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

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

吴士涟人还没有回到安南。但是在升龙城之中。对于如何应对大明强硬态度最高会议,已经开始了。

安南的乾清宫之中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沉默不语。

阮炽,丁列,以及一系列文武大臣都保持沉默。

黎思诚说道:“而今情况已经很明显了,北寇亡我之心不死,而今如何做,还请众卿教我?”

丁列看了一眼阮炽,出列说道:“殿下,北寇虽强,但我国也不弱,太宗皇帝能高举义旗将北虏赶出大越,而今也是可以的。”

“事已如此,别无他法,无非一个打字。”

阮炽说道:“臣附议。”

谅山一战,安南伤亡不小,但是伤亡更多的却是阮炽的势力,阮炽而今在朝廷之上就低调多了。

只是在对抗大明这一件事情,他依然有自己的坚持。

“臣附议。”

“臣附议。”

一个个大臣都出列大声说道。

这也是安南人的军心民气。

虽然他们都在担心与大明大规模开战的后果,但是如果真要到了关键时刻,他们也不怕什么。

安南人发起狠来,真有几分蛮子的劲。

“好。”黎思诚说道:“朕不敢丢了太祖皇帝脸,无非一战而已,北寇贪得无厌,从今日起,除非北寇遣使,敢议和者斩。”

“是。”下面的大臣大声附和说道。

黎思诚说道:“那么该如何打?”

丁列看了一眼阮炽,说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而今不能以谋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先伐交了。”

在丁列的话语之中,就能看出安南人对向大明称臣的真相,无非是罢兵的面子工程而已。

黎思诚说道:“如何伐交?”

丁列说道:“我国邻国无非北寇,哀牢,老挝,占城而已。而哀牢,老挝,占城,都是向北寇称臣。此三者,必先去之。”

“哀牢小国,只需遣使,他们不敢拒绝,至于老挝兵弱,临之以兵,示之以强,在胜负未分之强,老挝是不敢轻动的。”

“唯一要担心的就是占城。”

哀牢并不是大明境内的哀牢土司。

而是后世越南奠边省的土司,也是在历史上黎圣宗时期,并入安南国土之中的。也就是这位黎思诚的功劳。

至于老挝,就不用说了。

虽然后世老挝国境与这个时代老挝国境线有些误差,但是总体上与安南交界处,并没有什么变化。

因为这更多是天然分界线。

至于占城前文也说过。

占城与安南是世仇,双方打了好多年了。

历史上也是黎思诚在位的时候,拔掉了占城的都城,让占城南迁,开启了安南南扩的进程。

也就是从地图上所谓的南越地区。

正是因为占城与安南之间如此历史渊源。如果说安南与大明开战的话,谁最高兴,自然是占城了。

要知道在永乐年间讨伐安南的时候,占城可是出兵,而且出了血本了。

所以双方一旦开战,占城从背后捅安南一刀,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黎思诚脸色严肃,说道:“如之奈何?”

丁列说道:“先发制人,先攻占城。破占城,纵然不能攻破占城,也要让占城无力北上。”

丁列如此一说,顿时有人有异议了。

却是亚上侯黎陵,他是朝廷之中很多黎姓重臣的首领,他们这些人大多并没有参与政变之中,但是他们宗室的身份,也是黎思诚倚重的力量之一。

黎陵说道:“丁公,而今北寇大兵临境,却发大兵向南,岂不是南辕北辙,一旦北寇大兵南征,到时候如何抵挡?”

丁列说道:“北寇营国公郭登在广西所做所为,这一战今年是打不起来的,真要打最少在明年,去年一战,不仅仅是本朝损失不少,而北寇也损失不少,损失最多的却是广西本地土司,而今北寇营国公似乎要过河拆桥,将这些土司撤掉。”

“这一件事情一时半会做不成。”

“这就给了我们时间。”

“北寇大国也,我朝小国也。要抵抗北寇,只能借助地利,哪里的地利最合适,无非边境的山川河流。实乃天险。”

“如果北寇与我朝战于谅山,高平,甚至老街一带,臣敢保证,北兵不战死十余万,是不能踏入我国一步,但是如果有一旅从占城北上,却是直入我腹心之间。”

“此乃大患,不得不防。”

“唯有先下手为强,打残占城,才能与北寇长久的相持下去。”

“唯有能与北寇长期相持下去,北寇才有退兵的可能。”

黎思诚听这番话,一时间也陷入沉吟之中。

安南人也很务实,他们一切战略都是求朝廷退兵而已,即便是黎思诚刚刚那一番近乎战争总动员一般的话,也留了退步。

如果大明主动遣使议和,这个和还是能议的。

以拖带变,打到明朝不能打,不想打的时候,这一次劫难就算过去了。

让黎思诚心中不大舒服,但却也知道,这就是事实。

黎思诚目光转过眼前诸将,说道:“占城可破吗?”

丁列说道:“臣以性命担保,占城可破。”

“好。”黎思诚说道:“既然如此,传令下去,孤御驾亲征占城。”

此言一出,下面的人自然有人想要反对。

只是黎思诚已经吃到了御驾亲征的好处。

谅山之战,其实究其根本乃是阮炽指挥的,但是退北寇的名声却落在黎思诚的头上了,让黎思诚迅速有了光环。

也牢牢的掌控住了君王的权柄。

虽然看上去,安南朝廷之中人是没有变,毕竟大战在即,黎思诚不敢做大的调整,唯恐出事了。影响大战。

但是黎思诚的权柄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不过,黎思诚也不是完全为了这一件事情,只见他一摆手,说道:“这一战,必须在北寇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打完。要诀就在一个快字。”

“速战速决。”

“要速战速决,就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除却朕御驾亲征,谁能做到这一点。”

而今的安南也是儒家体系,大将出兵在外,自然有一些限制的。这是为了长治久安。

也唯有黎思诚御驾亲征,才能将国力运用到底,才能打破种种限制。才能做到速战速决。

黎思诚深知而今安南每一分国力都是非常宝贵的,不能有一丝丝的浪费,毕竟以拖待变,其实就是与大明打上一场消耗战。

这对安南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之所以要速战速决,也是有这样的原因。

诚然,而今的安南是后黎一朝在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时候,但是与朱祁镇打造出来的大明相比,也是相形见绌。

黎思诚只能珍惜每一份国力。

毕竟这仗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

黎思诚一言以定,令阮炽留守北方,令黎陵为升龙留守,他带了大军南下,以丁列为先锋,于大明正统二十六年,安南光顺二年,春大举南下,讨伐占城。

如此情报立即被锦衣卫一路飞报京师。传到了朱祁镇的手中。

朱祁镇看了心中轻轻一叹,暗道:“黎朝君臣也不是傻子,只是而今一来,郭登的如意算盘,算是打不响了,只是郭登会怎么做啊?”

朱祁镇一时间也想不出来,也就不用多想了,反正这情报定然会给郭登一分。

至于郭登做出什么决定,反正朱祁镇已经将全权全部给了郭登,他只需看郭登怎么做就行了。

而今的他还有很多麻烦事。

最大的麻烦事情不是别的,乃是对去年灾情的收尾。

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章 经筵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二十章 出京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十五章 礼乐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