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

第六十八章铁路伏笔

进入冬天之后,紫禁城也变得温柔起来。

天气虽然严寒多了。

但是很多事情都免了。

比如日讲,比如早朝。似乎全天下都关心皇帝的龙体康健。

特别是入冬之后,朱祁镇感冒了一次,更是劳师动众,恨不得将整个太医院根搬过来。皇太后孙氏甚至搬到了乾清宫之中,日夜不停的照顾朱祁镇。

朱祁镇刚刚开始,还不理解他们的紧张。

不就是一个小感冒而已。

但是后来才想明白了,不能用后世的想法来想而今病情,在这个时代,即便是小感冒,也有可能死人的。

特别是小孩子,夭折率之高,是后世无法想象的。

朱祁镇一想到自己,居然会因为这区区小病居然有生命危险,顿时吓出一身冷汗。如此一来,这感冒就好了。

但是朱祁镇以为好了,别人却不以为好了。

孙氏还没有离开乾清宫。太皇太后也吩咐王振了,从而今到正月,外面的奏疏,一本也不能到乾清宫之中。

等皇帝身体大好了,再观政不迟。

朱祁镇也没有办法。

他只能想心思放一些小事上了。

其中一件就是改造乾清宫。

乾清宫不好?

乾清宫可以说是紫禁城中最好的房子之一了。甚至比后世故宫博物馆要好多了。原因很简单,房子是要人养的。

有人住的房子,与没有人住的房子,是两个样子。

故宫博物馆再好,却好像包装好的木乃伊,怎么样也是死的。而而今的紫禁城,却有着烟火气,是活的。

朱祁镇对乾清宫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乾清宫太大了。

用平方来说,乾清宫有一千四百平方米。虽然有不少隔间,但是隔间的空间也很大。

如果是春秋天,倒也罢了。

一入冬,朱祁镇就感受刺骨的冷意。

即便放着火盆,他的床,也是类似小房子一般的步摇床。但是朱祁镇还是感觉到冷。他这一次感冒,估计就是冻的。

也许是古代的天气就是比现代冷,更或者是古代的取暖手段比不上现代。反正这种寒意,朱祁镇受不了。

故而朱祁镇病稍稍好一点,就召阮安进来。

将任务吩咐下去。要求只有一个字,就是小。

朱祁镇要求自己的卧室,只要能放下一张床,放在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就行了。还要求在地下掏出火道,每日在下面生火,让房间里面温暖如春。

朱祁镇连说带比划。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明白了。

但阮安是这一行的大宗师,整个北京城都是他督建的。让他来做这一个小小的工程,简直大才小用。

但是阮安却非常高兴。

不过用了短短三天,就这个小房间给分割出来了。朱祁镇在里面待了一会儿,果然是暖和多了。

如果在里面活动一会儿,还能微微见汗。

朱祁镇大喜说道:“好。阮安,立即将这图样画下,呈给太皇太后,并准备在慈宁宫,坤宁宫照样营造暖阁。”

阮安说道:“奴婢遵旨。”

在暖阁之中,朱祁镇感受到了温暖,似乎整个人精神头就好很多,说道:“阮安,门头沟那么情况怎么样了?”

曹吉祥在朱祁镇这边狠狠的挨了一顿板子,三个月未必能下地。这煤监的事情,自然就交给了别人。

朱祁镇对阮安是比较信任的,这差事就落到了阮安手中。

阮安毕恭毕敬的说道:“回禀陛下,宫中所有炉火,并各工坊一律改为煤了。只是煤烟太大,奴才正在想办法?”

朱祁镇心中暗道:“煤烟?煤有烟吗?”

朱祁镇对这一点没有多少了解,却不知道后世的煤都是经过层层加工,才造成煤球的。这种原煤烧起来烟大,本就是常事。

朱祁镇自己用的煤,也是下面人不知道如何筛选出来的,其实所耗费的功夫,未必比木炭小。

这一点却不是朱祁镇所知道的。

朱祁镇说道:“从门头沟到城中一路上,先用船,后用车,很是不便,能不能直接从门头沟拉煤入京。”

阮安毕恭毕敬的说道:“陛下有意如此,奴婢这就去办?”

朱祁镇止住,说道:“其实朕不关注这区区小事,只是朕读书有事不明,秦代的驰道倒是是什么样的道路?”

阮安说道:“陛下不知道,奴婢自然不知道了?”

朱祁镇说道:“阮公乃是我朝营造大家,这事情自然要请教阮公了,似乎秦人的驰道,乃是马拉着马车在在连续不断的轨道上奔驰?朕想请阮公想想,看看能不能再门头沟与京师之间,修建一道驰道。让朕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

阮安立即说道:“奴婢遵旨。请陛下放心,奴婢定然将这一件事情办得妥妥当当的。只是,奴婢未必能造出秦时的驰道,只能按陛下的说法来办。”

朱祁镇说道:“无妨,无妨,不过朕的一时兴趣而已。阮公先办着看。”

“是。”阮安说道。

朱祁镇不做声色的将阮安打发走。

等阮安走后,这才长出一口气。

自从那一次被太皇太后教训了,朱祁镇学乖了。对外面的事情不多插手。宫中的事情也只能查查贪污,处置几个不听话的太监而已。

不过,经过几个月的思考,他觉得该下的伏笔,还是要下的。

比如他想了好长时间,才想起的办法。

如果有人查的话。

自然会查出朱祁镇与王直之间的讲课记录,对秦驰道的讨论。看起来似乎是皇帝听王直讲课之中,突发奇想,想造出一道驰道出来。

决计不会去想乃是朱祁镇处心积虑,想办法为将来的马拉铁路积累技术。

因为他对这个时代越了解,越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水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但是运河的存在,就形成了一个悖论。

如果想要水运,就要尽量多的让水留在河里,这才能将船浮起起来。但是如果想增加粮食生产,就是尽快能多将水浇到地里。

如此才能让庄稼丰收。

北方虽然缺水,但是并不想后世想象的那么旱。但是为了供应大运河,山东很多地方,都不允许有水浇地。

这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历史上很多明人也都说过这个问题,当然不仅仅是运河与农田水利争水,还有南方粮食低价压制了北方粮食。

让老百姓种田成为一件无利可图的事情。

所以北方农业一直发展不起来。

如果能用马拉铁路来代替运河,在北方布置更多的交通线,不仅仅能减少损耗,对将来北方征伐有很大的好处。或许能让一些水源回归到田地之中。、

不管怎么想的,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只是而今,朱祁镇只能偷偷的去做。

毕竟在中国做事,最好的办法是托古。只是朱祁镇托这个古有一点不好,在儒生看来,暴秦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朱祁镇不想与人打官司的话,最好偷偷的做。

在他想来阮安是这个时代一等一的大建筑家,土木工程专家。想来也是能够将一套木轨驰道弄出一个样子。

反正门头沟也很需要这样的轨道。历史上铁路不就是先应用在矿山之中吗?

就在朱祁镇为自己做的事情而陶醉的时候,外面传来声音:“皇太后驾到。”

朱祁镇听了,立即起身,出迎两步,就看见孙氏带着几个宫女过来。孙氏穿着一身貂皮大罩,雪白的绒毛堆在脸前,自然有颜光十分。进屋之后,立即有宫女将外罩接过。

朱祁镇过去搀扶住孙氏说道:“母后,你怎么来了?”

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二章 大武学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卫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八十章 经筵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