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

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

少府派来负责这采矿事宜的人,乃是朱祁镇所封的待诏官陆祥。

陆家乃是师匠世家,祖上陆贤为太祖皇帝构建南京宫室,现在南京宫室都是出自陆贤之手。

于是陆家在为宫廷服务的工匠体系之中,是有特殊地位的。

而陆祥本来是石匠出身。

说实话,他对采矿并没有什么研究。

但是他威望高,徒子徒孙多。

故而当刘定之建立少府之后,就将他请过来,负责采矿技术上面的一些问题。

刚刚开始的时候,陆老爷子不过是主持而已,他能压服下面的工匠,但是陆老爷子能成为当世第一流的工匠,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他先后参与了福建,浙江银矿,夹金沟金矿的开采,不敢说技术多高超,但是寻常工匠的套路他都会。

并且积累经验,或许不是第一流采矿技术专家,但是作为一个主持金银矿开采方面的专家。

因此也被朱祁镇封为待诏官。每年多拿一分俸禄,并且还有向陛下上奏的权力。

不要小看这里权力。

有这个权力,陆家在京城之中,也算是一号人物了。

别的没有,最少将陆家逼急了,陆家可以告状的。

只是此刻的陆祥心中也是忐忑不已的。

他家里数代为宫中服务,看似不起眼,但是消息还是相当灵通的,。刚刚开始的时候或许不知道,但是已经快到了佐渡岛上,事情的原本都告诉了陆祥。

他是是做过探矿的事情,如果探矿真是那么容易,就没有那么多人一辈子都找不到一处矿苗了。

很多矿产都是无意中发现,或者说古人早就发现,流传下来的,后世人根据古人遗址,在周围探查出来的新矿,都是属于一个矿区,或者矿脉的。

随随便便指一出地方,说这里有金矿,实在是太荒谬了。

但是是皇帝所命,陆祥也不敢多说什么,他只能用一百二十分的精力来探查矿脉了。

故而等到了佐渡岛,其他人都先行上岛了。但是陆祥却下令,让船只绕岛一圈,就是为了探矿。

中国古代探矿理论可可谓源远流长,最早的是管子六条,之后,更有发展,但是难免沦落入神秘学的范畴。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带着神秘学色彩的理论,就没有一点作用了。

只是当然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神秘学下面的科学原理而已。

就好比这一次,陆祥在望气。

据说,不同的矿山远远看去,是有不同的色彩的。

金银铜三种矿各有不同的宝气。不过观气最好的时间段,不是别的时间段,就是秋后,唯有在秋后,植被稀疏,能将山的本色显露出来。根据山上不同颜色的石头来大致分辨有没有矿石。

这才能看得仔细。

所以而今时节不对。春夏之交,一片郁郁葱葱的,又能看出来什么。

不过,陆祥也不是没有收获的。

除却望气之外,还要寻龙。

所谓寻龙,就是根据山势走向,还有水脉走向,乃至于山体结构来判断有没有矿石。

不过,这样的工作量就大了。

不是远远一看,就能看出究竟来的。

不过,佐渡岛并不大,只有两座平行的山脉,都是西南东北走向。两座山脉中间,有一道狭长的山间平原,两侧山峰上游有溪流,这一片平原也是可以耕种的。

港口也在两山之间,岛上的百姓不过数千人。壮丁不过几百而已。

这些人有很多是流放过来日本贵人的后代。与足利家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足利义政根本不在意。

这数千人也就成为的大明的子民了。

至于如何如日本方面交接,陆祥根本不用操心。

他来了之后,一心一意的探明矿山。

他首先发现的是金沙。

其实佐渡岛上有金矿,这本就不是一个太大的秘密。

就好像是毒药一般,忽略计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而今佐渡岛上的金矿,是从河流小溪之中淘换出来的金沙。分量很少。

日本本身就是一个金银矿丰盛的国家,这样的地方在日本各地也是有不少的。

故而,日本并不重视此地。

陆祥看过金沙之后,沿着河流逆流入山,一边看山势水势,另外却是找矿苗。

所谓矿苗,是指暴露外部的矿脉,当然了,很多时候也很少太清楚的矿苗,这就要找一些特殊植物。

不过,陆祥徒劳无功。

虽然佐渡金矿后世享有大名,但是真要探测出来,却也是要费工夫的。并不可能一下子都能找到。

陆祥先行探查北山,然后又转向南山。

在北山并没有收获,却在南山有了收获。他发现裸露在外面的矿石,却不是金矿,而是银矿。

只是虽然不是金矿,也让陆祥心中颤抖不已了。

因为他一时间居然估算不出这银矿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根本就是一座银山。

陆祥心中对皇帝更是充满了不可言说崇敬感,在他看来,这件事就是神迹。正因为知道开矿的难处,陆祥才更明白,这样的事情有多难。

不要说锦衣卫的情报,天下之间这样真真假假的消息太多了。

皇帝如何能从这么多繁杂的消息之后,找出这个准确的消息。

这不就是上天保佑吗?

至于为什么说是金矿,找到的却是银矿,这一点陆祥就下意思的忽略了,毕竟对于朝廷来说,金银其实都一样的。

陆祥自然不敢耽搁,立即将这个消息传了回来。

一路上得到消息的人都瞠目结舌,不敢相信,很多人都以为是皇帝一场胡闹,一次任性而已,万万没有想到,居然真有收获。

一时间朱祁镇在很多知情人的眼里,也是金光加身了。

朱祁镇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了。

北方的麦子已经准备收割了。

今年是一个好年景。

当然了。

并不是说,天下间风调雨顺,什么灾情都没有,河北依旧是春旱,但是这么多年来,三湖五河工程已经被河北百姓熟悉了,甚至当初朝廷治水的时候,没有留心注意到的边边角角,也被后来历代地方官员,修补出来了。

从正统七年之后,河北的兴旺一日盛过一日。

对抗春旱的经验也是非常多的。

故而,之前春旱乃是河北百姓拗不过的一道坎,但是而今的春旱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不觉得的旱了。

所以旱情中央河北没有什么问题,其他各地旱情虽然严重,但也算不了什么。

最严重的就是济南府。

朱祁镇自然派人免税赈灾一个套路下来,也是要花钱的。

但是这里花得钱,比起之前动辄百万灾民的情况,不知道好了多少。在朱祁镇看来,这根本就是老天爷保佑了。

不过,对山东的情况,朱祁镇也有些留心。

无他,这几年山东可是多灾多难,水旱不断。更有黄河穿过大半个山东半岛。给山东百姓带来很大的灾难。

朱祁镇心中暗道:“山东水利也该整顿一下了。”

但是该怎么整顿,一时间朱祁镇也没有方案,也只能先放放,且打败了瓦刺再说。

而今朱祁镇只是期望,今年夏秋之间没有洪水,整一年下来,朱祁镇大概能拽在手中一千万两。

再加上其他方面凑凑,一两千万两,这一次打瓦刺修建草原各城池的经费,大概就够了。

大明的财政情况就会一个非常明显的好转。

似乎是福也有双至。

这边他刚刚面对这样的好局面,几年来少有的好年景,又让大明财政松了一口气,他又接到了从日本传来的好消息。

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章 舆情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七章 议政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九十章 贝琳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