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

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

武英殿之中。

朱祁镇坐在主位之上,内阁大学士分列两侧。

一张舆图被太监搭在屏风之上,正是广西与安南的舆图,最少这么多年来,锦衣卫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的。

最少最基础情况,还是明白的。

“陛下,”杨洪越过首辅先开口了。

却是杨洪不得不为军中勋贵发声。战争乃是所有勋贵的渴望,因为只有战争,才能让他们有荣华富贵可言。

故而任何对外战争,他们都是支持的。

朱祁镇而今态度,也让杨洪窥见许多东西。他觉得朱祁镇的本意,恐怕也是想灭掉安南的,毕竟安南乃是明军之痛。

宣宗皇帝放弃安南的时候,也是满心不情愿的。当今刚刚登基的时候,也是有过表示的。

“陛下,先帝之弃安南,余生耿耿于怀,且安南数十年来,从来都不安分,多次侵占占城,侵占广西的土地,甚至窥视云南临安。”

“数乱于中国,安南之不臣,一至于此。”

“安南自乱,宗室相残,百官不安,朝廷已定漠北,但出大军,以征安南,重建交趾布政使,以慰太宗,仁宗,先帝在天之灵。”

“老臣不自量力,愿为陛下效力,请陛下恩准。”

安南对大明明里顺服,但是暗地里面到底是怎么样的心思,却不得而知了。

距离最近的与安南方面的情况,就是云南方面的情报,安南窥视临安,也就是红河上游。

李贤说道:“陛下,万万不可。”

“瓦刺虽然败北,仍然聚兵西北,为中国之大患。数年征战,国库早就空虚,实在没有钱粮了。而且朝廷诸般事务,一应事务根本分不出精力来,还有就是西南局势,大藤峡局势连绵三年,动兵数万,而今李天保之流,祸乱湖广,内事不靖,外事不安,而安南诚大国也,虽有内乱,但是数十郡县,带甲百万,永乐之后三十年不能平定,可见一斑。”

李贤此刻有几分焦头烂额的感觉。

原因很简单,如果是大明政局比较平靖的话,未必不能打上一次安南,但是而今局面却是被皇帝一手打破了。

因为京察案件引发大明律修订,然后大明会典编撰。再有徐有贞这个不安分的家伙。

虽然没有闹到明面上,但是大明而今早已是暗潮汹涌了。

这种情况下,打仗?根本就是兵家大忌。

朱祁镇其实也明白这一点。

他在决定与瓦刺大战的时候,就强行将内阁换成了周忱,是曹鼐等人比差吗?

不是,而是在战争期间,大明上层的团结比某一个人的才能更重要。

而今也是如此。

内不靖而用兵于外,的确不是一个选择。

杨洪一心想打仗,这些事情可以不却考虑,但是李贤总领朝政,不能不有所考虑。

朱祁镇沉吟一二,说道:“诸位也看过了,而今固然不适宜出兵安南,但是朝廷也不应该坐视,总要有两手准备吧。”

杨洪说道:“陛下所言极是。”

“安南情况而今未必能稳定下来,黎宜山未必能够坐稳他的位置。如果安南的局势,再乱的下去,到时候我朝再想插手,也不至于从头开始。”

朱祁镇看向李贤。

李贤看了一眼罗通。

毕竟兵部的具体事情,都是罗通负责的。

罗通说道:“陛下,看项忠奏报,最近李天保数才败北,已经逃窜到湘西深山老林之中,很可能逃窜到贵州去。而广西局面相持不下,陛下欲图安南,必定广西,贵州。两处安堵,才能攻安南。”

“攻安南,不过是三条道路,一路由广西,一路由云南,一路由海上而已。”

“朝廷如果要提前准备的话,就要调集水师南下广州,云南整顿各部土司,并令云南总兵沐斌准备出战。”

朱祁镇看了看杨洪。

杨洪立即说道:“罗大人所言极是,平定广西的同时,也要派重将坐镇云南与广西才是。”

朱祁镇说道:“既然如此,就令柳溥去云贵,毛胜负责广西军务,命令项忠半年之内,一定要清理好贵州事务。从京营之中抽调一军南下广西,尽快解决广西的问题。”

毛胜一直在广西。从资历到能力,也是可以胜任。至于柳溥在京城坐了几年冷板凳,一直有人说情,他久在南方,也是适应情况。沐斌虽然是一个国公,但是并没有经过过战阵,朱祁镇又岂能放心于他。

水师一路,朱祁镇对王英还是比较放心的。、

在他看来,由京营五万作为主力,夹杂着各地方兵马,大概能动用十几万乃至二十万人马。

如果安南内乱不严重,或许未必能打上一场灭国之战,但是如果安南内乱严重的话,这十几万大军,足够灭了安南了。

两员大将在前,项忠总理后勤。甚至会准备从京营之中,挑选年轻一辈的将领参与进去。

“陛下----”李贤要说些什么。他看得分明,这哪里两手准备,根本就是准备打仗的意思。

朱祁镇一摆手,说道:“朕知道,有备无患,如果安南君臣安堵,朕就罢手,否则就是天赐良机。”

朱祁镇一锤定音之后。

即便李贤也不敢当面反驳朱祁镇。

只是在散会之后,李贤请求留对。

等所有人都走了之后,李贤说道:“陛下,内外不可兼顾,陛下欲求天下大治,不在疆域之广,土地之盛,而今陛下前日灭朝鲜,昨日逐瓦刺,而今又要攻安南,大明国力虽盛,。如此也经受不起。”

朱祁镇说道:“先生的意思,朕明白。此事不过是因势利导,非朕有意为之。”

李贤说道:“陛下,臣从今日起就下令,各部编纂本部条例,呈《大明会典》编撰组,只是请陛下暂且刀锋,容天下休息生息一二年如何?”

李贤如此说,就是说明,他在《大明会典》这一件事情上,对皇帝愿意妥协。

朱祁镇此刻才感觉到了,其实比朱祁镇的大大的阉割掉的变法,其实文官很多人更讨厌无休无止的战争。

那么是胜仗。

无他,打仗一定会给国内增加负担。而文官体系的基础,就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士绅集团。

大明转嫁给地方的压力,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他们承担的。

为了与瓦刺的战争,盐税,茶税,海关,内部钞关,这都被整顿了,给朝廷带来很大的利源,但是想想就知道,这些利益,并不会因为朝廷不整顿,就不存在的。、

那么之前这些利益是谁侵吞?

官员士绅勋贵都有分,但是最多的还是士绅与官僚。一仗下来,受益的是勋贵,他们升官发财,乃至于世袭罔顾。但是对于大部分官僚乃至于士大夫来说,根本就是毫无利益可言,承其弊,不的其利。

更加上勋贵有了战功之后,气焰就嚣张起来。

如此一来,怎么看,打仗都是吃力不讨好。

而朱祁镇的改革方案,而今看来,不过是对旧有政策的修订与整顿,虽然麻烦了一些,但并不会真正的触及,或者现在还没有触及到士大夫的痛处。

权衡利弊之下,自然是宁可在这一件事情上对皇帝做出妥协,也不愿意,让朝廷攻安南,不管是打赢,还是打输,对他们都没有什么好处?

朱祁镇沉吟片刻,说道:“请先生放心,朕知晓轻重。安南之举,不过有备无患而已。只是朝廷的事情,就托付给先生了。此事要先生多多留心才是。”

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章 外戚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