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

“住口。”石亨几乎要跳了起来,说道:“别的事情都好说,唯独让我给杨洪低头,却是万万不能的。”

“你走吧。让我想想。”

金先生又是轻轻咳嗽两声,行了一礼,缓缓的退了下来。

外面夜已经深了,金先生忍不住紧紧衣服,似乎将身体之中唯一一点温度留下来。他心中默默的念着三个字:“朱祁镇。”

这三个字,是他万万不可宣之于口,但是在心中却不知道念叨了多少次了。

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冬天,本来养尊处优的世家子弟,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切,成为阶下之囚,发配到了海西。

这一路上,不知道多名士公子乃至于女眷,死在了迁徙的道路之中。

朝鲜门阀的女子,即便是王后也当得的女子,却成为了明军一个个小军官的玩物,甚至连正室都当不了。

亡国之仇,灭家之恨,是无数血泪的凝结。

在石亨府上,他从来是被人称为金先生的,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叫什么,他自称金无名。

对,在海西的那个冬天,他已经冻死了,与很多世交一般,本来是朝鲜柱石大臣的人,却无声无息的好像一个女真野人一般,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活下来的人,早以没有名字。

他虽然无名,却代替了无数两班贵族子弟。他活着的所有希望,就是要报仇。

只是他知道,虽然朝鲜本土之中,还有忠贞之辈在坚持战斗,但却不能改变朝鲜的大局了,想要让朝鲜复国,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大明大乱。

怎么让大明大乱,既然外部没有办法,连瓦刺也不是大明的对手。那么就从内部着手。

石亨虽然没有说,但是金先生却看得出来,石亨要选择中策,也就是求世镇漠北。

金先生更知道,野心是一步步成长起来,只要有他的鼓励与引导下,石亨迟早要窥视大宝。

这就是机会。

他清冷的眼睛之中,露出狂热的目光,似乎看见了“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的一天。

这位虔诚的复仇者的心思,朱祁镇并不知道。

即便是知道了,也不会太在意。

无他,朱祁镇早就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天下之间恨他入骨的人,决计不知一个,阴谋颠覆大明的明暗势力从来不少。

比如白莲教,从来是若隐若伏,朱祁镇也知道知道当代白莲教教主为李天保,在湖广一代活动。

但是仅仅是为了这个名字,东厂就牺牲了不少精英。不过白莲教损失的更多。

甚至比起专业造反的白莲教,这些朝鲜余孽,还真不在朱祁镇关注之中。

等大军到齐之后,朱祁镇开始回鸾。

不过,朱祁镇这一次难得出来,却没有想过直接回家,而是先一路西行,到了开平,视察开平防务,并赏赐开平东胜士卒,然后转道南下,

朱祁镇特别来到了猫儿庄。

八年前遗留下的痕迹,还没有完全被风沙消磨干净。

朱祁镇令李贤代他祭祀所有战士将士,告之大仇以报,可以安息了。

随即,朱祁镇又从大同入关,巡视宣府,从居庸关回到了北京。

等回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深秋了。

带着近十万士卒,在边关来一次大游行,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经过这一次,朱祁镇感觉到他与军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朱祁镇这十几年的努力,有力的挽回了大明王朝落入颓势之中,后世的历史学家决计不会将大明全盛时期放在永乐年间,而是正统年间。

更不要说大败瓦刺驻兵漠北。

这更是让很多将士信服。

所以,朱祁镇哪怕是作秀,也是很的轻松的拉拢了军心。但是这军心有几分真几分假,就不知道了。

朱祁镇回到京师之后,召见王越。问的就是断事官体系。

从正统十四年之后,大明军中断事官,这个古老的崭新的体制,已经慢慢的发展起来了。

而王越的才能也显露无疑,这一路行军,朱祁镇将大将都带在身边,行军路线的安排都是王越安排的。

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将军权从各将领之中收拢到朝廷手中的手段。

同样如果王越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也不可能将十万大军行军安排的妥妥当当。

王越说道:“请陛下放心,龙城,大宁,开平,东胜,海西,朝鲜,辽东各地断事官都安排好了,至于京营之中,更是千户级别都有断事官。军中法度都以断事官为主。”

随即王越又将断事官的名单,一一报上来。

朱祁镇看了看,心中一叹。

断事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级断事官的资历太浅薄了。

无他,这是整个断事官体系都很年轻的原因,即便是王越的资历都很浅薄。

朱祁镇心中暗道:“王越已经不适合当断事官。”

而今断事官的体系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要加强断事官的职权与威望,最好以重臣代领断事官。

朱祁镇决定做出一个改变,那就是不给杨洪加五军都督府衔,而加上五军都督府断事官。并以孟瑛五军都督大都督之衔养老。

朱祁镇直接管理六军都督,杨洪却以断事官的名义管理六军,三十万人。

如此一来王越就不合适在断事官位置上了。

即便是给杨洪一个加衔,比如大断事官直接负责断事官体系也不行,这个体系都是王越一手一脚的打造出来的。

杨洪岂能容得下来王越。

这并不是杨洪宽宏不宽宏的原因了,权力这东西,尤其是部门的实权,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与人分享的。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说道:“王越,你在断事官任上,多有创见,大功于朝廷。只是如果将你一直放在断事官上面,却是对你不好,你有什么想法吗?”

王越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朱祁镇培养人才很明显,从来是中枢地方来回调动,让人具有中枢的视野,也同样有地方的实践能力。所以王越也为自己打算过。说道:“臣请往西北。”

朱祁镇问道:“为何是西北?”

王越说道:“以臣之见,今后朝廷有兵事的地方,一共有三处,一是漠北,一是广西,一是西北。漠北悬远,臣与忠国公也不是太愉快的,广西不过疥癣之疾,大兵一发,指日可定,唯独西北却不是一日两日可定的,陛下只要一日不与瓦刺议和,西北变局就存在。”

“臣有建功立业之心,自然选西北。”

朱祁镇也知道王越与石亨之间的恩怨,就是在军法执行之上,前文说过,石亨在军法之上从来是打马虎眼的,而执行军法的人是谁?就是王越,如此情况之下,王越能与石亨关系好了才怪。

大明从京师开始的军事改革,在此之后,就要缓缓的铺开了。

但凡改革,首先在用人。在朱祁镇看来,王越去西北也再好不过了。

朱祁镇说道:“好,朕就答应你了,去了西北代朕想于先生问好。”朱祁镇心中长出一口气,暗道:“朕有一点想他了。”

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二百章 马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十五章 礼乐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章 大武学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十六章 经筵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十六章 经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