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

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

朱祁镇说道:“愿闻其详。”

孟瑛显然是打过腹稿的,说道:“就地理位置上来说,肇州偏西,西临草原,突出于外,利于瓦刺,不利于我朝,但是这也是一个关键位置,简直是漠北东面门户所在,如果肇州能供应大军补给,十万大军就能从这里出发,直掏漠北。”

“这种要地,是必守之地。”

朱祁镇沉吟片刻,说道:“太早了。而今各项都没有准备好,还不是大军出漠北的时候。”

孟瑛听了,说道:“老臣明白。”

孟瑛心中是有一点点不甘心的。

石亨的胜利,其实激起了明军上下的求胜之心。孟瑛通过锦衣卫东厂,已经各方消息汇总,得到一个结论。

那就是瓦刺已经被四年前的瓦刺,弱了不知道多少。

而今瓦刺本部实力,大概在十一二万骑上下,更重要的是,瓦刺与蒙古其他各部矛盾重重,其他各部无不被瓦刺消弱了不少。

也就是说瓦刺当初动则十几万的附从军,已经在瓦刺内战之中,摧残殆尽了。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大举进攻的话,、十万铁骑纵横漠北,未必不能得到一场封狼居胥的大胜。

或者瓦刺干脆避而不战。

孟瑛年纪大了,自然也在有生之年,让天下恢复到永乐年间。

只是他也知道当今陛下脾气,看似极其狂妄,做事立意都很大,大到很多人不敢想,但是仔细做事的事情,又极其谨慎,宁可慢,宁可缓,也不会急于求成。

反正朱祁镇自己觉得,还不到三十岁,还有大好年华在,胜利即便是拖上几年,也没有什么?

就怕出现反复的局面。

孟瑛继续说道:“即便如此,肇州城也是有必守的需要。”

“陛下规划的海西局面,当是以长白山为城池,且耕且战,为大军讨伐瓦刺后方,西征瓦刺的时候,可以通过水路运兵。步步为营。”

“此诚深谋远虑,堪比太祖皇帝所定下的北伐之策,千古之计。”

“如果按陛下所想,此刻就是以长白山为城池最好的时候,长白山中段,倒是山势险恶,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态。”

“只需派上数百戍卒,就可挡百万之军,但是长白山北麓却不是这样,有松花江冲出的缺口,附近山势断续,有好些山道可以通行南北。”

“有三道关等处。”

“如果陛下想使海西不受骚扰,最少要修建四五座关城,一座如大同,宣府一座镇城,形成也一道完整的防线,三四万士卒守之,可使海西高枕无忧。”

“这都是需要时间的。”

朱祁镇会意说道:“你的意思是让肇州守军,为大军修建城垣争取时间。”

孟瑛说道:“圣明不过陛下,臣估计三年,只需三年,最多三年,海西就成固若金汤之势,辽东鱼米之乡。”

朱祁镇心中开始权衡利弊。

建设海西,成为重镇,并成为反击瓦刺后勤基地,毕竟从海西运输粮草,可以通过水路,经过黑龙江水系,能够一路到达草原之上。

这是多少年的国策了。

朱祁镇决计不会动摇的。

但是这也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朱祁镇的计划,几乎阳谋,也先刚刚开始或许不明白,但是一定会想明白的。

那个时候,也先是傻子才会让你老老实实的种地,所以也先大规模反击海西,也是朱祁镇一直担心的。

是的,瓦刺骑兵或许攻不下大城池,但是各地的屯田,下面部落都能扫荡一空。

如果瓦刺一直不断骚扰,海西成为朱祁镇心中的东北粮仓,还差上不知道多少。

而今孟瑛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用肇州吸引瓦刺注意力,毕竟前面分析过肇州的地理位置。明军占据了肇州,几乎是一支脚踩在草原之上了。

也先能放心才怪了。

趁着这个时间,依靠长白山山势,修建关卡,将海西保护在内。

海西这个地方,本就是一个险要之地,东边是海,东南是朝鲜,南边是山,西南,正西是山,正北是湖泊河流与大片沼泽,而西北防线有好些缺口,也是进出通道。

正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朱祁镇才经营东北要地放在海西。

此刻有一个能加速朱祁镇计划的机会,不过要将五千士卒至于近乎死地的处境,朱祁镇的选择是什么?

他沉吟了一会儿,问道:“滕国公准备如何修剪城池关卡?”

朱祁镇默认了。

说朱祁镇冷血也好,说朱祁镇无情也罢。朱祁镇深刻知道,与瓦刺战争早一天结束,就会少很多人死亡。

这些死亡人数,大概在五千之上。

所以,朱祁镇选择代价最小的选项。

只是,朱祁镇却忘记了,这一场战事,他才是始作俑者。而五千士卒的性命就不是性命了吗?

似乎每一个身处高位的人,就不只觉得虚伪起来。

朱祁镇也不例外。

孟瑛自己听出朱祁镇的意思,他立即说道:“请上舆图。”

朱祁镇点点头,立即有人将一面地图给打开了。

虽然朱祁镇对地图提出了很多想法,但是总体上,明代的地图,与后世的地图还是有大区别的。

但是也不知道是朱祁镇提出的改进计划,起了作用,还是朱祁镇已经习惯了这个时代地图,也慢慢的变得顺眼起来。

孟瑛在这片地图上,指出几个地方,都能横穿长白山,都要如三道关一般设卡。而最重要的一点,却落在了松花江旁。说道:“陛下,此地必建一城,足以庇护海西一镇,甚至臣以为海西镇也应该转镇此处?”

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

地图上写着忽儿海卫。在松花江以南,南边是长白山余脉,北边也是小兴安岭余脉。中间有松花江冲过。

说实话,忽儿海卫北边的山势,并不是太高,但是都是没有经过人开发的深山老林,决计不可通行大军的,即便能够通行,尚且有松花江,以及大片大片的沼泽湿地,可以作为依靠。

只要卡住了这里,海西就没有危险。

除非瓦刺军队迂回辽东,然后穿插海西。

如果也先真能做到这一点,辽东镇上上下下都是死人了。

唯一的缺点是因为松花江的缘故,松花江两岸都是松花江冲击出来的平原,并非一个关卡就能够堵住的。

所以需要一座大城。

这里距离肇州六百多里,距离木兰河卫二百多里。朱祁镇甚至觉得,将来经营奴儿干地区,这里如果有一座城池,作为奴儿干都司的治所也不错。

而且这个地方,在金朝的时候又有一旧名,叫五国城。

朱祁镇想来想去,说道:“这一件事情,就按滕国公的意思来办,朝鲜一切人力物力都向这个工程倾斜,屯田的事情,先缓一缓,先在这里建城。”

孟瑛说道:“此城关系重大,还请陛下赐名?”

朱祁镇沉吟了一会儿,说道:“这里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以南,就将松阴。”

山南水北曰阳,山北水南曰阴。

朱祁镇所起的名字,简直平平无奇之极。可见他也没有什么文采。不过下面的大臣自然是大声称赞不已。

朱祁镇说道:“还有一件事情,趁着大家都在,也一并处理了吧,那就是广西的战事。”

说起广西的战事,朱祁镇心中就满肚子是火器,柳溥一直在广西镇守,说山中情况复杂,深入山中恐怕劳而无功,损兵折将。

朱祁镇也没有想过,覆灭广西乱事,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成了气候啊?

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八章 张辅眼中的云南战局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八十六章 大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