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

第三十二章王越的机会

李贤见朱祁镇似乎已经被杨洪说服了,立即说道:“陛下不是已经令项忠为两广总督了,可令项忠总领此事。”

杨洪说道:“陛下,臣以为项忠不大合适。”

“项忠固然是能臣,但是与安南谈判之人,最好有军中经历,否则是不可能让军中信服,而项忠虽然平定李天保之乱,但是李天保不过数千愚夫愚妇,令一千户领兵,足以破之。故而项忠负责后勤即可,但是插手军中,却未必是善策。”

杨洪作为勋贵,决计要维护武将一方的利益。

如果说平定大藤峡之乱,乃是文事为主,武事为辅,这才有了毛胜在两广总督之下。

但是而今却不一样了。

攻安南乃是国战,如果由一个文臣主持,那么大明勋贵的权力,就又被切割了一部分。这是杨洪决计不愿意看到的。

李贤说道:“昌国公,你难道不知道下面的骄兵悍将是什么样子,让他们与安南谈,最后能谈出来个什么样子,还不如直接就打,还爽利些。”

如果是内阁会议的时候,李贤还要留一些体面。

但是而今私下时候,李贤的语气也是咄咄逼人。一点情面都不留。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大明文官可不是柔弱武夫,历史上当殿锤死人的局面,也就是正统十四年。

如果一个文官比一个武将还能打,朱祁镇并不是太吃惊的。

朱祁镇说道:“好了好了,李先生所言极是,昌国公可有合适的人选?”

杨洪说道:“有,就是王越。”

朱祁镇听了王越这个名字,心中一动,说道:“不错,王越是一个合适的。”

王越虽然在军中,但是一直在断事官体系之中工作,其实他做的事情,更多可以算在文职军官之中。

当然了,这个时代并没有这个说法。

而且王越也是举人出身,如果不是正统十四年,他投笔从戎,而今考一个进士也不是什么事情,乃是军中少有的文武双全之人。

朱祁镇也是很器重的。

别的将领,或许会因为战功故意挑起战事,但是王越却是不会的。

而且王越在京营之中也颇有威望,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是在军中威信不可小窥,也是能镇住军中的。

如此一来,能文能武,识得大义,也有口舌之利,正是与安南交涉的绝佳人选。

这个人选,李贤也很欣赏。

毕竟举人已经是文官的后备军了。李贤将王越当成半个自己人。故而说道:“臣无异议。”

就这样王越新得了差事,乃是征南军总断事官。

虽然南方军之中的断事官体系还没有多少效力,整个断事官体系虽然在全军之中推行开来了,但是真正有实际效果的,还是京营与边军,南方各省的军中的断事官,更多是一个摆设而已。

不过,既然王越要担任这个位置,就决计不会让这个位置成为一个摆设。

朱祁镇召见了王越面授机宜。

王越受命之后,带着数百随从,乘船南下。从天津出海,顺着刚刚起来的西北风,一路到了广州,随即来到桂林之中。

首先宣旨。

令毛胜为征南将军总兵官,总领两广乃至于京营一部人马。并命令他征召各部。准备进攻安南。

算上土司各部,乃至于本地大军,与京营,总计有十五万之多,虽然其中良莠不齐,但是足以与安南大军打上一仗了。

王越自然细细将皇帝的意思给毛胜说了一遍。

毛胜听了,说道:“也就是说,打与不打,却要看一使臣了?”

王越说道:“征南将军,这是陛下的意思,难道你想违背陛下的意思吗?”

“不敢。”毛胜立即正色说道:“只是大军如此之盛,难道就是为了虚张声势?安南区区弹丸之国,弹指可灭,何至于此?”

王越说道:“安南不比寻常小国,将军还是慎重一点好了。”

毛胜心中如何嘀咕,别人是不知道的。他好久才张口说道:“好,就依断事官之意,你不说打,我决计不会汪加一指于安南,只是太子当如何安置?”

王越说道:“陛下的意思,令太子随军坐镇后方即可。”

这也算是除掉了毛胜一个心思,太子在麾下,对将军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毛胜忽然想起什么问道:“使臣可曾出发了?”

王越说道:“已经出发了。”

毛胜说道:“如此大军也开拔吧。”

随即毛胜带着十万大军,西进太平府,兵临两国边境,而西边云南方向,也重兵囤积临安,也是等着广西这边的消息。

一旦开战,就是广西方面先进发,而后是云南大军后出发,两路大军二十多万进攻安南,其中有近十万土司兵,以云南,广西土司为主。当然了,还有一些贵州土司。

总之,几乎整个西南大土司都被征召了。

毕竟这些土司兵在当地也未必是什么稳定因素。

而大明使臣礼部给事中王豫而今已经进入安南境内了。

他身负数个使命,就是讨要两州之地,以及两国边境一切为安南所侵占的土地。如果安南答应,就册封安南国王。并观察安南局势如何。

纵然大明安排了不少眼线在安南之内,但是真正上层的动静,下层百姓未必清楚。很多也是以讹传讹,唯有深入其中,才知道其中真假虚实。

只是王豫并没有想到,他一进升龙城,就被晾起来了。

因为,他的到来反而激发了君臣的矛盾。

而今安南国王,大明所封的安南都统使,原来的宜山王。黎宜民。此刻也在与老臣一派激烈的斗争之中。

在很多人看来,这位安南国王杀死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先帝登基之后,似乎没有做过一件好事,到处杀戮旧臣。令内外相疑,升龙城内外都弥漫着一种恐怖的气氛。

但是放在他的位置上,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些功勋老臣,都是谁的老臣?

乃是阮氏英的老臣,阮氏英扶持两岁的黎邦基,秉政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来,安南朝政蒸蒸日上,如此情况之下,如果说阮氏英没有留下大量的老臣旧部,那才是咄咄怪事。

想想就知道。

黎宜民抽冷子,趁着阮氏英没有准备,杀了他与后黎仁宗登基,并不代表他的政治势力能比得上阮氏英。

阮氏英虽然死了,但是黎宜民还是再与阮氏英的鬼魂斗争。

只是在这一点上,黎宜民却有一点不大聪明了。

他似乎在封地几十年,对当初太子之位,依旧耿耿于怀,故而大加杀戮,根本没有给这些老臣一点活路。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哉。

黎宜民似乎也感受到了气氛不大对了。

而这个时候,大明使臣就好像是一块石头砸进了暗潮汹涌的水潭之中。一下子引起了链锁反应。

黎宜民在夺取王位之后,第一时间就派出了使臣,请求大明册封他。想依靠大明的权威来稳定自己的王位。

只是他也没有想到大明会忽然来这么一手。

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二百章 马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