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

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

事不宜迟,王英坐镇此地,保持后勤。而王越根本不等大军聚集,就带着万余士卒开拔,不是向西北,而是向东南方向。

之所以如此做,是有两个原因。

从广宁到谅山,虽然有山路相连,但是并不开阔,大军行军有些困难。更重要的是,谅山方向有几十万大军摆开。

明军再增加万余人马,又有什么用处?

但是如果转向东南的话,不用多少里,就走出了山区,进入红河平原北部,那时候就是打碎了鸡蛋壳,进入鸡蛋清之中。

对安南军队的震动更大。

其次,就是谅山之战,就好像是秦赵长平之战一般,已经成为两国国力的比拼。支撑谅山之战的,并不仅仅是谅山附近的几十万大军,也有谅山之后,安南数千里河山。

王越万余人马或许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是足够断绝谅山守军的后勤。

到时候,却要看谅山守军如何支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王越明知道自己实力薄弱,也要先行一步,就是担心,如果安南人反应过来了,派出军队将他们堵在山中,一时间想要破局就不大好办了。

事情果然如王越所预料之中。

支撑数个方面的作战,已经将安南上上下下军力民力人力物力都消耗一空,王越很轻松的攻下两个县城。

一问就知道,这两个县城之中,几乎没有多少男人了,但凡是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大多都被征发了,要么到前线与北寇作战,要么作为民夫运输粮草。

这也是为什么,王越才能如此轻松打到成这个样子。

安南之败就在眼前了。

当然了,打到这个地步,可以说非战之罪了。

谅山城下。

郭登看着王越送过来的捷报,他狠狠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说道:“好,好,好。”

连续数个月顿兵于坚城之下,即便郭登放缓了进攻,为了避免伤亡太大,但是每月最少有万余士卒阵亡。

以至于,郭登一直向后方要兵员补充。

要知道广西本不是什么人口众多的地方,刚刚开始招兵的时候,广西百姓还愿意为一高价服役,后来慢慢明白了,银子是高,但却是要命的。

故而广西当地百姓,从一开始,积极踊跃,到后来非想办法摊派名额不好,以至于郭登从广东,湖南,贵州也征调过来不少人马。

但是项忠已经多次禀报郭登,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广西百姓已经有些人心惶惶了。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明朝的行政能力,就比不上安南了。

真正说起来,双方估计是半斤八两,或许安南在行政能力上稍稍胜出一筹,毕竟安南地方小,管理压力也比较小。

大明就不一样了。

对湖广云贵之地,在北京的朱祁镇从来是鞭长莫及。

当然了,造成这种不同压力的原因,主要是心态不同。

对于安南人来说,这是一场不打赢,就亡国灭种之战,甚至连国主,。或者说是大越皇帝,宗室子弟都亲身上阵了。

这种危机感,让安南上下,为了打赢这一场大战,可以付出所有的代价,这优先级是最优先的。

但是对明军这边可不是这样了。

首先,在中枢层面,一直有反对的生硬,在下层也是有反对的声音,特别是有永乐年间前车之鉴,很大一部分士绅不想打。

其次,即便是退一步而言之,即便是打了,他们也不愿意为这一件事情,付出多少代价。

所以,就造成而今的局面。

安南方面几乎将所有的男丁都派上了战场,南方还好一点,越往被越是如此,什么农业生产根本不顾了。

如果再打下去,连健妇恐怕都要用上去。

在这个层面之上,安南虽然国小,但是能称得上上下同心。明军就不想了。

这种反对安南之战的压力,有相当一部分,被朱祁镇承担下来了,但是郭登也不可能轻松自在。

这么多天来,他想来不知道多少办法,诱敌,示弱,总之虚虚实实的。但是阮炽这员老将,咬定一个字,就是守。

任你万般手段,我自岿然不动。

就好像是一个万年老乌龟一般。

这样的做法,的确让郭登没有办法。

有时候让郭登也不得不承认,以阮炽的能力,放在大明国公不敢说,但是封一个侯,是决计可以的。安南国家虽小,但是人才并不少。

长期的对峙,任郭登心思再深沉,此刻也有一些浮躁了,才有刚刚的失态。

郭登立即召集所有将领,将这一件事情告诉他们。

众将欢呼雀跃之余,纷纷请战。

这几个月打得他们一肚子火气,不知道往什么地方发,此刻见战事有了进展,自然不甘示弱,要报仇血恨。

郭登却微笑阻止了他们,说道:“命令全军停战,撤回来修整。”

此言一出,所有将领大为惊疑,说道:“国公,您的意思是?”

郭登说道:“何须攻谅山,我等他撤军。”

郭登从各个情报之中,已经分析出来,连续几个月的战争,安南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对安南的国力消耗,其实不能从今年算起,应该从两年前那一战算起。

在两年之前,安南军队常备军一直在十几万到二十几万之间。但是在此之后,常年保持在四十万甚至更多。

要知道,对于大明来说,养四十万战兵,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且今年几个方向一切开打,安南已经不算多少兵马了,几乎是全民皆兵了。

这种程度的消耗,哪怕仅仅数月,足够将安南的家底耗空。

甚至对于很多安南百姓来说,他们也不想继续进行这一场看不见希望的战争了。

安南的军心民气对大明的仇恨是真的,但是这个世界总就是物质的,当百姓家中人丁永别,饿着肚子,他们还能支撑一些仇恨吗?

到了这个时候,活着才是他们最大的渴望了。

所以,为了应对王越的后方威胁,安南必须从谅山抽调兵力,而且郭登判断,决计不是一两万人就能做到的。

要知道王越手中,水师加陆军能上战场的,也有数万之多,为了抓住王越,估计安南最少要从前线抽调是十万兵力甚至更多。

如此大的兵力抽调,谅山还打不打了。

所以对安南人最理智的办法,就是撤军。

放弃谅山。

既然如此,郭登又何必为了一个必然要落到大明手中的城池,而白白消耗性命。

不管怎么说,死在谅山之下的人已经够多了。

除此之外,郭登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他将刘聚叫过来,将全军所有的骑兵,足够有五六万之多全部调到了刘聚手上。

郭登要做的就是在安南人撤退的时候,让刘聚插到安南大军之前。

郭登怎么可能坐等安南人撤退,他要打一场大歼灭战,就如秦赵长平之战一般。

而今谅山这里安南军队三四十万之多,可以说是精兵强将之所系,这一支军队就是安南人的脊梁骨。

郭登一旦将这一支军队给歼灭了,安南人决计没有回天之力。剩下的事情就是打扫战场而已。

只是这个构想非常宏伟,能不能成功,还要看天意了。

不过,这个天意如何,不仅仅郭登也在看,安南人也在看。

阮炽在得知明军登陆,并直入江北,不仅仅威胁粮道,还威胁到了升龙府的安全。一时间只觉得气血直冲脑门。一口逆血喷了出来,仰天长呼道:“天要亡我。”随即晕倒了。

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卫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十四章 遗诏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七十章 父子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