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

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

朱祁镇说道:“朕需要战马,需要蒙古勇士为朕效力。当然了,朕也不会白要,既然大宁是朝廷的,那么九边禁令就不限制大宁了,你此去漠南,最重要的事情是安抚人心,漠南蒙古为朕所用。”

和勇说道:“臣明白,只是臣觉得,陛下欲让蒙古勇士为陛下所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姻。”

朱祁镇皱眉,说道:“朕的女儿决计不会嫁给外藩的。”

瓦刺与大明的导火索,就是和亲。

朱祁镇这么多年下来,也有三个女儿。

虽然朱祁镇常年忙于事务,很少配女儿,即便仅有的一点私人时间,也放在太子身上了。

所谓百姓爱幼子,皇帝爱长儿。

但是朱祁镇对自己女儿,也是非常爱护的,对自己的女婿,朱祁镇已经有规划了,就是从武学出身的英杰。

也就是说,朱祁镇圈定了联姻范围,就是明军后起之秀。

决计不会下嫁给蒙古的。

虽然朱祁镇一直开放东北,漠北,但是这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但是事实上,朱祁镇越深入福了解东北的情况,越发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即便朱祁镇投入太多精力,在生产力没有大发的情况之下。

东北的开发还是受到限制的。

这是东北自然环境的问题。越往北无霜期也就越短。很多作物都不能种植。再加上严酷的天气,清代嫁给蒙古的公主,有几个长命的。

朱祁镇作为一个父亲,决计不会同意的。

更不要说,下嫁公主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不能单单考虑私人感情,但是大明从来没有下嫁公主的先例。

打破先例,是需要冒政治风险的。

朱祁镇何必做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和勇说道:“臣岂敢有此想,只是草原之上也多美人,愿奉陛下枕席。”

朱祁镇微微皱眉,不过却并没有反对的。

朱祁镇后宫人数并不多。除却钱皇后之外,其余的女人,在朱祁镇看来,都是工具人,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朱祁镇是一个十足的渣男。

不过,对于有了孩子的嫔妃,。朱祁镇还是高看一眼的。

而太宗朝之中,却有各种异国妃子。

有朝鲜人,有女真人。特别是朝鲜权妃,也是很得宠信的。

所以,取几个蒙古女人,在政治上并没有问题。就朱祁镇本人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毕竟国本以定。

只要太子不是蒙古女子所出,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不过是宫里面添一个人而已。

朱祁镇说道:“这件事情你自己去安排就行了,如果你一切安排好了的话,我会出巡一次关外。”

和勇大喜说道:“臣定然将差事办得妥妥当当的。”

比起大明历代先帝,朱祁镇算是比较安静的皇帝了。

倒不是朱祁镇不喜欢出巡,而是他更多精力放在治国之上,没有时间出京,他即便是出京,也是有极大的政治意义。

上一次视察河北水利,是先看看自己整治水利的成果,也想了解一下底层的民声。

而这一次出巡,更多实地考察一下,如何治理草原。

驱逐瓦刺,击败瓦刺,甚至于消灭瓦刺,对朱祁镇来说,仅仅是开始。

如果不能将草原纳入版图之中。

那么这一次胜利,不过是一场维持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停战而已。

当然了,列郡漠北,未必能够一劳永逸,但是最少是给后世开创一场有积极意义的尝试。

很多结论都是要通过,数十年乃是数百年的时间去验证对错,朱祁镇短暂的生命,是看不见这个政策的结果的。

所以,只能算是尝试。

这样的重大决策,朱祁镇登基以来也不过是做了三五个而已,开海,封藩王于外,河北根本策,等等。

而今这样重大的决策,朱祁镇不去看一眼,他自己不心安,谁知道下面上报上来东西,有几分真几分假。

当然这也是模仿清廷热河避暑山庄之举。

至于今后会不会长期维持,就要看效果如何。

朱祁镇解决了这一件事情,又审核了五军都督府上报的决策,郭登随即来求见。说的就说出征的事情。

朱祁镇看了出兵的计划,看上去很是周全。而且这一次几乎是一场武装游行。也就叮嘱过几句。也就让他去了。

朱祁镇又要面对他永恒的难题了。

那就是财政问题。

朱祁镇心中暗道:“这一笔钱,该从什么地方凑啊?”

不过,朱祁镇很快得到一个好消息,那就是西北方面茶法推行已经到了收网阶段,今秋茶水就能打通所有环节。

虽然最后赋税数量,还说不清楚。但是于谦言下之意,已经没有问题了。

朱祁镇这才松了一口气。

江南茶法在王直与何文渊联袂推行之下。已经推行的差不多。

估计能登记在册的茶树,已经到了千万级别,只是茶叶并不值钱,好茶叶的价格自然是极高的,但是真正大量消费的茶叶,也不过是几十文,甚至两三文百姓自己的野茶,根本不会进入流通市场。

但是朱祁镇翻看过宋代的茶水,在三百万贯左右。

朱祁镇也期望茶税能有三百万两,就解了朱祁镇一大忧虑。

不过即便茶税全部收上来,也不够在明年北伐之资。朱祁镇还有得头疼。

打起仗来,多少钱都不够用。

松潘。

在朱祁镇操心北方战事的时候,于谦也在想办法解决松潘的问题。

只是于谦要负责的事情很多。

这一件事情,就交给了丘浚。并让范广协助丘浚。

范广作为京营出身的大将,能力自然是相当出色,他虽然只有五千士卒,松潘十三家土司。但是范广带着四川卫所军却势如破竹的打到了松潘城下。

松潘城应该被称作松潘卫城,乃是洪武年间所造的城池。也是松潘卫的治所。城池不大,周长十二里上下。

不过在正统初年,朝廷将松潘诸卫迁移出松潘之后,这里就成为了松潘土司的聚集地,松潘土司本就不是一个整体。

大明退出之后,这些土司也是各有各的心思。

大明建立的松潘城,自然卡在交通要道,并且附近有适合耕种的土地。虽然是夹杂在山中狭长的地带,却也是这一带难得的好地界了。

只是十几家土司,各怀心思,都不愿意让别人独占这一片好地。只能各自瓜分了。

所以这松潘城,就立即衰弱下来了。

对了,松潘城之中其实有一个大明朝廷的存在,只是不过一九品小吏,还有一些汉民在。再加上这一条路再乱,也是一条交通要道。

故而只能艰难存活。

而且大明如日中天,这些土司也晓的厉害。

但是似乎因为正统初年朝廷因为麓川之战,在松潘做出了退让,让他产生了一种感觉,那就是松潘这一带地方。

是他们做主。

固然留一个小吏,但是从来无视之。

更是在劫掠百姓,巧取豪夺。

甚至有人下山劫掠到成都附近。

这也是为什么四川要向北京报告松潘作乱的原因所在,如果他们安安分分的待在山中,四川本地官员,未必想要多事。

不过范广一路打过来,倒是节节胜利,但是不管是丘浚与范广,乃至从四川都司调过来的,统领四川兵马的许贵都不敢掉以轻心。

无他,这一条路太过艰险了一点。

这里的道理有多艰险,只需说几个地名就知道了。

邓艾灭蜀的阴平道,出口第一个县叫做江油就在附近,而乾隆打了十几年的大小金川,也在附近。

可见穷山恶水,地势险要之极。

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七章 议政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