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

第六十三章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

“陛下,大明下一辈将领之中,可堪一用的,无非方瑾,杨信,吴瑾,范广,石彪,毛锐,王越,孟俊等数人而已。”

“其他各部都有胜任,以杨信之能,纵然有变,也不至于让他波及宣大。”

朱祁镇点点头,也就不再问这个。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从他刚刚登基的时候,成国公与英国公两人秉承军事,到孟瑛上台,而今杨洪,石亨,郭登三人构成军事领导核心。但是杨洪的年纪也不小了。

估计数年之后,也会告老。

杨洪是三人之中最为老练且圆滑的人。

就好像朱祁镇不会让内阁久任一般,杨洪也决计不会长期霸占次辅之位。杨洪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退。孟瑛退下来之后,也是将孟家的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否则孟俊怎么会被郭登视为后起之秀。

不要看着些人的名字列在一起,但是真正说起来,他们之间的差别可就大了。

而杨洪同样如此。

杨洪的儿子杨俊固然不肖之极,最后因为杨洪大义灭亲,奏请处死,以正军法。

但是杨洪其他子侄却不是都是败家子,他儿子杨杰,不敢说多出色,但也不丢脸,至于侄子杨信,杨能等数人,都可以独挡一面之将。

而今都被压制之中。

无他,杨洪在位。他的子侄都不可能担任主要方向的大将。如果不是杨信有武学第一界前三甲的名声。杨信也不会有镇守大宁的职务。

所以杨洪内心之中是愿意退下去了。

毕竟有时候退下来,并不意味着没有权力了。只要杨洪活着,皇帝在某些军事事务上,也必须征求他的意见。

这就是所谓的元老重臣。

而代替杨洪的人,就是郭登。

郭登说起来是杨洪一辈人,但是郭登小了杨洪小十岁,两人多次合作,默契十足,是老搭档了。

朱祁镇心中早有计划,这都是在他掌控之中。

估计等杨信这一辈子人上来,军中武学系统的将领才能真正掌控大明军政。

朱祁镇继续问道:“你知道,我这一次召集你回京,是什么原因吗?”

郭登说道:“臣冒昧一猜,应该是安南之事。”

“对。”朱祁镇说道:“尔撮小国,屡犯朝廷之威,不做处置,大明何以君临四海,今年年初之战,用兵仓促,至于此败,臣每怀耿耿,今日召见卿,就是以此事托卿,卿不可使定兴郡王专美于前。”

定兴郡王也就是张辅的追赠。似乎已经是惯例,凡是能进入内阁的大将,每一个都有国公之封,去世之后,都有郡王的追赠。

张辅是定兴郡王,孟瑛乃是真定郡王。等杨洪去之后,大抵会是昌平郡王之类。

郭登听了之后,只觉得心中一沉。

他既然猜出这个原因了。就事前做过功课的,但是正是因为做过功课,才知道张辅的战绩不可复制的。

张辅之所以能七月灭一国,其实与安南内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好像是大明攻朝鲜一般。

如果不是朝鲜王室内乱,李瑈杀侄,朝廷哪里那么容易直接打到汉城城下。当时安南胡氏代陈,做得极其过分,内外的不满势力非常多。安南人以为大明是来拨乱反正的。

故而近乎箪食瓢浆以迎王师。

而张辅治军也是很严苛的,大军秋毫无犯,更是用兵如神,明军的军备又在安南之上,才有这近乎神一般的战绩。

只是太宗皇帝吞并安南为交趾,在安南政治上犯了大错误,这才引得安南反叛不断。

才有之后二十年不断的战事。

但是而今,时过境迁。

现在的安南与当时的安南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内政,当时的安南胡氏代陈,倒行逆施,内外有怨,而今的安南,黎氏居国主之位,以历三代,可以说一句国险而民附。

其次是军事,当时安南军备不修,甚至多用战象,火器数量不足,而今的安南在骑兵之上,自然是一个大大的弱项,但是在火器之上,估计大明军队之中唯有京营的火器能胜他一凑。

在四十年前的战争之中,安南与大明交战多年,彼此学习,大明也从安南人手中学习到几样防水能力强的火器,而安南也从大明这边学习了很多东西。

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安南军队近乎一个猴版的大明军队。

在经济上,安南固然不如大明,但是大明要打安南,也是劳师远征,以广西土司之多,根本不能帮助多少,大量物资要从广东,湖南运输过去,安南是体量小,但是大明的消耗大。

最最重要的是安南对大明的态度。

当时安南百姓对大明军队是欢迎的,但是而今安南人在之前的战争之中,与大明结了死仇了。

英国公张辅都为大明死在安南旧部而伤怀,那不是几万,甚至十几万,最后还有不少没有撤回来的军队,被安南人扣下来了,朝廷派人讨要,黎利说没有?

真没有?都成为了安南达官显宦的奴隶。

至于,安南人对大明的恨意,更是绝对不少。

如果说张辅带队刚刚进入安南的时候,有几分秋毫无犯的好,但是后来一片乱战,都打红了眼,其中杀戮有多少,就不用说了。

古代军队的军纪从来是这样的,有一个强力的主将压制,还能维持军纪,如果没有,就会故态复萌。

双方之仇,堪称血海。

四十年时间很长,长得足够很多当事人都死去了,四十年的时间也很短,短的在当时出生的人,正是秉承安南国政的一群人。

安南对大明的态度是明顺暗逆。

大明对安南用兵,安南连面子上的体面都不用维持了,想想就知道,绝对不会屈服的。

郭登那么自信自己的能力在当年张辅之上,面对这个局面,也万万不可能达到七月灭一国。更何况,郭登也不觉得自己的能力能在张辅之上。

只能可能不让张辅专美于前。

或许在灭其他国家上面,七月这个记录还能打破,但是七月灭安南,这个纪录,估计是是历史之最了。

郭登面露难色,说道:“陛下,安南非小国,欲灭安南当计之久长,非一时之力。”

朱祁镇轻轻一笑说道:“朕知道,朕是那种不知道轻重的人吗?朕从来不会干涉前线如何打,朕只是要一个结果而已。安南之战,朕不拘束你,你说打几年,就打几年,你说打多长时间就打多少时间,你说要多少人马就给多少人马。但是你总要给朕一个说法吧。”

而今的朱祁镇也自信了不少。

在洪武二十三年定下各地赋税定额,大明每年田赋共两千三百多万石。但是朱祁镇估计,他裁撤了数十个卫所,还有清丈出来的隐田。最少估计大明每年田赋收入,应该在每年四千万石以上。

其实这个数字并不是极限,要知道永乐初年,大明卫所屯田粒子粮是一个与田赋并驾齐驱大笔收入,也在两千万石甚至三千万石之上,也就是说,而今单单靠田税,正统年间的收入尚比不上洪武年间。

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三章 灾年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八十章 西宁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五十九章 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