杀了,陛下也会念你丧子之痛,给你一些补偿。

今后你的仕途就顺利多了。

当然了,孟瑛仅仅是建议,让杨洪多做思量罢了。

杨洪细细看完,心中暗道:“逆子------”

杨洪作为一个将军,自然知道军纪的重要性,如果杨俊是他在麾下,杨洪根本不会做第二个选择,当时就杀了杨俊。

原因很简单,在军中正因为是父子,杨洪才更要执法严明。

但是毕竟父子亲情在,谁家的孩子不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出来的,纵然这个儿子再混蛋,杨洪也没有杀子之心。

他这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就这一件事情上书,固然是先公后私,军务繁忙,但是心中也有一丝想法。

那就是大战之后,他如果薄有微功,能不能用功劳赎杨俊一命。

但是而今看来,拖着的结果,只能越来越坏。

他固然做不到上书求杀子,但也觉得应该给陛下一个交代了。他写思量万千,写了一封奏疏,无非是杨俊罪该万死,但老臣唯有二子,不敢求陛下宽恕,只求陛下允许老臣以功赎罪,保杨俊一条小命。云云。

这一封奏疏送往北京,不过是大战之中小插曲而已,居庸关之下,大战的尾声缓缓的响起。

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二章 大武学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五十五章 诸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