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

第一百四十八章急流勇退陈芳洲

朱祁镇大吃一惊。

他从来感觉内阁首辅之位,是一个香饽饽,无数臣子为了这个位置明争暗斗,争锋不下。

大部分老臣都是死在任上。

真正能做到急流勇退的人并不多。

即便是想退下来的,也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而这样的问题,陈循都没有。

在内,朱祁镇没有想要罢相的意思,在外,燕然大捷,瓦刺西迁,都是陈循主持下来的,纵然很多人对陈循对皇帝唯唯诺诺,但是大多也都承认了陈循有资格有能力担任首辅,连三旨相公的说法,也少了。

可以说,而今的陈循正是他一辈子最高光的时间段。

却不想陈循选择在这个时候退下来。

朱祁镇说道:“陈先生,你这个何意?”

陈循说道:“陛下,老臣本不是出类拔萃之才,不过是熬资历,到了而今的位置之上,而今能名满天下,已经够了。老臣也知道,数月之内,内阁就要有一次大变动,王阁老,滕国公都不会在内阁之中。”

“如此臣不如一并退下来,为陛下刷新政治让开道路。”

朱祁镇皱眉说道:“你就这么不看好朕吗?”

陈循说道:“陛下,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成法,臣乃是永乐年间进士,陛下以新法付旧臣,本来就不合适。而且变法一起,事务繁多,实在不是臣所能负担的。”

朱祁镇对陈循所言,是一个字都不相信。

但是他深刻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李贤所说的对。

推行任何政策,都首先要得人。而所谓得人,说起来,也可以是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事斗争。

王安石一上台,就将旧臣全部出外,压制司马光十几年不得出洛阳。虽然看上去有些不地道,但是却是最合适的。

陈循的举动,在朱祁镇看来,就是大部分朝臣,都没有做好变更法度的心理准备。

陈循说起来是不堪重负,其实不想被后人指为首祸之臣。

如果说李贤当初是一盆冷水,陈循的请辞,就是一盆冰水。

朱祁镇一时间有些意兴阑珊,他也没有留陈循的意思。

首先陈循这个内阁首辅,本来就与之前的内阁首辅不同,之前的内阁首辅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就是周忱也是有财政主张的。

而陈循就是一维持内阁庶务的人。

他在大明政治环境之中,远远没有到不可获取的地步。

陈循既然这么不看好他,朱祁镇也愿意留他了,君臣之间好聚好散也就罢了。

朱祁镇照例挽留了两句。陈循自然是一一拒绝,朱祁镇说道:“既然先生,心意已定,朕也不强留了,只是近几个月政事繁忙,先生明年开春再走不迟?”

陈循对此也很了解。

一个公司高管离职,都不要办,不要说一个内阁首辅了。换相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陈循立即说道:“老臣明白。”

朱祁镇顺口问道:“先生去后,何人可任首辅?”

这几乎是一个传统了,就是在首辅离职的时候,朱祁镇都会问下一任首辅的人选。

而且大多数时候,朱祁镇都会答应下来。

这也是朱祁镇为了维持内阁正常的连贯性。

陈循说道:“陛下臣以为,李贤可担当此任。”

朱祁镇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李贤之前的举动,就已经说明了两人之间决计是有联系的。陈循举荐李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朱祁镇说道:“朕知道了。”

至于要不要用李贤,朱祁镇自然会有所考量。

陈循忍不住说道:“陛下待臣天高地厚之恩,臣临行之前,有一言,请陛下明鉴之。”

朱祁镇说道:“先生请讲。”

陈循说道:“利不百,不变法,此古之明训。朝廷成法自然有其道理,虽然百年以来有些地方需求修订,但是陛下务必慎重。”

朱祁镇说道:“朕明白。”

朱祁镇敷衍之意,几乎不想遮掩了。

陈循见状,如果平日他就将心思憋在心里了。但是此刻他却知道,这是他很难得,甚至是最后劝谏的时候了。

毕竟朱祁镇留他到明天开春,并不以为意味着他的权力能维持到明年开春。

大明乾清宫,之前陈循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但是之后,却是未必了。再加上朱祁镇对他观感不好,他今后能不能再次进乾清宫都不大好说了。

陈循自然要一抒肺腑。

陈循说道:“陛下,臣自从成为内阁首辅以来,就知道陛下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首辅,是一个听话的能办事的首辅,臣也是这样做的。凡是陛下之言,无不照办。因为臣知道陛下之心,欲于瓦刺一决胜负,此刻朝廷大事在与漠北,臣为首辅,当供军需,持粮道,安堵天下不使陛下忧心即可。”

“非臣无一语于天下大事,而当时非有为于天下之时。”

朱祁镇听陈循如此说,心中虽然觉得陈循是为看着脸上贴金,但是心中也有触动。

陈循继续说道:“陛下欲变革法度,就是要用事于天下,此刻,陛下所要的不是名将,而是名相。”

“天子任百官以治天下,此治平之理也。纵陛下有千手千眼,也难处置天下万般事情。故而首辅就关键之极。”

“刘定之虽然陛下之亲信,但是真以为他是陛下之亲信,决计不能为首辅大臣,其必先陛下而后国家,而陛下要用的大臣,必先国家而后陛下。”

“并非不忠于陛下,其忠也深也。国家乃列祖列宗之天下,也是陛下子孙之天下。国家安,陛下安,国家危,是陛下危。”

“先陛下而后国家,使陛下不明百官之心,不明百姓之愿。前朝王安石之乱,复现于今日。”

“请陛下明鉴。”

朱祁镇听了,虽然觉得有些难听,但的确承认陈循所言,也是有些道理的。

朱祁镇虽然是皇帝,但是一直以来高高在上,他总有有万般想法,但是他并不知道,当今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甚至北京附近的百姓如何生活的,朱祁镇都未必清楚。

是的,他有很多想法都是好的。如果能推行下去,定然能大兴大明,但是隋炀帝当初要做的事情,难道就错了吗?

不论是征高句丽,还是修大运河,都是当时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他却是亡国-之君。

有好的想法,但如果脱离实际乱来,只会让大明陷入深渊之中。

而变法是一个比打瓦刺更难以处理的大事。

打仗,朱祁镇还是能想办法用钱砸赢,但是而今局面并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了。所以,他必须倚重首辅。

他要的首辅大臣,必须是一个有能力有操守的人。

有能力,是能推行新政,有操守就是遇见不能办的事情,必须有直谏的品格。

而刘定之比之李贤,在这方面要差了不少。

朱祁镇正色说道:“先生,朕明白了。”这一句再也没有半句敷衍之意。

后世有史学家评价大明,说明之无善治,从罢丞相开始。这一句话,或许有一些绝对。

但是其后的逻辑,朱祁镇此刻才开始明白了。

从此之后,朱祁镇选择首辅标准就改变了。杨溥当初的判断也错了,从朱祁镇登基以来,到现在,首辅的权力是越来越小,但是到了现在却是一个转折,首辅的权力开始越来越大,这虽然会考验朱祁镇统治的艺术,但是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九十章 贝琳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卫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