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

第三十二章跨过鸭绿江

李瑈接到了韩会明的书信,愣愣的站了好长一段时间。

只觉得身心俱疲,忽然想起了李太白的词,“夕阳残照,汉家陵阙。”无比贴合,他现在的心境。

此刻他又有什么办法?

鸭绿江一线打的很艰难,双方超过二十万大军,盘弓卧马,三五之内,必有一次万余人上下的大战。

曹义一次又次想要渡河,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李瑈挫败。

李瑈用兵之道,也显露无疑,不敢说什么绝世之才,但是绝对在合格范围之内,故而双方斗智斗勇,明谋暗谋,好几次被曹义打的岌岌可危,但是还是挽回了局面。

但是李瑈很有自知之明。

他的一切胜利,都建立在地利之上,大军放弃鸭绿江撤退,就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一场不可避免的大败。

但是如果不撤的话,明军大军源源不断的从江华岛进入朝鲜,他在这里所做所为,又有什么意义。

朝鲜北部,是相对贫瘠。没有后方的粮食供给,李瑈如何能养得起这十几万大军。

是退亦死,不退亦死。

但是退,还是一线生机,坚守汉城,以待天下之变。

比如瓦刺再次南下,再打出也猫儿庄之战的战绩来。

明军就会撤军了。

虽然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这已经是李瑈最后的希望了。

即便如此,李瑈依旧封锁消息,撤退计划也在隐秘的进行之中。十几万大军的撤退,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而且瞒不过曹义的。

所以几乎在李瑈带着本部人马,先行撤向平壤的时候。曹义立即就知道了。

江华岛之战的结果已经到了曹义手中,曹义立即肯定,李瑈要撤军。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观点,即便是李瑈再怎么隐瞒,也无济于事。

正统十八年五月,就在北方麦熟的时候,刚刚开始不到三个月的朝鲜之战,就有突破性的进展。

曹义攻破鸭绿江。

骑兵长驱直入,将朝鲜后军包围在鸭绿江东岸一两百里的地方之内。一共有六万左右,李瑈断尾求生。渡过了清川江。

在此之后,明军进军就好像行军之一般,整个安平道,向大明投降。

曹义根本不管这些事情,都交给了断事官王越来管。

王越这一次,被任命为征东军断事官,主管一切军法,军中文官不足的情况下,后方的安抚,镇压,粮草运输,都被王越接管。

这也是朱祁镇的想法之后,今后大明军队之中,断事官将来大量普及,出征的时候,有大将军就有断事官,掌管一系列军法事务。

形成一道以断事官为基础的军中监督体系。

王越也是被破格任用了,谁让军中读书人少。

不过,王越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进入朝鲜之后,当秋毫不犯,与民安堵。朱祁镇的心意,对外人来说,或许是一个迷,但是朱祁镇对征东军上下,却是毫不掩饰的。

故而谁都知道,这朝鲜今后就是大明的版图了。

自然要严肃军纪。

只是大明的军纪,已经是一个痼疾了。

太祖时期军纪还算不错,太祖皇帝之所以得天下,其实就是因为太祖皇帝,乃是元末各路义军之中,军纪最好的。但是靖难之后,大明军纪就不大好了,却是因为在靖难前期,太宗皇帝艰难之极,做过不少让文官为尊者讳的事情。上行下效,下面自然学样。

当时也是非常之时,解决非常问题的,非常办法而已。

但是开了一个头,下面就不好收尾了。

更不要说,随着卫所制度的崩溃,士卒供给困难之极,衣食无着,只能去抢,这种根本性矛盾不解决,想要士卒军纪变好,根本是不可能的。

而今也是如此。

越过了鸭绿江后,京营的军纪保持的很好,因为京营每年十二两银子,军营之中还管吃喝用度。

而辽东军的军纪就不行了。

一来是习惯,二来就是穷了。

但是王越,眼睛里面不容沙子,进入安州之后,一口气砍了十三名将领的人头,让曹义大怒,在鸭绿江畔的鏖战,都没有战死这么多将领,没有想到大胜之后,反而正了军法。

曹义与王越大吵了一架,不欢而散。

王越也不得不改变自己办法,将缴获的大量物资,先行犒劳军中,然后重申军法,这才将这一场风波过去了。

当然了,两人各自上本,直抵君前,那是免不了的。

朱祁镇见到两人的报捷文书之后,大喜过望。

不到三个月,就有如此决定性胜利,今后朝鲜战事固然一时半会,结束不了,但是总体来说大局已定。

甚至可以因粮于敌了。

比如王越这一次犒赏全军,就洗了安州地皮,再加上朝鲜军队遗留下来的大量物资,才能做到的。

即便如此,也大大降低了朱祁镇的财政负担。

无他,今日入春以来,大旱。

这一次大旱不仅仅是波及河北,而是南到江西,北到河北,西到山陕,都是下雨很少。河北倒也好一点。

毕竟河北水利覆盖面积,仅次于江南。

即便是旱情之下,河北粮食虽然减产,但是依然有收成,当今的夏税还是能够完成的。但是江西就不一样了。

江西巡抚韩雍的奏折之中,朱祁镇看到了江西吉安为中心,大旱三年的残酷局面。

江西乃太祖皇帝龙兴之地,人烟稠密,百姓富庶,前两年大旱,虽然有些困难,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能够熬过去,赈济人口,在十几万,到三十几万之间。

但是前两次大旱,已经耗尽了江西的元气,而这一次大干旱,受灾人口在百万之上。

百万人口,三十万户,已经是江西人口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了。

任何事情乘以百万都是一个大难题,而今年,朱祁镇面对两个百万级别的赈灾,江南雪灾,与江西旱灾。

而且,除却这两个地方之外,其他地方并非没有灾情,只是与之相比相形见拙而已。

所以大规模免税,赈灾,已经成为事实了。

朱祁镇一边向下面拨款,一面要求尽量以工代赈。

面对灾情越多,让朱祁镇心中大基建的心思越发浓烈,在他看来,所谓的灾情,一半是因为天灾,一半是因为水利基础设施不健全所至。

如何北之前也是春旱夏涝。

而今天时变了吗?没有,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灾情,河北百姓总能吃上一口饭,对河北已经十年没有赈灾了。

除却黄河冲到了大名府,这种无可内何的事情。

最多免一些粮草而已。

朱祁镇心中有两大基建工程要做,一是遍修天下水利工程,朱祁镇不用户部计算,朱祁镇就敢肯定,这是钱粮消耗数目,在亿两级别。另外就是将驰道修遍天下,也是一个大手笔,多少钱,也就不算了。

这两件事情暂且不提,单单而今财政危机都让他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随着战事推进,五百万两银子,一百万石粮食都在飞速消耗之中,同样国库在赈灾时,也在飞速消耗之中。

太仓银库,内承运库的存银飞速减少,就是京仓,因为有河北粮食的补充,才没有那么难看。但依旧比往年少了很多

打过鸭绿江,最少在财政上,对朱祁镇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至于曹义与王越之间的矛盾,朱祁镇心知肚明,从不在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两个人都是聪明人。

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章 西宁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六十八章 诸子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