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京卫改革

第五章 京卫改革

军队的战斗力,是军制改革的体现,而不是相反。

如果后面有一套有力的制度去支撑,纵然能将这么多人聚集到一起,也不可能有战斗力的。

而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而不是想三下五除二做好,越是这样想的,越是出问题。

而今的朱祁镇,已经不是当初刚刚登基时候幼稚浅薄冲动的孩子,也不是刚刚登基的时候,迫切想掌握权力,证明自己是对的少年天子。

而是孩子都有六个,长子已经十一岁的成年天子,前世今后的历练已经让他成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

此刻他的绝无一丝的天真与幼稚,也没有一丝冲动与急迫。反而进入自己的状态之中,将各种事务的推进都纳入自己的节奏之中。

对各种难题,对各种事务,大明王朝面对各个方面的挑战。财政上的,军事上的,外敌入侵,内部造反,大臣专权,内监横行,乃至与下面三心二意,皮里阳秋。

什么样的事情,他没有见过。

此刻他的才真正成为大明这一艘大船合格的船长。

甚至下面大臣私下里说当今,对任何大小臣工,都是笑语盈盈,却让感到一种不怒而威,战战兢兢,汗不敢出的感觉。

所以在军制改革这一个大命题上,朱祁镇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从正统十四年到正统十八年之间。

虽然朝廷多事,但是朱祁镇更多是将权力下放到内阁,赈灾的事情,虽然有些困难,但是这么多年,这样的事情也都是轻车熟路了。

只有有足够的粮食,对大明的文官系统来说,完成这一件事情,并不困难。

事实也正如朱祁镇所想,虽然大灾连连,下面各巡抚大臣,大多都足够胜任,还涌现出韩雍,王宏这样的有力大臣。

而在中枢周忱的掌舵之下,虽然朝廷的财政崩得很紧,但是也没有出现,正统十四年的状况,最少户部太仓银时多时少,但内承运库之中,却有千万元之数。

就足够朱祁镇松了一口气。

这四年的时间,朱祁镇一心一意放在军制改革之上。

首先是从人事调整上着手。

虽然猫儿庄一战,以成国公为首的近十名领兵的勋臣,乃至大批京营的中坚力量损失掉了,也给朱祁镇清理出一片权力真空。

让朱祁镇可以放开手脚做事。

但是在京营中下层之中,还有不少利益相关的将领。

这些将领官并不大,但是人数却不少。

对于这些人,朱祁镇用了两手,一方面是升官。

能打的有本事的人,全部升官,特别是宣大在正统十四年的战斗之中,损失惨重,好几个卫所,都到了撤编的边缘了。

正要这些有能力的将领去重整旗鼓。

为首的就是孙镗。

孙镗这个人,锦衣卫报过来的贪污受贿的事情,一两本子记录不下来,但是打仗之上,的确能打。

就让他迁到西北去了。这样京营将领有好大一批,反正朱祁镇在调整的时候,将辽东军,大同军,宣府军,乃至福建军,各地班军,等等都编入京营之中了。

有足够的人手替代。

至于剩下的,既不能打,有会贪污,不杀你留着过年吗?

成国公为首当年权势滔天的人已经不在了。

成国公旧部之中,能打的也调走了,边军很多军队也调进来了。

这些人如果真有造反的能力,朱祁镇早就送他的升官发财了。

所以清理这些人,朱祁镇根本不会遇见什么抵抗,这个时候就是锦衣卫出马的时候了。锦衣卫几乎一古脑将京军各卫所之中,做的过分的将领都拿下来。

朱祁镇倒是没有下狠手,只是让他们以钱赎刑,然后发配海西。

毕竟海西的黑土地,正缺人的。

这一场的清洗之后,朱祁镇才开始进行下一步计划。

比起地方上天高皇帝远的卫所,北京七十二京卫,却是朝廷掌控最深,也是皇家掌控最深的。

而此刻又因为猫儿庄之战,京卫各阶级最虚弱的时候,朱祁镇下手,自然是毫无阻力。

其次,将卫所的屯田清理了一遍。

当然这种清理仅仅是确认一下现实,之前那些莫名其妙消失的土地,莫名其妙从卫所账册上长腿跑的土地。

朱祁镇并不追究了。

毕竟很多事情时间太长了,翻起旧账来努力太大了,能干出这样的事情,都是大明勋贵或者是外戚。

找到谁都不好办。

但是并不是没有收获的。

如果说卫所土地是一块大蛋糕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吃饭,手眼通天的,自然是切下来带回去吃,但是其次的不过是上下其手,中饱私囊。

田地还在卫所帐上,但是每年的收成,就是能做到入不敷出。

这样的手段,自然被清理一空。

再次就是兵源上了。

大明京营四十万,其中有相当多的充数之辈。

猫儿庄一战,战死十万余,黑山之战也损失一两万左右,再加上杂七杂八的伤亡,总共少了将近十五万上下,当然也不全部都是死的,也有伤残的,不能再上阵了。

至于剩下二十五万兵马,朱祁镇毫不留情的压缩水分,堪称精锐的大抵不过十万上下,也就是跟随孟瑛打黑山之战的那些人。

大量军队的缺额,需要补充,在这一家事情上,朱祁镇首先废除了清军制度。

倒不是清军制度不对,而是清军制度不行。

什么是清军制度,就是洪宣以来因为卫所逃亡众多,朝廷派人清军御史去清查卫所,一清点缺额,二就是勾军。

大明的军户制度,乃是父子相承,世世代代继承下去,父死子继,兄死弟续,嫡系没有了,旁支要上。

当军队有缺额的时候,这人逃了,就去家找他们家出人顶替。

清军御史就做这样的事情。

这个官相当难做。

毕竟一去卫所就要一辈子,从此天涯一方,尸骨都不得还乡,至于军中种种黑暗之处,更是让人生不如死。

如果军中生活都很好的话,谁又肯拼着拖累家中老少,拼着从此都不见天日,只能做贼,或者给人家当下人,不仅仅自己,连子孙后代都是黑户,至于科举什么的,更是与之无缘。面对这样的后果,却仍旧要逃。

清军御史做事松不得,毕竟如果朝廷不加以制止的话,恐怕大明卫所的缺额就不只是三成了,但是如果太严苛了。

却也于心不忍。

比如这一次京营阵亡这么多,暗道惯例,是要补上这么多的,怎么补,就是按照名册去勾军。

朱祁镇正式将募兵代替勾军,又将福建,辽东的军队留下来一部分,再加上京营剩下的军队,依旧袭承的军余,重组了京营四十万的军额。

只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京营七十二卫之外,除却皇帝的亲军卫之外,再也没有一处掌握军队了。

连屯兵也没有了。

而今各卫只留一名守备千户。

做什么事情,就是负责卫所土地的屯垦。换一句话说,他就是一个国营农场的厂长了。

如果不是朱祁镇想求稳留有余地,连这个守备都不想留,直接将这些卫所的土地划给各府县。

毕竟京卫都是非实土卫所。

所谓的实土卫所,就是卫所有管辖区域,与府县并列,就好像是辽东,辽东各卫指挥使是军事民政一把抓的。

而非实土卫所,就是与府县犬牙参差,他们的所屯垦的土地都是府县划拨出来的,卫所屯垦而已,并没有当地行政权。

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七十章 诸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十一章 孙氏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七章 议政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