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

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

太皇太后离开了慈宁宫,犹豫了一会儿,觉得到文华殿。

文华殿不仅仅是皇帝上课的一处大殿,也是处理政务的正殿之一。

最重要的是,文华殿距离内阁很近。

到了文华殿之后,令让将三杨一并召来。

这也是太皇太后不去文渊阁的原因。

在文渊阁说这个事情,事情就大了。就太皇太后的本意,还是想将这一件事情私下处理了。最好如流水无痕一般。

胡濙乃是太宗皇帝的老臣,张辅又是勋贵出身,在太皇太后看来,这一件事情告诉了他们,他们说不定心里怎么想的。

唯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三人,乃是翰林出身,又是老臣,却是能理解她的苦心。

太皇太后与杨士奇等人本来就很熟悉,即便是朱祁镇登基之后,也时常召见。

见了三人,也没有多寒暄,将皇帝的心思告诉了他们。叹息一声,说道:“我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去了。皇帝聪慧过人,只是我担心他聪明太甚,自以为是。反而误了祖宗基业。我一妇道人家,也不知道该如何教导皇帝了,卿等为社稷重臣,与我家也算是通家之好,还请,诸位先生指点一二。”

三杨立即起身行礼说道:“臣等不敢当。”杨士奇作为群臣之首,叹息一声,说道:“臣家那个孽障,本不该说话。只是臣受太宗,仁宗,宣宗三代信任,不敢不言。臣以为太皇太后想的太过了。”

太皇太后说道:“太过了?”

杨士奇说道:“臣家里那个孽障,太皇太后也是知道的,陛下已经胜过他百倍了。陛下毕竟年轻,不知道世间疾苦。也是正常的。就是臣年轻的时候,何尝没有妄想?太皇太后是爱之深,责之切。”

太皇太后听了心中微微一松。

有时候与朱祁镇相处,根本就忘记了他才九岁。朱祁镇养在宫中,锦衣玉食,本就被寻常北线高上一头。说话行事,也没有半分孩子气。

再加上,宣宗去世,这万斤重担都压在太皇太后身上。

太皇太后看似波澜不惊,但是心中并非没有压力的。太皇太后的压力都转嫁在对朱祁镇身上了。

太皇太后一心一意想培养出一个圣明君主。

朱祁镇愚钝,太皇太后也担心,担心他将来,为太监大臣蒙蔽,朱祁镇聪明,她也担心,担心他一意孤行。

总之,不管怎么样,太皇太后总是心中有所疑虑。

太皇太后也知道,她其实对朱祁镇逼迫很紧。

朱祁镇每天五更起床,每天的日程都排的满满的,课业,朝政,人情,典故,还有一些宫中事务。

常常忙到掌灯时分。

不可谓不勤奋。太皇太后欣慰之后,寄予朱祁镇的期望也就越高了。

如果刚刚开始,太皇太后不过想让朱祁镇当一守成之君,而且却想让他成为如仁宗皇帝一般的,洞悉民间疾苦,爱民如子的好皇帝。

最少,在太皇太后心中,仁宗皇帝就是这样的形象。

此刻她不得不反思,是不是他逼得太近了。

杨荣说道:“恭贺太皇太后,陛下所言,可以称之为睿智。”

太皇太后说道:“哦?何出此言?”

杨荣说道:“其实陛下不提,臣过一段也是要说的,瓦刺坐大,非朝廷之福。”

杨荣能得到宣宗皇帝的重用,就是因为杨荣在军事上的造诣。

天下所有卫所,关卡,地形,都在杨荣胸中,大部分将领的履历,杨荣都如掌观文。可以说是一个移动的资料库。

所以对瓦刺兴起带来的变数,杨荣也有关注。

不过,他作为国家大臣,也知道是有轻重缓急。而今之计,头等大事并不是瓦刺,而是皇权稳固。

瓦刺虽然兴起,但是底蕴毕竟浅薄,内部也有矛盾,数年之间,是不可能威胁九边。杨荣自然要先放一放的。

但是放一放是放一放,并不是说,这一件事情是不存在的。

太皇太后面色有些凝重,说道:“皇帝所说的,是真的?”

这就是太皇太后的局限性了。

太皇太后见识过战争所过,遍地疮痍的景象,但是对战略形势,却不怎么敏感。

这或许是女主的局限性。

即便是英明神武如武则天,也是对外屡战屡败,也幸好,当时大唐的底子厚,容得了他败家。

太皇太后也是如此。

在权谋之上,不下任何皇帝,但是在军事上,却有一些短见了,或者说有一些想当然。

太皇太后这一生见识的,都是太宗皇帝如何猛攻北虏,打得北虏不敢南下。瓦刺即便一统草原,又能如何?

太皇太后并不觉得,瓦刺有底气南下。

但是同样的话,在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就不样。在朱祁镇口中说出来,太皇太后仅仅能信一小半。

但是这样的话,在杨荣的口中说出来。却由不得太皇太后不信。

“臣不敢欺瞒太皇太后。”杨荣说道:“瓦刺之主,只要想有所作为,就必然南下,朝廷与瓦刺之间,必有一战,只是这一战,是大是小,臣一时间,却也预料不出。”

杨荣作为朝廷之中最明军事的文臣。

对战略形势的判读,比一些将领都好,毕竟大明很多将领,都是那一种勇将,指挥一两场战事,却是可以的。但是在大战略上,对两国形势判读,未必比得上文臣。

太皇太后皱眉说道:“何不早言之。”

杨荣说道:“臣与先帝商议过,先帝本意整军备战,御驾亲征。只是天不假年。”

太皇太后也是叹息一声,说道:“我儿尚在,何忧瓦刺。”

杨荣说道:“太皇太后也不用忧虑太过,对于瓦刺,臣有一策。”

太皇太后说道:“讲。”

杨荣说道:“瓦刺脱欢拥立脱脱不花为大汗,然自称淮王,太师,军政大权,尽在其手,以瓦刺四万户统治蒙古四十万户,一方面,要借助脱脱不花黄金家族血脉,另一方面,脱欢又有自立之心。”

“为了稳定草原,脱欢必须借助脱脱不花,而想要自立一定要除掉黄金家族,如此一来,双方必有一战。”

“朝廷当派使者,前往草原,册封脱脱不花,同样册封脱欢,两者并重之。另与脱脱不花互市,助涨脱脱不花之心。”

“一旦双方力量失衡,必然一战。”

“如此瓦刺与蒙古的联盟不复存在。朝廷又能左右相制,使其无力南下。坐山观虎斗。”

太皇太后听了,赞叹说道:“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东里先生觉得如何?”

杨士奇说道:“臣以为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要挑起蒙古内乱,另外一方面也要加强戒备,甘肃,大同,宣府,辽东,都要奖励士卒,选拔将领,修缮城池,以备不时之需。”

“即便北虏有南下之心,亦不可越长城而下。”

太皇太后说道:“如此我就放心了。只是皇帝当如何规劝?”

三人对了一眼,有言是疏不间亲。太皇太后是皇帝的奶奶,即便是太皇太后怎么对皇帝,太皇太后身后,皇帝还能怎么做不成?最多板子打在太皇太后的亲信身上。

但是他们三人就不一样了。

且不说,这里说了不好听的话,皇帝将来怎么办,单单是现在,不要看太皇太后而今对皇帝一副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但是谁要说她孙子不好,说不定板子先打在他们身上。

三人都是人精,又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可是一个烫手山芋。

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七章 议政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八十章 寇深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